新农科新文科相融合的农科学术英语教学创新研究
2024-10-25徐旭艳常栾华
[摘 要]复合型新农科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农科学术英语教学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立足于学校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发挥通识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的桥梁作用,旨在为复合型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外语支持。课程组利用课程思政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教学目标、课程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读写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构建学生个性化学术知识体系,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农科;新文科;学术英语;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059-05
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为适应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农科类高校应以新农科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为抓手,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新农科人才。而复合型新农科人才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较高的外语水平,他们需要通过阅读大量英语文献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同时也需要以英语为工具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声[2-4]。目前部分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能力仍存在不足,这成为其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短板,进而对农科类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导向[5]。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文科建设宣言》[6]。蔡基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外语的内涵,就公共外语而言,其目标定位应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学习转移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上来[7]。2020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高阶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确定[8]。随着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内多所农科类高校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如沈阳农业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构建了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特殊用途英语+专业英语为补充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9];湖南农业大学则在园林人才培养优化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人才”培养目标,并在通识课程设置上增设了高阶通识英语课程[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提出了具有农科特色的“四课程三模块”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并融入了耕读文化内容[11]。尽管这些农科类高校的大学英语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都较少涉及农科学术英语,未能达到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卓越农科人才要求,在本研究中,农科学术英语教学作为云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后的重要内容,其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立足于学校农科人才培养目标,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意识,充分发挥通识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的桥梁作用。
一、新农科新文科相融合的农科学术英语教学实践
自2020年起,我校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选修学生共计123人,专业涉及农学、动科、植保、资环、大数据等。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然而,随着学业压力的加重,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有所减退,其英语学习动机往往局限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而导致语言产出质量较低,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此,本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之一是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英语对其专业学习的助力作用,导致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节,进而与学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错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程教学改革重点聚焦于建立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联动机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最终使学生自觉养成学术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良性互动的思维。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两性一度”课程建设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统筹考虑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个维度。教学团队结合我校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了英语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的初级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大二专业课学习阶段能够对学术论文有大体的认识,激发其专业探索的热情,同时调动其英语学习积极性。具体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基本的学术规范;了解学术文体的基本特点;掌握学术论文行文技巧,如论点呈现、段落逻辑衔接手段以及模糊语等。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信号词、信号句式等识别本专业基础文献的构成框架及各部分构成要素,从而读懂初级难度的专业英语文献;能够规范引用参考文献;能够撰写英语小论文,具备较强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
素养目标:学生能够在查找资料、收集数据、语篇产出时遵守学术伦理道德;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严谨、务实、求真的学术观,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农林情怀。
(二)课程模式
本课程以OBE理念为指导,紧扣学校“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的融入,旨在实现两个层面的语言输出:前期以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型教学法)为主,重点在于阅读低难度专业文献;后期以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教学法)为主,重点在于撰写短篇专业论文。同时,引入国家一流课程慕课,构建高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前期CBI教学模式强调学习重点在于某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而非语言本身,适合在真实语境下结合学科知识来学习第二语言,尤其适用于学术英语教学。在两个学期的CBI实践中,课后所有阅读材料均为学术体裁文章,内容涉及农学、动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生通过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贯通,既获取了专业知识,也提升了语言学习的效率。通过更多信息量需求的内在驱动,把之前被动的语言知识输入化为主动的语言习得,使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为深化CBI的输入学习效果,以及强化OBE的输出成果,教学团队开展了PBL教学。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在学期初根据自己的专业或研究兴趣确定研究方向,并随着课程进度和论文写作计划的推进,鼓励学生在阅读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尝试产出小论文,论文字数不限,但需确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切实把所学到的学术知识转化为学术技能;鼓励学生向专业教师请教相关的研究方法,激发其对专业的学习需求,进而营造学生参与专业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目前,学生产出的英语论文选题包括但不限于:水下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影响、乡村振兴、ChatGPT对学术写作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与现代小区的结合等,涉及资源与环境、计算机、园林园艺、农业经济等学科。此举切实提高了学生阅读文献和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与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所要求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相契合。
(三)内容构建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博采众长,选取了“新时代大学学术英语”系列教材、《农业学术英语文献阅读教程》、《国际SCI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英文)》作为主要教材,深度融合三本教材的“优势”开展教学。《新时代大学学术英语》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华南理工大学学术英语教学团队主编。学生人手一本《新时代大学学术英语》,在教学中同时辅以配套的学术英语慕课。《农业学术英语文献阅读教程》是复旦卓越规划·21世纪大学农业英语系列教材,由本课程教学团队主编,该教材结合学术理论和实践,从语体层面分析学术语言的特点,教学案例多与农科相关,更易与农科专业学习接轨。《国际SCI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英文)》由蔡基刚教授主编,该书内容实操性强,对论文语步和要素的讲解较为系统,大量的表格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另外,本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了学术文章素材库,选取难度较低、适合学生水平的各科学术英语文章,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食品科学等涉农领域,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教学团队在选择线上学习资源时注重兼收并蓄,广泛利用学堂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搜集到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13所高水平高校开设的学术英语慕课资源。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慕课——学术英语,内容丰富,层级分布由易到难,适合本科低年级学生学习,是本课程的主要慕课资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慕课——学术英语,介绍了如何利用CITATI高效整理文献,利用COCA语料库、Thesaurus、Grammarly提升用词准确度以及进行语言润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庆大学的慕课——学术论文文献阅读与汉英机器翻译,用中文详细介绍了文献检索、查找和引用的方法与路径,实用性强。此外,本课程教学团队录制的慕课——国际期刊论文与发表,目前已制作完毕,即将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
(四)实施方法
鉴于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语言输入须以较高要求的语言输出为前提条件,本课程的具体操作模式设计如下:课前将雨课堂平台作为线上学习平台,通过链接学堂在线将慕课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在手机上观看慕课视频、完成作业,教师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答疑;课中以图片、视频、表格、图表等辅助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问式、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由浅入深式阅读,内化吸收知识点;课后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存在的知识疑点、盲点进行重点解惑,打造开放式、对话式课堂。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检查者、纠错者和答疑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专业文章,内化吸收课上所学知识,并在自己的专业文献中标注不同的语言功能。教师在后半学期指导学生完善所撰写的小论文,做到巩固提升,形成从知识到能力的完整闭环。整个过程从分析学生的需求出发,梳理学习难点,课上解惑,引导学生自觉总结知识点,实现学以致用。
(五)课程思政建设
本课程自建了学术文献阅读资料库,为丰富阅读材料,选取了较多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文章,将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如引导学生分析朱有勇院士在Nature发表的封面文章“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以及云南水稻学家胡凤益所撰写的被誉为2022年全球十大杰出贡献的Science文章“Sustained Productivity and Agronomic Otential of Perennial Rice”等。在学生提升阅读技巧、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农业科学家的精神养分,体会科学家扎根大地、献身“三农”的精神。
(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团队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把国家一流课程的精品慕课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慕课、雨课堂等现代技术手段。课前通过雨课堂推送有关基础理论的慕课,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并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利用雨课堂手机端接收教师发布的作业,并发送“弹幕”参与讨论,作业完成后,学生利用“投稿”功能发送作业,教师将作业在班级进行分享,鼓励学生深入讨论。课后教师可通过雨课堂查阅学生在手机端标记的疑问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此外,引导学生根据线上线下所学知识,利用XMIND手机应用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并且在每节课后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七)教学评价
教学团队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思维导图制作、慕课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上,占比20%;小型学术汇报占比50%,要求学生汇报本学期所读论文情况。终结性评价内容为期末小论文撰写情况,小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具备较为完善的论文要素,展现正式的文体特点,占比30%。
二、教学成效
(一)输入输出并举,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输入走向输出。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是留白与答疑时间,学生要对课前慕课内容及课堂讨论进行内化吸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XMIND手机应用程序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与先修知识建立联系,绘制出思维导图。经过一个学期的积累,学期末时每名学生均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构建起学术英语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形态各异,有些学生将文章结构和各个学术知识点融合起来,有些学生则认为有些学术知识点具有普适性,遂将文章结构与知识点分别单列;有的思维导图设计为横向导图,有的则为纵向导图;有些学生认为教师呈现的PPT内容凝练,直接拍照收藏,且插入思维导图中;有些学生摘抄所读文章例子以辅助理解。
(二)教赛研相结合,促进高质量的学术输出
教学团队将教学、比赛和研究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助力学生高质量学术输出。本课程获批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新农科背景下本科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研究”立项,获批云南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云南农业大学一流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获第九届“外教社杯”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类专业组)云南赛区特等奖,获云南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教学团队教师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对学生的学术学习需求、教学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教赛研锤炼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术语言输出。根据课程安排和教学进度,教师将班级论文集在班级内传阅,学生备受鼓舞,显著增强了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和决心。
(三)结课不停学,工作坊延展课堂,为学生的“研”路护航
教学团队成立了学术英语写作工作坊,线上汇集了历年选修过学术英语课程的学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课程的延展性。学生在大三、大四学年深入地学习了专业技能、构建了专业知识体系、坚定了学术发展方向、明确了学术需求之后,本课程将持续提供学术帮助和指导。此外,教学团队成员还承担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任务,其间邀请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作为嘉宾,为本科生答疑解惑,为学生营造了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就自己的专业或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咨询、请教,从而制定更合理的学业发展规划。
三、结语
教学团队结合我校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教学团队打破以知识讲授为导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OBE理念为导向、分析学生需求、步步引导、授之以渔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学习语言知识、讲解文章内容、重学轻思的4eaef1ece485183fc4781b5eb792a63b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从功能角度出发、重技能培养、学思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打破灌输式、封闭式、权威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对话式、开放式、平等式课堂氛围。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重学习成果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我校自制慕课,加快SPOC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线上学习的监督和考核,以实现线上线下的高效翻转。此外,教学团队将建立“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合力项目,目前已和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达成协议,将启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共建项目,与农学院专业教师合力,切实实现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无缝对接。
[ 参 考 文 献 ]
[1]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3):105-106.
[2] 张彩华. 新农科背景下中国涉农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探索[J]. 中国外语,2023(5):24-29.
[3] 向明友. 新学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刍议[J]. 中国外语,2020(1):19-24.
[4] 李大鹏,申沛,曾红霞. 国际化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J]. 中国农业教育,2021(6):12-15.
[5] 师沛琼,徐进,李亚. 新农科背景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以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为例[J]. 大学教育,2022(12):37-39.
[6]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 (2020-11-03)[2024-03-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
8067.html.
[7] 蔡基刚.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7.
[8]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9] 毛丽珍.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0-105.
[10] 陈海霞,马先锋,王军伟,等. 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 大学教育,2023(3):110-112.
[11] 邹晓伟.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育人目标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 理论观察,2023(3):142-147.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