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2024-10-25李晓琳

考试周刊 2024年35期

摘 要: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而丰富。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外,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需要更加全面。除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外,还应包括学生的思维品质、道德情感。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专业素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德育知识的渗透与融合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引导。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以及教学活动设计,渗透道德因素,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出自律、责任、合作等良好品质。此外,教师更需融入数学史、数学文化等素材,将数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结合,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积极向上的品格。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076-06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学数学德育愈发受到关注。数学作为一门理性、逻辑性强的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品格养成。在当今社会,学生需要更多的道德素养,它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日后的社会交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立德树人理念应该贯穿始终,从而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内在的价值取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这些素材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情感视野和认知空间。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巧妙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和挖掘,这些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感悟人生,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积累,更是在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感、有灵魂的人。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完善他们的人文素养,确保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成效,并持续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如此,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效果。

一、 数学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概述

数学教学与德育密不可分,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品质。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其教学过程需要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些品质都与德育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品德素养的培养,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首先,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严谨的态度、耐心、自律和自信心。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能够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这些品质对学生的品德建设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善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往往具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格,这正是数学教学对学生品德的积极影响所在。其次,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这些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数学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品格,通过数学学习,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品格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最后,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培养目标明确、执着不懈的责任感。同时,数学教学也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 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问题,指的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未能有效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数学教学应当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然而,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德育渗透不够到位,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品德品质的培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不高、教育理念不够明确,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关注不足。目前的德育渗透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往往更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评价;二是目前的教学材料中,德育内容整合不够,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引导和渗透;三是学校管理层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制约,例如课程安排、考试评价等方面往往更多偏向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渗透。为了解决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问题,可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学生自身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德育渗透工作。此外,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

(一)传承传统文化,丰富课堂价值内涵

数学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教师教学时不仅仅应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时插入传统文化的讲解可以为初中阶段的教学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通过引入古代数学发展历程、数学名人及其贡献,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同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可以培养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其次,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著作和数学思想密切相关,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周髀算经》等我国古代数学经典,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解读经典数学著作,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历史渊源,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14.1《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如何发现并证明这一定理,引导学生思考数学背后的智慧。之后教师可以扩展讲述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告诉学生他不仅是数学家,更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古籍,带领学生了解古代数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通过解读经典数学著作,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数学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与古代数学思想的对比,激发学生对数学发展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传统文化注重“格物致知”,强调实际观察和实践。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真实场景,让学生通过测量和实地调查来验证定理的正确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校园中不同角落中用到的三角形建筑的边长,然后应用《勾股定理》验证测得的结果。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勾股定理,还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传承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勾股定理》教学中,通过强调思辨精神、阅读经典、文学融合和实际操作等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审美情感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追溯古代数学文化的过程中,对勾股定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养成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教师则通过注重文化传承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科热情,提高他们的学科认同感,帮助学生未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强调学科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念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强调学科素养,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品德、思想觉悟的培养相结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教师应注重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通过引入真实的问题和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购物、理财等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决策,培养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助于建立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认知,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责任心和社会意识。其次,通过引入一些跨学科的内容,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觉悟至关重要。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9.1《轴对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重点关注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将数学知识与道德观念、思想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首先,教师在备课时需考虑如何将轴对称与实际生活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展示身份证、车标、风景画等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图形的轴对称性质。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你身份证的正面是不是轴对称的?”或“我们周围的哪些事物具有轴对称性?”并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在接下来的轴对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艺术元素,让学生在观察和绘制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美感。教师通过介绍一些有关对称的艺术品或设计,引发学生对艺术与数学的关联思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能够拓宽他们对数学的认知,使数学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的一部分。之后的轴对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教师可以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的?”或者“给定一个轴对称图形,能否找到它的轴?”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轴对称的性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传授,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力。

(三)结合第二课堂,促进德育元素渗透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结合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可以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第二课堂可通过数学竞赛、实验和实际应用等方式开展。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在比赛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具有拓展性的数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实验活动则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策略的引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竞赛和实验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这一策略的实施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符合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具备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总的来说,第二课堂策略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为初中数学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教学可能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数学教学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个全班竞赛,要求学生在团队中解决一系列关于全等三角形的问题。数学竞赛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在协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竞赛中,学生需要不断钻研、合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和竞赛意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项目,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和构建,验证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在实际操作时,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全等三角形,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实验活动既满足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又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来说,教师可以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如下具体任务:设计一个简易三脚架,使三脚架的四个面都是全等三角形,并保证三脚架的稳定性。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中看到实际应用的意义,还能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将数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引入数字化技术,结合在线学习资源,开展虚拟实验或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使学生更接近数字时代的学习方式。通过互动性强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更多实践操作,加深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第二课堂教学策略可以使数学课堂更富有活力,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开展数学活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至关重要,而开展数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首先,数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这个过程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数学的传统认知,使学生更加愿意深入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其次,通过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和数学建模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数学活动可以促进团队协作和交流: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常需要合作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因此,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开展数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圆的探索之旅”的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以小组形式参与,每个小组将获得一个大的白纸圆盘,并被要求在上面标注半径、直径、弧、扇形等圆的相关特征。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团队合作,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圆的性质,提高学生对圆形的认识。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你的团队是如何确定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请探究扇形的度数和弧长之间的关系”等,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态度。此外,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圆的游戏场”活动,学生在这个虚拟游戏场中进行如下数学游戏:通过调整圆的半径来改变扇形的面积,或者通过计算弧长来比赛速度等。通过这些游戏,学生将在玩乐中学习,培养他们对圆形概念的灵活应用。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可以设定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解题的思路。这样游戏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圆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竞争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圆形建筑设计”项目,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设计一个圆形建筑,并考虑到圆形的稳定性和美观性。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圆的相关数学知识,还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去,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在项目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指导他们如何运用圆的性质来设计稳定而美观的建筑。学生则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地了解圆的性质和相关概念,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竞争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师言传身教,渗透高尚道德品质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言传身教是一种教师通过言语传达知识、价值观,并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注重言传身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平常的思想灌输,学生可以听到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与认同,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其次,教师通过规范自身行为举止,传递出诚信友善、互帮互助等正向的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再次,教师言传身教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实际案例分析,展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师积极参与、示范解题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满腔热情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乐趣所在,激发自己对深入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本身作为学科专业者的表率,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研究兴趣,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发挥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和案例,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奇妙之处,展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传递了数学学科的神秘,并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分享自己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体验,如何克服困难,面对难题时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最终解决一道又一道的难题,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其次,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展示正面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渗透人生哲理,如何百折不挠地面对挑战、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再次,通过言传身教,教师不仅可以传递知识,更能够作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数学家在解决难题时的毅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树立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列举一些难度适当的数学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扩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题的思路。并亲身讲解一些初中数学知识的示范案例,展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动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有关数学学科作用的小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展示团队协作的力量,并亲身示范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亲身示范和言语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探索欲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结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传达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品德教育,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特点,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成长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需灵活运用策略,实现德育目标,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姜岩.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研究[J].辽宁经济,2023(10):92-96.

[2]薛向权.“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数学,2023(18):90-91.

[3]李章平.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德育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30):58-61.

[4]侯玲玲.“立德树人”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J].学周刊,2022,30(30):16-18.

[5]解春玲.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分析[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9):65-67.

[6]孙钦丽.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8):144-145.

[7]黄其亮.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数学德育教学研究[J].读与写,2021,18(12):173.

[8]林艳.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析[J].中外交流,2021,28(6):302.

[9]杨芳,张桂芳,臧乃策.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21,7(16):49-51.

[10]杨珍桂.基于立德树人的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新课程,2020(28):178.

[11]杨国宇,刘世玲.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15):56-57.

[12]李名菊.初中数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探析——以角为例[J].科学咨询,2020(31):158.

[13]康雯,唐耀平,严轲,等.立德树人目标下初中数学情境引入设计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227-228.

[14]陈惠云.立德树人在初中九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J].文渊(中学版),2020(6):926.

[15]郁烨.立德树人,学大于教——谈“立学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践行[J].数学教学通讯,2021(35):27-28.

[16]李元华.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德育教学的思考[J].下一代,2023(8):108-110.

[17]陈瑞红.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2019(30):143.

[18]薛诗先.立德树人责任为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责任教育的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15):70-71.

[19]杨亚杰.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实CXYJ1M6BWrhUaKFPpf4iU+MCnFNc0oHA/sVs4sYfxXo=现初中数学立德树人教育的探究[J].文渊(小学版),2021(10):1640.

[20]杨永红.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初中数学立德树人教育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19):64.

[21]王和云.践行立德树人,实现五育融合——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文渊(小学版),2021(4):1117.

[22]王瑞贤.浅谈“立德树人”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J].互动软件,2020(4):5049-5050.

[23]费长春.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35):80.

[24]高颖.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措施[J].教育,2023(34):39-41.

[25]伊娜.基于立德树人理念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孩子,2021(2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