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探究
2024-10-25刘永泉
摘 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队教学方法,给出了小组合作学习融合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复习体系的可行方法:增加师生互动、开发多样性的组队合作学习活动、建立完整的复习合作学习机制、创建各类联合教学体系等,以此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切实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性。
关键词:初中;小组合作;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147-04
在初中教学期间,思政复习教学形式表现出明显的流水性,尚需进行教学改进,引入情境指导、问题探究、深度探究等各类教学方法。整合各类先进教学理念,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创设各类思政情境,设计多样性的合作学习问题,促使学生共同探索学科内容,以此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规划质量。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队教学方法
(一)自愿组队
1. 组队方法
自愿组队方法,是教师以某次大型成绩为参考,让学生双向选择,自主组队。前10名学生,作为其他学生的“学科引导者”。后10名学生,设定为“学科学徒”。每个小组应含有一名“学科引导者”“学科学徒”,建立学习互助体系。教师会依照各小组代表上交的名单,重新分配座位,学生入座进行小组共同学习。下课后,学生再回到原来座位。以学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学生分组,能够保证各个小组的问题思考效果。学科引导者作为小组代表,会给出较为正确的学习判断,以此引导其他组员学习。各个组员提出问题,有助于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学习思考的深入性。而此种分组形式,学生自主选择队友后,可能会发生讨论其他问题而不思考学习问题的情况,需要教师明确思考问题、限定思考时间,防止学生交流内容不受控制。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科目,是以中学生实际生活为中心,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教师选择主题活动、情境分析、问题讨论等各类互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包括学生个体、集体环境、社会与国家等内容。在制订教学方案时,以合作学习为方法,有助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友好的情谊,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品质。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对彼此的信任,促使学生相互分享学习观点。教师应选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帮助学生建立友好的情谊。
2. 案例教学
例如,在复习“与世界深度互动”的课程内容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主组队学习情况,观察各小组学生讨论的参与程度。从“沉浸参与”“一般参与”“消极参与”三个方面,划分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状态。针对各类参与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讨论话题。比如,话题一:“国内与世界的互动情况?”话题二:“国内在世界上的影响作用如何?”话题三:“如何建立国内与世界的深层次互动方式?”话题一选择“消极参与”层次的学生作为代表,回答小组讨论的内容。话题二由“一般参与”层次的学生给出小组复习答案。话题三由“沉浸参与”层次的学生整合三个话题,综合给出国内与世界互动的各类想法。
3. 教学反思
案例教学反思:小组合作法融合复习教学后,学生会学习其他学生的思政想法,从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进行思政。在思政实践中,学生能够主动捡拾地面杂物,遇见教师主动问好,班级整体氛围较好,各小组成员建立了学习共研的深厚情谊。2班学生在班级内,学生相互交流较少、师生互动更少,整体班级环境较为沉闷,经常出现书写其他科目作业、上课瞌睡等学生问题,存在“学而不思”的不良问题。
(二)最近发展区组队
1. 组队方法
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成“精英组”“进阶组”“进步组”三个组,差异性设计思考问题,共同讨论问题的难度由高至低设计。采取此种分组方式,有助于促使精英组相互竞争,让学科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组队,相互分享较好的学习方法,使其获取更多的思考方向。进阶组的学生,在没有“学科引导者”的带领下,会自主积极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建立学科自信。进步组的学生,在处理简单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科探究能力,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此种分组方式,是从不同思政能力学生角度入手,切实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能力,使其与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建立合作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想法,是建立学生学科探究自信的关键措施。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合理控制各组思考问题的难度,防止问题较难,依照整组学生的学科学习特点,设计对应的学科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空间,显著增强各组学生的思政素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行为,是建立共同学习目标、确定相同情感价值的过程。合作学习方法,能够建立学生相同的政治想法,促使学生形成理性探究的认识,更好地建立学生法治观念。在课程体系中,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给出了各类具有规则引导的思政教学内容。
2. 案例教学
例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学习内容复习时,教师可使用思维导图,依照各类学习内容的次序,设计不同的小组讨论话题。教师采取“最近发展区”的分组方式,指导学生思考各个问题。问题一:“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我们要如何做?”问题二:“分析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联与差别。”此种课程的复习过程,从“最近发展区”角度分组,有助于学生共同思考学习问题,努力绘制课程的思维导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按照书本展示的学习内容,逐一寻找答案,建立较好的学习自信。
3. 教学反思
案例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道德与法治的问题,相互交流学习观点,促使学生更喜欢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教师利用小组共研形式,有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复习效果,促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建立友好的合作学习认同。
(三)邻桌组队
1. 组队方法
教师需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政引导,促使学生做一名懂合作、有爱心、守法则的公民。而合作学习方法,正是建立学生团结协作的关键措施。为此,在中学思政教学体系中,引入合作学习法,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依照班主任划分的学生座位,让学生前后桌进行组队,共同讨论课程问题。班主任进行座位安排时,会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学生性格、各科成绩等。加之,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对周围其他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拥有一定了解,小组内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分工,更自然地交流观点。然而,此种组队方式会存在一定问题,学生之间的学习观点相近,不利于共同思考问题。
2. 案例教学
例如,在复习“建设法治中国”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选择邻桌组队形式。此课程含有较多的复习点,含有“法律含义”“法律特点”“违法与犯罪区别”等内容。采取邻桌组队形式,能够增加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的默契,更快速地整理课程学习要点,提高复习效率。
3. 教学反思
案例教学反思:教师从“学友”“师友”角度,利用小组合作形式,突破了思政探究的理论学习局限,从多样性的合作学习角度,促使学生形成更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小组合作法适用于中学思政复习教学体系,具有“鼓励学习”“引导思考”的教学功能。
二、 小组合作学习融合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复习体系的可行方法
(一)关注学生状态,增加师生互动
教师需要掌握小组学习理论,从知识构建、学科理解等方面,整合有效的理论内容。教师需要关注“学与思”的联合性,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解决“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等各类学习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内容,合作思考复习问题,建立共同学习的学科复习探究体系,以此保证复习效果。在小组合作教学的各项理论中,含有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等各类内容,以此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创建个体学习方式,掌握小组学习的方法。全面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教师从更多角度,深入践行小组合作的教学工作。教师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资料,查看最新的期刊学术研究内容,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从各节课程入手,设计思考问题,确定各个问题的思考时间。教师在确定小组共研内容后,需要制订有效的课评机制,以此判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便于后续改进教学体系,使其更好地提高学科复习质量。在小组合作探究期间,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如果小组内的学生存在较大矛盾,需要适当调整组员,保持课堂合作探究秩序。教师采取问题互动形式,进行有效的组员调整,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小组协作学习的状态。
例如,当复习《我与集体共成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互动,例如:“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集体吗?”“大家知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吗?”“怎样才能和集体共同成长呢?”在提问后,学生会回答,此过程则形成了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均是“小集体”,每一个小集体,则需要负责不同的课题,由集体成员来完成课题。采取此种方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凝聚力得到增强,鼓励其自主思考,充分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此期间,需要巧妙利用师生互动形式,把握小组探究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依照学科特点,开发多样性的组队方式
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全面梳理科目的教学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各章节内容,均有一定综合性教学特点,需要教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较好的人文思想,关注学生思政动态、思想变化。从实践性角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延伸书本内容,以学生生活为视角,引导学生进行各类学习思考活动。综合性的教学科目,成功整合了品德素养、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等各类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点在于“合作”,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互助学习思想。在小组合作共研学科问题时,学生之间会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互助的学习理念。教师可开发多样性的实践项目、情境问题,促使学生进行不同的小组探究。多样性的小组共研探究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法治素养。
例如,在复习《网络交友新时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小组展开思考,询问其知道哪种网络交流平台,思考什么是“网络交友”。此后,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去了解“读书吧”“运动吧”等网络交友平台,并通过对上述平台的了解,说出它们的特点,如“读书吧”文学理念较强,赞赏“运动吧”能够锻炼人的毅力。课堂结束时,教师需要鼓励各小组派出代表,针对自己对网络交友的看法进行分享以及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辩论。而教师此时则可以升华课堂内容:“什么样的网络交友方式是正确的?”“怎样正确利用交友平台?”学生自主思考后,与其他学生交流想法,最终将“正确的交友方式”按条整理,以此提高课程复习效果,切实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复习的协作能力。
(三)创建完整的复习合作学习机制
教师以合作学习为中心,创建完整的复习合作学习体系。首先,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明确每节课的复习目标,全面展示各个复习考点,设计对应的导学案。其次,教师采取各类组队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再次,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探究结果,其他学生帮助小组代表进行内容补充。最后,教师进行复习总结,回顾整节课的复习内容,梳理复习的关键点,确定教学易错问题,测定各小组的复习情况。建立“明确复习目标→合作学习→反馈复习探究结果→教师总结,检查学生合作复习情况”的教学体系。采取主题活动形式,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自由性,使其更喜欢合作探究的思政过程。教师在创设主题合作探究项目时,需要采取理论、实践相互联合的形式,设计具有思政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学习内容。教师可在复习课之前,应设计思考题,促使学生明确学习不足,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复习。
例如,在复习《珍爱生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选择具有思政价值的关联作品《中国机长》。教师采取抽签形式,让学生选出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还原作品内容,使其感受生命价值。在此期间,选择不同角色的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利用课前时间观看影片,同时一起排练,演出电影中的某一段落。而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不同片段进行演绎,并在演绎完成后,为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与感悟,分享自己学习到的自救逃生知识。采取此种主题活动的复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复习欲望,同样有利于使学生融入情景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以及珍贵。
(四)整合教学资源,创建各类联合教学体系
教师需要有效整合学科教学资源,重新整理复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事件。针对不好的学生行为,给出辩证思考的观点。关注各类联合教学体系的建设,比如校企联合、政校联合形式,给予学生多样性的户外合作学习机会,使其从社会不同方向,综合看待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给出更客观的思政内容。比如,“诚信品质”课程中,教师从“不实应答”“抄写作业”“谎报费用”等方面,指出学校内存在的不诚实行为,让各小组学生以“诚信在心中”为主题,进行社会实践,书写小组的社会实践报告。每个小组学生均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实践方法。有的小组在公园里创建了“拾金不昧”的点位,捡拾公园里人们丢失的东西,引导人们自取。有的小组制作了“诚信”的海报,邀请学生签名。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共同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相互鼓励,建立“诚信为人”的道德认同。在小组合作探究期间,教师需要合理预设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补充,以此增强教学引导力,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复习《成长中的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寻找不同网友所发布的成长轨迹,并通过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平台,寻找相关作家著作的关于自身成长的书籍,与学生一同分享。利用上述方式整合资源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各个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制作自己的成长轨迹,展示成长中的自己,采用上述方式教学,能够防止小组合作学习发生“茫然无措”的情况,切实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质量,以此增强复习效果。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各项复习教学规划中,教师需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融合价值,积极展现小组共研的思政引导功能,显著增强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巧妙设计思考问题、开发多样性的思政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建立道德认同、情感认同,以此保证复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永奇.“主题推进式”二轮复习课教学设计例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6):60-62.
[2]耿秀芳.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3(11):44-46.
[3]李梦雅.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学习活动型复习课[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7):4-6.
[4]朱传良.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0):19-21.
[5]顾亚茹.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析[J].新课程,2021(2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