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分析
2024-10-25魏铁芹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革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其整体性和连贯性的设计理念,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旨在探讨大单元教学在这一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全面分析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深远意义,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通过系统的师资培训、内容整合、方法创新及多元化评价,以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159-04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单元教学,以其整体性和连贯性的特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引入大单元教学,能够重塑课程结构,还能焕发课程活力,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意义
(一)重塑教学格局,焕发课程活力
大单元教学重塑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格局,通过整体性、连贯性的设计与实施,将知识点整合成一个系统性的单元,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的认知体系。与传统的分散式教学相比,大单元教学通过主题统领和情境设定,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项目任务,如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创新驱动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讨论辩论等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富强”与“创新”的含义,并看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从而焕发课程的活力。此外,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知识应用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主题时,通过模拟选举、法律辩论等活动,学生将在实践中体会民主与法治的运作。
(二)深化知识理解,培育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点往往被分割成独立的部分,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而大单元教学通过连贯的主题设计和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学科内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踏上强国之路”主题中,学生需要理解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等概念。这些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教师通过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如何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的强盛,帮助学生同步掌握知识点,以及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关联,从而提高知识理解的深度。同时,大单元教学强调通过大情境、大问题、大任务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创新驱动发展”主题中,教师可设计研究某一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任务,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以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核心素养。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
大单元教学注重情境教学和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主题时,教师通过设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和被告等不同的角色,可体验法治过程的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了法律的运行机制和重要性。此外,大单元教学通过设计大任务和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创新驱动发展”SNdZOfiMrN55013ujZWaQA==主题中,教师可让学生探讨某一科技创新对生活的改变,并提出改进方案。而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可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单元教学通过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和记录,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合作能力和情感态度,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表现性评价则通过具体的任务和活动,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完成一个大项目或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反映了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展示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基于学生表现,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挑战
(一)教学理念更新之难
传统教学理念在许多学校和教师中根深蒂固,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在推行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从以往的“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这一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更需要他们在思想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此外,部分学校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很难放手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即便有些教师愿意尝试大单元教学,也可能面临来自学校管理层和家长的压力,担心新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许多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改变习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动力。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虽然可以提供理论支持,但在实际课堂中应用新理念仍然需要反复地实践和反馈,对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整合之困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广泛而复杂,涵盖伦理、法律、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成有意义的教学单元,以便学生能够在一个主题单元内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是大单元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首先,教师需要对各个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能识别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探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这一主题时,教师需要整合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知识,使其形成一个连贯的教学内容。其次,目前的教材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分课时模式设计的,内容割裂,不利于整体性的知识传授。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设计出符合大单元教学要求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还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也加剧了内容整合的难度。在资源相对贫乏的学校,教师可能缺乏必要的教学工具和支持,难以有效开展大单元教学。
(三)教学方法创新之艰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情境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素养。即教师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然而,设计一个既能反映真实,又能适应课堂教学的模拟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有限的备课时间,在此情况下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实际的难题。同时,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和体验,但现实中,组织和实施情境活动受时间、空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例如,开展一次社区调查或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协调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时间,还需要考虑安全和管理问题。此外,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可能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信心。即使有些教师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反复地试错过程,可能会消磨教师的耐心和专业能力。
(四)教学评价实施之惑
大单元教学强调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然而,实际操作中,过程性评价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还需要他们在繁忙的教学任务中,持续关注和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这种细致入微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时间管理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在班级规模较大、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教师往往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而表现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在实际任务和活动中的表现,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然而,不同任务和活动的性质各异,设定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此外,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测试,具有较高的主观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避免个人偏见,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最后,大单元教学的评价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指导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进步。然而,如何将评价结果有效地反馈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指导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系统的支持和培训。
三、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对策
(一)理念先行,强化师资培训
为了确保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并能够应用大单元教学理念,因此,学校应设计系统化的培训方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理论培训中,教师主要学习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和设计原则,理解在课程中融入整体性、连贯性和实践性的方法。例如,通过培训课程,教师可以学习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中设计情境和任务,增强学生对民主理念的理解。在实践培训中,教师通过模拟课堂、角色扮演和实际操作,体验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不同背景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通过建立持续支持体系,提供教学研讨会、课堂观摩和教学评估等持续的支持,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此外,为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学校应设立反馈和评估机制,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估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外部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拓宽视野,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使教学更加连贯和系统。
(二)内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为形成连贯的教学单元,教师应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深入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系统的教学方案。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建设美丽中国”为例,教师可以整合环保政策、案例和数据分析,设计全面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而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教师提供便捷的资源查阅和使用平台,并通过与环保机构合作,提供最新的环保数据和案例。此外,跨学科协作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学校应组织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设计综合性教学单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参加社区环保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当然,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资源协调团队,负责整合校内外资源,并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和实时更新,方便教师获取和使用。
(三)方法创新,注重情境教学
大单元教学强调通过情境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此,教师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中华一家亲”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组织民族团结的主题演讲比赛或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增强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而在随后的“中国人 中国梦”讲解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制作梦想墙或进行梦想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制订实现梦想的具体计划和步骤。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社区服务和环保行动等各种社会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日志、评估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情境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效果。
(四)评价多元,促进全面发展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追求民主价值”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民主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并根据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建设法治中国”主题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制作法治宣传海报或模拟法庭活动,评价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且为了提高评价的公正性,教师需要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发现优点和不足,指导其改进。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支持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通过定期教学评估会议和教学研究,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或者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教育专家和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提供多角度的反馈。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个性化的评价报告,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结论
通过系统的师资培训、有效的内容整合、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大单元教学能够提升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需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大单元教学的经验,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真正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为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健敏.基于大单元整体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2024(14):39-41.
[2]林清.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9):65-67.
[3]昝蕾.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3(32):130-132.
[4]于瑞英,盛泽.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究[J].家长,2023(29):132-134.
[5]彭剑影,石晓芸.新课标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J].中小学班主任,2023(16):56-57.
[6]陈彦志.大单元设计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24):31-33.
[7]李兴明.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023(19):93-95.
[8]黎万江.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举隅[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6):28-30.
[9]刘涵.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