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下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探究
2024-10-25钱丽芳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章从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就情境的选择与设计、实施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下的情境创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情境创设;初中历史课堂;情境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155-04
新课程理念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情境创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优化教学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情境创设,充分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 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为整体,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构建和有机融合,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将知识点割裂开来,逐一讲解,而是通过融会贯通的方式,将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框架。
单元整体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点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内在联系。而单元整体教学则能够将知识点融为一体,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单元整体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真实情境的模拟和营造,学生可以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事先进行整体设计,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机整合,促进教学创新,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单元整体教学将知识点连缀起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单元整体教学与碎片化的知识点讲授不同,它体现了系统化、实践化、创新化的理念,是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趋势和方向。
二、 单元整体教学中开展情境创设的价值
情境创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情境创设呢?主要有以下重要意义:单元整体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而情境创设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中更容易领悟和内化知识。有趣味性的情境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情境中,学生不仅接受了知识,还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优秀的情境还会营造宽松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三、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情境创设,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目前,情境创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以往常见的情景导入和教学演示层面,单一的情境形式难以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少情境创设还是空有其形,难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有的情境与所学知识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显得突兀生硬,甚至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障碍,影响了教学效果。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需要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流于形式,情境的创意性和针对性不够;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表现,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的实际效用。
四、 单元整体教学下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选择与设计
1. 选择设计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有助于将课堂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增强知识的亲和力和实用性。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例,该单元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全面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成就及其重大意义。在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可创设一个“学校丝绸之路体验活动”的生活情境。学生需要分组,集体策划一次模拟的丝绸之路商旅活动,包括确定出发地和目的地、规划行程线路、准备所需的物资、考虑可能遇到的危险和应对措施等。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的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如丝绸之路的起源、路线、商贸活动、文化交流等,还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思考沿途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力求做出最为周详的策划方案。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计,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对丝绸之路这一伟大的商贸交通线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统一后有利于内外交流、文明传播的独特优势。同时,情境中的分组协作、头脑风暴等活动环节,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不应止步于此,还可以将情境与本单元其他相关课文相衔接。比如在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丝绸之路体验活动的策划中,融入两汉时期的重要科技文化成就,如造纸术、水利工程等,让学生全面考虑沿途如何运用这些先进技术来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这种情境延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整个秦汉时期的全面认知。
2. 选择设计历史情境
历史情境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知识,增强对历史的认知感受。在学习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秦中央集权改革”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及其意义。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秦国在经历连年战乱后最终一统天下的景象,展示其建立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统一进程的曲折艰难,以及在统一后促进社会大一统的重大意义。
在构建这一历史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将学生带入秦朝都城咸阳的宫廷场景,邀请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丞相李斯等不同的历史角色,从多个视角演示和解说,增强情境的真实感和张力。例如身为秦始皇的学生需要分析和阐述推行中央集权改革的必要性,身为丞相的学生则需要具体介绍这些改革措施的内容和目的。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情境体验,学生不仅能全面认识秦统一中国的伟大历史意义,更能感知秦朝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和领会本单元后续课文中汉代巩固和发展秦朝统一成果的内容做好了铺垫。教师在创设这一历史情境时,也可以灵活关联本单元其他相关课文,使情境创设贯穿始终。比如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一些弊端,并与后来农民起义、汉武帝时期改革相衔接,引导学生对秦汉时期政治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
3. 选择设计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能将学生带入虚拟场景,激发其思维实践活动。在学习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汉朝亲政会议”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当时不同的角色,就一些重大政策进行辩论和决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朝野不同的利益集团,如文臣、武将、农民、商人等。会议讨论的政策有“凿空西域”“尊崇儒术”“平抑物价”等。每个小组需要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就这些政策提出具体的施政方案,并进行辩论和协商。在这个模拟情境中,学生不仅需要应用所学的有关汉武帝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更需要发挥逻辑思维、批判分析等高阶认知能力,全面权衡各方的利益诉求,做出理性的决策。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一些突发情节,如匈奴骚扰边疆、农民起义等,增加情境的变数和挑战性,促进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施
1.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情境创设的起始阶段,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为后续知识学习做好预热和铺垫。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例,该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全面认识这一伟大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理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及深远影响。在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时,教师可以先讲述当时在造纸术、医药卫生、水利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进步,以及在文学、哲学、历史编纂等方面所孕育的灿烂文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激发他们对这段辉煌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前往博物馆,让他们亲自观赏和体验当时的文物实物,如造纸工具、货币、医药器具、水利遗存等,感受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讲解员的身份,娓娓道来两汉科技文化的发展脉络,讲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渲染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那个时代的文明气息。
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学生不仅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在一种直观、形象的认知氛围中,对整个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面貌有了深入了解。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基础,为学生后续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在设计情境导入时,还可以与本单元中其他相关课文融会贯通。比如在讲解两汉科技文化成就时,可以适当联系到西汉巩固“文景之治”时代的社会环境,以及汉武帝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后,科技文化进一步兴盛的历史背景。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有助于让学生对整个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达成单元整体目标。
2. 情境互动
情境互动是情境创设的核心阶段,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情境中的思维实践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巧妙设计情境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究和实践,促进知识建构。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例,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到秦朝暴政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而理解农民起义的深层次原因,并把握农民起义对aayebajV9RH5m9LlIk3FUQ==推动秦朝覆亡的重要影响。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VR场景,分别扮演当时的贵族、农民、起义军等不同角色,围绕农民起义的具体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展开辩论。扮演贵族角色的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从专制统治、加重赋役等方面,分析并阐述秦末社会矛盾的特点;扮演农民角色的学生则需要结合秦朝暴政的种种弊端,说明农民起义的必要性;而扮演起义军的学生则要剖析起义对推动秦朝覆亡所起到的作用。
在这个互动环节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需要运用不同的知识点和认知角度,展开激烈的观点交锋和思维碰撞,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进程,及时对其表现进行点评和反馈,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深化思考,防止观点流于表面或角度单一。教师还需要总结各小组的互动成果,归纳不同角色在整个情境中的精彩观点,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及其重大影响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领会本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主旨。
3. 情境延伸
情境延伸是在情境互动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和迁移运用,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该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经过战乱而统一的西汉王朝为巩固统治地位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感知“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的安定有序和经济文化的初步发展。在学习该课时,教师可以在情境中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汉朝领导人,你将如何治理天下,巩固统一局面?”这个问题不但贴合课程知识内容,更契合了整个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总体主题。
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如“文景之治”的基本政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并结合整个西汉刚建立统一政权的现实处境,从一个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视角,全面考虑国内外的种种形势,提出自己的施政对策和可操作的工作计划。在这个开放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的历史情境,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多种高阶认知能力,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评价
1.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情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进行持续性的观察、记录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及时性、全程性和发展性,是情境创设评价的重中之重。形成性评价可以贯穿情境创设的各个环节。在情境导入阶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情绪体验,判断情境设计是否得当;在情境互动阶段,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协作表现,了解知识建构的进程;在情境延伸阶段,教师应该重点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形成性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观察记录、互评、学习档案袋等,努力做到客观、精准、全面。
2. 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表现。多元评价有利于克服单一评价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情境创设中,多元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不应单一依赖教师评价,还应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度参与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增强相互评价能力。评价内容方面,不应仅考查知识掌握程度,还需要重视过程性表现、情感价值观和学习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评价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可以采取等级量规量化评价、分数段评价、语言评价等多种方式,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要注重评价信息的收集和记录,做到XVq2BOgv6EuzW8RVuH5y+Zi+TlrdQl0XSgzvJxyqP1Q=评价依据充分。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并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比对,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表现和学习需求。
五、 结论
单元整体教学下,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之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实现知识与情境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了单元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内化程度。因此,情境创设是单元整体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建吉.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科技视界,2015(12):143,216.
[2]徐建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1):142.
[3]景新红.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15.
[4]肖应华.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4):96.
[5]蔡子薇.教学情境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创设探讨[J].新智慧,2023(26):102-103.
[6]潘代荣.创设教学情境与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管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