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4-10-25颜少伟

考试周刊 2024年35期

摘 要:小学阶段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优化的关键时期,以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加关注于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数学学科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学生在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然而以往老师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死板和单一,甚至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存有抵触和厌烦情绪。现阶段将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思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老师可以依托于大概念教学,让学生的思维体系得到优化,依托于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整体性、丰富性和优质性。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088-04

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是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大概念为核心,实现了整体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完善,以主题为引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宏观性、整体性和完善性。以往老师更加关注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理论知识的讲解,会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给学生渗透知识,虽然短时间之内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学习成绩得到提升,但是从长久来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不利于学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分析和探索,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所以现在老师需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状况、学生所需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以及新课标要求来进行教学体系的更新、优化和完善,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丰富性、优质性和完善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深入度的提高。

一、 在大概念教学体系之下进行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培育

以往老师在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时,大多都是满堂灌、一刀切地直接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这会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知识、记忆知识,后续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会产生极大的困难和阻碍。而现阶段老师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真正加强对大概念大单元教学体系的研究,给学生构建起优质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培育,使学生能够拥有批判性意识和创新性意识,真正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优质和完善,让学生的学习体系更加优化,让学生能够在分析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之中,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单元主题、核心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在对称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对称图案创造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能够在活动之中得到激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整体的知识学习中,进行知识的研究、分析和探索,并结合知识进行自主的认知和了解,这些高级思维的培育能够使学生后续更好地融入数学学科之中,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由此可见,现阶段老师需要提高对学科大概念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重视程度,并依托于该教学体系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二)依托于大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水平初始发展的时期,此时的认知深入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对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对知识形成整体化、系统化、清晰化、优质化的认知,而不是简单的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具有清晰性,后续学生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只是对各种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砌,根本就无法将知识之间的内涵进行汇总探究。由此可见,现阶段加强对大概念理论指导之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引进具有极大的必要性,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了解事物和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从而让学生融入事物之中去理解、探索和分析。例如在小数知识学习之中,老师就可以用计数单位的概念作为组织线索,让学生去了解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之中更加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从数量关系、对应关系等方面理解小数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多体系学习、多角度学习、多方面学习,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提供保障。

二、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特点

(一)全局性特点

在学科大概念指导下,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观系统思维,通过对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数学学科中的内容是以某一知识点为出发点进行思维发散和拓展延伸的,学生可以很好地融入某一知识体系之中,去探索、研究和分析。而且概念是贯穿于整个数学学科教学始终的,老师需要加强对概念的全方位引进,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达到对知识深入研究探索的目的,而且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学生也能够明晰数学学科并不是各个知识点单独进行记忆的,而是知识点之间相互融会贯通形成的整个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之中更好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和完善,才能为后续学生的高质量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例如计数单位、计量单位等概念是贯穿于数量单元的,老师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分析和探索,将整数、分数、小数等知识进行有效串联,形成一个整体化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大概念拥有全面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后续运用知识时更加熟练、轻松和优质。由此可见,现阶段要切实提高对全局性特点的关注程度,并依托于全局性特点,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知识的分析、探索和研究,帮助学生形成更加优质、完善的数学知识框架,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更加清晰和深入。

(二)连接性特点

知识点之间是存在一定共通性的,大概念教学注重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旨在让学生领会知识和知识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难度不高,但是却需要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去理解、体会概念之间的相互连接性。由此可见,现阶段老师需要深入把握数学学科连接性这一特点,并依托于单元整体教学和大概念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构成有一个清晰且深入的体会,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个网络状的学科,只有抓住中心概念,并以中心概念为出发点向四周发散,才能得到优质、完善、清晰、科学的数学思维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优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

(三)计划性特点

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了课堂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性特点,尤其是以大概念为基础给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不能简单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那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深入度不足,也会导致学生对学科存在抵触和厌烦情绪。大概念教学强调了课堂的互动性、沟通性、交流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需要加强对原本目标方向内容的转变和更新,要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思路,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到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老师还需要把握住学生单元整体学习的核心框架,并以核心概念、核心框架为出发点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让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实际进行推进,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清晰度的提高。老师还要依据于核心概念设定明确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之中究竟应该对哪些概念理解到哪一程度以及如何对概念进行实际的运用。不仅如此,老师还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让学生在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之下进行知识的探索,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优化和完善,才能让学生在对数学感兴趣的前提之下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当然老师还需要注意活动设计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三、 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分析

(一)基于单元内容的学科大概念构建

1.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想要在大概念的引领之下实现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向的有序优化转型和升级,那么就应该针对新型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明确,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清晰性、方向性和优质性,才能使老师的教学过程更加明确。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目前很多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还是死记硬背,这会导致学生后续对概念进行运用时产生极大的问题,而且学生也无法以概念为出发点进行多样数学知识的有序整合,还会对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大阻碍。所以现阶段在给学生进行大概念引领下单元整体教学之前,应该针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在给学生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就需要从度量本质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所以应该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根本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在单元整体引领的角度之下进行知识的探索、研究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老师需要在整体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面积作为事物的一个属性,和长度是一样的,是可以度量的,对一个二维图形的表面进行度量之后,用一个数来表示它的大小,那么这一个数就是它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其本质在于度量,而这一个数字主要度量的是长方形里还有多少个一样的面积单位,面积单位可以是恒定的数量,也可以通过长乘宽来得到,这是给学生进行整体教学的关键之所在。老师在给学生进行单元整体引导教育的过程之中,也要让学生依托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长方形面积的核算,并以此为依托为学生后续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特殊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保驾护航。由此可见,老师需要依托于学生所需学习的单元重难点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探寻,为后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学习体系的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2. 单元学情分析

想要在大概念引领之下实现学生单元学习效率的提高,老师就应该以重难点内容为出发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初始阶段,此时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基础都有所不同,为此老师在给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需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探索之中,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够在单元整体的引领之下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学习体系性增强。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以及度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会给学生长方形面积计算相关内容的学习带来极大助力。所以老师也应该以学生当前的实际认知情况为基础,引领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依托于数学方法、数学逻辑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领悟和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去探索,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去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运用意义和价值。为此现阶段老师要以学习为基础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体系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在大单元的指导下更好地融入数学学科的学习之中。

(二)构建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1.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能够为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方向,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道路,由此可见,老师在给学生进行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时需要切实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并且要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下发,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质,具有方向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之中究竟应该对哪部分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老师就先依托微课视频给学生下发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明确,并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随时0UJXeBItJJCwePei/b9IzA==反思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第一,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一般计算方法;第二,在实际进行面积公式学习、推理、思考的过程之中了解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性得到优化构建;第三,让学生能够在思考、讨论、实践、沟通的过程之中具有符号意识和创新性意识,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学习是富有魅力的,只有更好地沉浸于数学学科的环境之中,才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 构建多元化、多要素、趣味性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

小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为此老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出发点,给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全方位构建,并依托于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去思考、研究、分析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和氛围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和意义,为后续学生的高质量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为此在讲解“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内容时,老师就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多种活动:其一,结合已知内容进行知识思考,老师可以给学生分发由不同的正方形拼接的图案,让学生去观察这些图案虽然形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面积是否是相同的呢?你是如何判断它们的面积大小的?这样可以引出老师所需讲解的长方形的面积的相关课题。其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之中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都是直接给学生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讲解,并没有让学生拥有探索实践的过程,而现阶段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之中,用1cm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老师所出示的这个长方形究竟有多大的面积,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思考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中成长和发展。其三,老师为学生设计拓展性练习,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概念、应用概念。老师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告诉你们长方形的面积,你能猜出它的长和宽吗?再引领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对知识进行探索,逐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内涵,渗透模型意识。其四,老师让学生进行回顾总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思考在学习完这一节课程的相关内容之后,你有怎样的学习体会,还要学生去回忆探究。如果让你利用类似的推理方法去推理体积,你是否有较为优质的方法,是否能够实践探索?

四、 结论

总而言之,现阶段需要切实提高对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依托数学学科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之中感受到数学课的魅力,借助于大概念的引领使学生拥有单元整体学习思路,为后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荣其.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17):80-82.

[2]吕梅.大概念背景下小学数学分数单元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4(13):67-68.

[3]陈吉菁.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研究[J].现代教学,2024(7):50-51.

[4]李武清.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24(13):45-50.

[5]敬贺,于海杰,余巧,等.大概念统摄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探索——以“100以内加减法”单元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