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024-10-25王潇
摘 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涵盖语境分析、语篇结构分析等基本内容。当前,普通高中英语阅读存在以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侧重于微观分析、学生自主性不强等问题。语篇分析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通过宏观与微观分析整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分析语篇,同时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放性的问题或习题的设计,这对突破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语篇阅读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引领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要强化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应用,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108-06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语篇知识”引入英语课程内容,强调学习者在语篇阅读中,应当应用所掌握的词汇、语法等知识建构连贯性语篇,形成语篇意识,夯实语篇知识基础。诚然,高考英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出了高要求,如阅读各种文体的短文,包括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理解各种题材的长篇文章,包括小说、科普文等。同时,在语篇阅读中,学生要能够梳理阅读文本的主要逻辑线索、时间以及空间顺序等。由此可见,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新高考对现代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
基于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笔者近来深化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语篇分析教学法。通过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应用,文章认为:与传统割裂语篇与词法关系、忽视语境的阅读教学法相比,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凸显语篇阅读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提高语篇阅读的实效。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基于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背景,探索语篇分析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语篇
“语篇”一词,可译为“discourse”或“text”。相关文献资料显示:“语篇”一词由美国语言学家Harris提出,此后,国内外语学家深化了“语篇”的研究,并赋予了语篇不同的概念、意义。
国外学者Halliday与Ruqaiya认为:“语篇”即语义上完整的片段。“片段”一词,表明语篇并不受长度的限制,连贯的口头语、书面语段落,都可以称为语篇。国内学者黄国文深化了“语篇”的研究,认为:语篇是符合语法规则、语义连贯、形式衔接的句子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语篇”的研究,文章将语篇定义为:存在于一定语境中且具有特定表达意义、具有较强连贯性和逻辑性、符合语法规则的口头或书面语片段。本研究所指的语篇,是指普通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篇章。
(二)语篇分析
美国学者Harris在其发表的《语篇分析》一文中,提出并分析了“语篇分析”的内涵。Harris认为:语言是以连续的篇章构成的,而非单一的、孤立的词汇或语句。Harris关于语篇分析的相关论述,被认为是语篇分析的起源。
国内学者黄国文在研究“语篇分析”的过程中提出:语篇分析是语言分析的一种,是对篇章中的句子、语段相比较进行的超句法分析。
国内学者张献臣在研究中提出:语篇分析,是基于语篇总体认识的视角,对语篇中的段落、句子、语言的内部逻辑关系等进行分析的方式,语篇分析有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种不同的形式。与一般文本分析不同,语篇分析更加关注语言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强调对语篇结构的整体性把握。
2f287ad3fa18533345070d34ad9bb632本研究所指的“语篇分析”,更加倾向于采用国内学者张献臣的解读,将“语篇分析”定义为:基于语篇整体的视角,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方法,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旨在探究文本内涵、了解作者写作过程与意图,以更好地基于整体的视角解读语篇。
(三)语篇分析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语篇分析教学法引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深化了语篇分析教学法的研究。国内学者蔡基刚认为:语篇分析教学法,是指导学生基于整体视角,对语篇进行宏观、微观分析的教学方法,涵盖语法、词汇、谋篇布局等多个方面。国内学者陈晓湘认为:语篇分析教学法,是指导学生基于整体,从文本的层次、内容等方面入手,把握文本主要信息,对语篇中的衔接、主题、语法、词汇等语言手段进行分析的教学方法。
本研究所指的语篇分析教学法,是指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语篇分析”的手段,基于整体视角,对文本的结构体裁、写作意图、词汇语法等进行分析的阅读教学方法。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应用,旨在突破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瓶颈,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二、 高中英语阅读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语境分析
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既有内部语境,亦有外部语境;既有语言因素,亦有非语言因素。对语境的分析,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解读篇章内涵,提高学习实效。北大英语系教授胡壮麟在研究语境的过程中,将其分为以下三种。
1. 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是指单个词汇、短语或句子在语篇中的环境。在口语中,上下文语境指“前言后语”;书面语中则指前后文。在语篇分析中,对上下文语境的把握,是教师理解词句含义、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
国内学者胡壮麟先生在研究中指出:上下文语境,即语言自身所处的情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基于狭义的视角,词或短语的意义,是由其所处的情境决定的。即一个词或短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也各不相同。以“bear”一词为例,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可作名词亦可作动词。作为名词,“bear”译为熊;若作为动词,则译为忍受、负担等。由此可见,语境对词句内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 情景语境
情景,多指情形、情况,指情感体验、环境描绘等。胡壮麟先生在研究语境的过程中指出:情景语境一般指语篇产生时所处的环境,在一定情况下决定言者的真实目的。基于情景语境的视角,同样的语句,基于不同的语言活动背景,其释义也不相同。因此,对语言的翻译,教师务必要紧密结合情景语境,方能使文本的释义更加准确。
3. 文化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胡壮麟先生在研究“语境”的过程中提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词语:文化背景,指对个体成长有重要影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环境。在语言的学习中,基于文化差异对文化背景的解读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无可回避的。我们知道: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词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black tea一词,在西方,被译为“红茶”而非“黑茶”。而之所以译为“红茶”,源于一定的历史渊源和西方文化背景。因此说:在语境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文化语境。
(二)语篇结构分析
对语篇结构的分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基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分析的语篇结构,其侧重点亦有很大的差异性。
1. 语篇宏观结构分析
所谓语篇宏观结构分析,即从大的方面或总体的视角来分析语篇的结构,如语篇创造的文化背景、体裁以及组织结构等“面”的分析,同时也包括由面到点的主题思想、立场观点、逻辑关系等的分析。具体如下:
(1)体裁分析
国内学者秦秀白在研究语篇分析的过程中提道:对文本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语篇结构。诚然,在英语阅读中,引导学生现行分析语篇题材并发展题材图示,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通过梳理普通高中英语教材中文章体裁,可见包含了记叙文、说明文以及议论文等不同的形式。
高中英语教师在指导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不同体裁文本的表现特点,提高语篇分析的实效性。例如,记叙文分析,教师要科学把握好记叙文的六大要素,通过对六大要素的串联,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说明文的分析,教师要能够准确、快速地把握文本“说明”的方法,如定义说明法、比较说明法、举例说明法,对不同说明法的把握,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也颇有益处;议论文的分析,重点是要把握议论文的三大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分析的过程中要精准把握主论点和次论点,以更好地把握好文章的主旨大意。
(2)篇章模式分析
所谓篇章模式分析,是针对语篇形态、内容结构分析语篇的方式。篇章模式与体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基于语篇分析的宏观视角,语篇的形式、组织与体裁结构密切关联;因此,语篇分析过程中,除了对体裁进行分析,教师还要强化篇章模式的分析。
例如,“一般——特殊”型的篇章模式,一般采取“总—分”的模式来组织文章,常见于有关社会科学的论证文、说明文中;“问题——解决”型的篇章模式,常出现在研究报告、新闻报道等素材中,一般由“情景、问题、反应、结果”等元素组成,相关的元素可能会被调整顺序,但不可或缺。
由此可见,对篇章模式的分析,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行为方式,提高语篇分析的精准性和快速性。
2. 语篇微观结构分析
与宏观分析相比,微观分析是从较小研究领域、部分等进行的分析。高中英语阅读中,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识别重要信息,实现深度阅读目标。语篇微观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语法手段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元素,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篇微观结构分析中,语法手段是首要的内容;学生对语法手段的全面、深入解读,是其准确把握语篇内涵的关键所在。高中英语教师对语法衔接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表示时间的关联成分,如now、before、former、after that等;二是表示地点、方位的关联成分,如in front of、near to、under等;三是表示照应的关联成分,涵盖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等方面。以人称照应为例,I、you、we等人称代词;my、your、his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都隶属于关联照应的范畴;四是表替代的关联成分,表替代的关联成分,包括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分句性替代等方面。
(2)词汇手段
词汇是衔接语言的重要元素。词汇衔接,涵盖复现关系、同现关系两种。首先,复现关系。所谓复现,即重复展现;在语篇衔接手段中,复现是指利用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等的重复展现,进而达到行文连贯的目的。其次,同现关系是一种词汇同时出现的语言现象,有原词同现、反义同现、互补同现等不同的类型。对词汇手段的深入分析,对帮助读者更好地衔接语篇、深入解读语篇内容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基于语篇分析视角解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内容:侧重于微观分析,忽略宏观把握
基于语篇分析的视角,可见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涵盖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般认为:宏观结构分析,有助于读者从整体、系统的视角解读文本;而微观结构分析,则有助于促进深度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通过开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调查研究,可见多数教师的阅读课堂普遍存在侧重微观分析、忽略宏观把握的问题。例如,多数教师的阅读课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句型以及语法的讲解上,对语境、语篇和语法的整体性把握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阅读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桎梏。这种只侧重微观而忽略宏观的英语阅读现状,是影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阅读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分析不足
基于语篇分析视角研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现状开展了测评。测评结果表明:高中学生存在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词汇、短语内涵的能力有待提升;对短语、句子隐含意义的解读能力不高;对长难句、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的理解存在困难。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识别能力问题、理解能力问题以及分析能力问题。
那么,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为何会存在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源于日常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阅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分析不足。首先,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语篇阅读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而习惯于被动接受阅读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遇到长难句、生字词较多的段落,便无从下手,最终导致了阅读理解上存在困难。其次,学生自主分析不足。自主进行语篇分析,是高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阅读素养。现阶段,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自主分析不足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语篇分析的习惯、能力逐渐丧失,最终导致自主阅读中存在各种问题。
(三)阅读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不足
高中英语语篇阅读中,阅读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客观地了解教学成效,审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学生知识的薄弱点查缺补漏,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可见: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师的语篇阅读教学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严重不足。而教师的终结性评价,往往聚焦于学生课后的书面作业,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思维发展等素养的评估存在不足。
正是因为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评价不够全面和具体,导致教师在语篇阅读指导中教学反思不足,不能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影响了教学改革创新的进度。
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应用案例
针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语篇分析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兼顾宏观、微观两个视角进行语篇分析的教学模式,对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的瓶颈具有积极的意义。本部分选取高中英语必修一“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为例,探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教学法应用的策略。
(一)课前阶段:任务型预习,积累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图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语言图式呢?即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学者Carrell在研究中提出:“英语二语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方能激活图式。”诚然,于二语学习者而言,除了丰富的内容图式,还要具备语言图式,否则,语言能力的缺陷也终将会影响交流效果。
基于语篇分析教学法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通过“任务型”预习模式的构建,科学引领学生“先学”,同时积累语言图式,为教师“后教”奠定基础。
1. 设计任务型预习单
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也会强调学生要预习,但如何预习、预习什么内容、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水平等,教师都缺乏指导,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部分自主性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甚至不知如何预习;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仅仅是将词汇、课文默读几遍,即算完成预习。
文章认为:学生盲目地预习,往往难以收获良好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预习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教师在指导预习的过程中,可以精心建构任务型预习模式,通过设计预习单的方式,明晰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应当学习和把握的内容。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录制微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学习资源,提高自主预习的目标性。
本案例研究中,为强化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笔者精心设计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单主要分为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①词汇预习。熟悉课文所有生词,可参照词汇表、结合语篇等进行词汇的学习;②词组预习。词语亦称词块,是学生英语阅读、英语写作中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历来重视学生对语篇词组的标注和学习。本案例中,because of、at present、make use of等词块,对学生阅读理解、英语写作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③语言点预习。对语篇中的重要语言点进行预习,如because of与because;in fact与actually等,对相关语言点的学习,能够建立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认知,提高预习实效;④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上述的预习任务主要基于微观视角设计,重点是引领学生把握重要知识点,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促进思维和能力成长。此外,在预习任务设计中,笔者还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Why is English widely used worldwide?”为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查找相关参考资源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而后深入思考。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强化过程性指导
课前预习虽然要凸显学生主体,但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强化过程性指导,以确保学生在遇到问题、疑惑时,有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同时,教师的过程性指导,也能够发挥督促的作用,促使部分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自觉学习,全面提高自主预习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语篇分析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既有宏观结构分析,亦有微观结构分析。因此,在语篇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语篇内容,同时深入解读重难点知识,提高语篇学习的实效。本案例主要通过如下流程进行:
1. 补充背景知识,预测篇章内容
背景知识,是学生解读篇章内容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拓展知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案例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了语篇背景的文化知识,引领学生掌握有关殖民以及殖民化在促进语言和文明传播中的方式。其次,结合图片和标题,引领学生思考、猜测“road”一词的内涵,猜测该词与语篇的关系。
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语篇分析中,若教师的教学重点仅仅停留于词汇、语法等微观的层面,那将不利于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把握,从而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问题;反之,若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于宏观结构分析层面,又会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细致和深入,出现浅层学习问题。因此,构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语篇分析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既能够整体把握,亦能够细节解读,推动深度阅读目标的实现。
首先,宏观分析:厘清语篇结构。宏观分析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采取速读的方式,匹配每个段落主旨,概括语篇主题。第二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语篇的题材结构、语篇类型等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把握好文体类型,复习说明文的篇章结构和组织方式,进一步把握说明的方式。在语篇宏观结构分析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略读的技巧和方法等,能够从整体和系统的视角解读语篇,为后续的微观分析、精读奠定基础。
其次,微观分析:把握细节,精读。在整体把握语篇结构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微观分析内容。在微观分析环节,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第一步,学生精读原文,以“时间”为线索完成表格,表格分为两大模块,①time;②what happened to English。通过“时间——事件”的匹配,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这一环节,既有宏观分析,亦有微观分析。第二步,精读课文,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子。以精读的方式对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分析,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方式,如问题导学式、小组讨论式等。如在本案例教学中,为引领学生整体回顾、吸收相关语言知识,笔者抛出了讨论式问题:“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要想解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结合整个语篇思考、讨论和分析。第三步,重要知识点的课堂练习。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强化重要词汇、短语或语法点的练习与巩固,扩充学生语言图式,以练习为手段促进知识的应用与内化。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通过宏观与微观结构分析整合,学生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了语篇结构,同时也从微观的视角把握了重要的词汇、语法等重要知识点,建立了对整个语篇的系统、结构化认知,有效地提高了语篇阅读的质量。
(三)课后巩固:导学与自主复习相结合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英语复习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书面作业模式,而应当将书面作业、口语作业等有机整合起来,丰富作业形式,促进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发展。本案例研究中,教师采取了导学与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模式,设计了如下导学单:①以“time”为线索,结合文章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本内容;②完成相关练习题,如词汇、语法等的练习;③读写结合,以“Will Chinese replace English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上述巩固复习,教师改变了过去以单一书面作业为主的阅读模式,更加突出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培养。尤其是自主复述文本内容、读写结合模块的设计,相关的能力、素养训练,是新高考对现代英语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较为缺乏的能力素养。
(四)教学评价:方法多元、主体多元
新课标背景下,语篇分析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构建方法多元、主体多元的评价模式。
首先,方法多元。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测评等多元化的方式,了解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学习实效,从而更加客观地审视教学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其次,主体多元。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应当仅仅是教师,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作用。多数时候,学生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客观地了解教学优点和不足,为教师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奠定基础。
五、 研究结论与反思
通过深入调查与案例研究,文章认为:语篇分析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语篇的宏观分析,更凸显了微观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的有机整合,有效地突破了传统语篇阅读教学困境。同时,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应用,凸显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阅读与分析、课堂思考与讨论、课后巩固与自主复习,整个语篇分析流程,无论是问题的讨论还是习题的设计,都凸显了思维性与开放性,对训练学生的语篇分析思维能力、解决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弱的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Ruqaiya H. Cohesion in English[M]. Taylor and Francis,2014-01-14.
[2]Small J, Harris C, Wilson 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In-Flight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The ‘Social Sorting’ of Airline Travellers?[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2008,6(1):17-38.
[3]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6):51-57.
[4]蔡基刚.浅谈语篇教学[J].外语界,1992(2):31-35,22.
[5]陈晓湘.一语(L1)对英语语篇内人称指称习得的干扰——个案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6-79.
[6]秦秀白.语篇的“体裁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S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