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理解题型研究及答题技巧

2024-10-25薛蓓

考试周刊 2024年35期

摘 要: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理解题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年级教材中阅读理解题型的分析和归纳,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技巧。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理解题型主要包括观察题、理解题、分析题、综合题等,不同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文章进一步总结了应对不同题型的答题策略,如仔细阅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合理推断、提炼中心思想等。通过对阅读理解题型的研究和答题技巧的探讨,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066-04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面,培养语感,学会赏析,引导思考,提高阅读质量。其中,低年级要重点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的能力;中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默读、朗读整本书的能力,领悟文本的内容和情感;高年级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独立、批判性思维阅读文本的能力。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但不同学段有不同的重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理解题是培养和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置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阅读理解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如信息筛选、内容梳理、逻辑分析、情感体悟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理解题型分析

(一)观察题

观察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获取文章中明确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型通常问题较为简单,答案在文章中有直接体现,学生只需在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即可作答。观察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为深入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例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道观察题:“小燕子是从哪里飞回来的?”通过阅读课文可知,“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学生只需在文章中准确定位相关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理解题

理解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某些细节做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与观察题相比,理解题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更全面的把握,并对文章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有一道理解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工业革命带来的主要变化,如电力的广泛应用、交通运输的进步、通信技术的发展等。这类题型锻炼了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三)分析题

分析题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探究事物的原因、影响、意义等。分析题常常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例如,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样一道分析题:“为什么说小鸟是鸟类的‘教科书’?”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小鸟教给鸟儿识别环境、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筑巢等,小鸟是鸟儿的启蒙老师”。学生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得出小鸟之所以是“鸟类的教科书”,是因为它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幼鸟的重任。

(四)综合题

综合题通常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概括。这类题型往往涉及对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的把握,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要义。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有一道综合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位科学家?他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介绍的是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他在遗传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水稻杂交育种方面,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学生需要综合把握文章的重点信息,概括出科学家的贡献,体现了较高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思想情感,评价作品价值,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这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高度重视。

(一)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质量对其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情趣和人格养成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系统的阅读理解训练,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和积累各类语言材料,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感知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同时,阅读理解训练还能引导学生深入作品内部,透过语言文字去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品质。此外,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还能逐步构建起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总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小学阶段打下扎实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方面,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各学科的文本信息,为学科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背景知识和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其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另一方面,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阅读理解训练不仅教会学生“读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读”。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的阅读策略,如精读、略读、跳读等,学生逐步掌握了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独立阅读,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解决问题,是学生成长为自主学习者的重要标志。可以说,阅读理解能力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结果。

(三)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爆炸和终身学习的时代,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学校教育阶段掌握扎实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使学生受益终身。从个人发展来看,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意味着学生能够主动、高效地汲取各领域知识,完善自我认知,为适应未来社会角色转换做好充分准备。从社会发展来看,公民的阅读理解能力关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关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阅读理解能力过硬的学生,更容易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总之,小学阶段培养的阅读理解能力绝不仅限于应对眼前的考试和评价,而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四)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责。根据2022版小学语文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在阅读实践中相互融合,全面提升。具体来说,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建构语感,在课文诵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力量,这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解读文本信息时分析、概括、评价,在鉴赏作品时想象、联想、创新,这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学生在品味作品时感知形象,体验情感,领悟美育,这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研读经典名篇中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中华美德,这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语文技能,更是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需要全面系统地培养。

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掌握有效的答题技巧。根据不同的题型特点,学生应采取相应的答题策略。本文从审题、找信息、推理分析、概括归纳四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一)强化审题,明确题意

审题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首要步骤。学生应仔细阅读题干,准确把握题目的问法和要求。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识别题型

判断题目属于观察题、理解题、分析题还是综合题,根据题型特点采取相应的答题策略。

2. 明确话题

弄清题目问什么,问题的核心话题是什么,避免偏离主题。

3. 把握要求

注意题目的特定要求,如字数限制、答题角度等,根据要求组织答案。

例如,在《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道题:“请你找出文中描写各种树木秋天变化的句子,并简要概括秋雨给大自然带来的主要变化,不少于60字。”这道题明确要求从“树木的秋天变化”和“秋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两个角度概括文章内容,字数不少于60字。学生应根据题目要求,在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等描写树木变化的句子,再概括出“秋雨给田野、果树都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大自然进入了多彩的秋天”这一主要变化,最后组织成60字左右的语段。审题明确题意,把握题目要求,是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关键。

(二)找准信息,回归文本

许多阅读理解题的答案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线索。因此,学生应养成回归文本找信息的良好习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关键词定位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文章中查找相关信息,缩小定位范围。

2. 段落梳理

分段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每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有助于快速定位答案。

3. 多次通读

对于难以定位的题目,可以多次通读文章,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答案线索。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一道题:“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小兴安岭有哪些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解答这道题,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步骤:①通过“山、河流、野生动物、植被”等关键词在文章中定位相关信息。②梳理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可以找到描写小兴安岭景观和动植物的内容,如第二段:“连绵起伏的山峦——老爷岭、青峰岭;岭上森林茂密,云杉、落叶松高大挺拔;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棕熊、紫貂、驼鹿等;还有清澈的河流穿行其间。”第三段:“夏天,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树林一片金黄,美丽如画;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分外壮观。”第四段:“这里盛产各种山珍,如猴头菇、蕨菜等;盛产木材,如红松、樟子松等;还盛产矿藏资源。”③根据以上线索,概括小兴安岭的主要自然景观有:山峦、森林、河流,动物资源有棕熊、紫貂、驼鹿等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有云杉、落叶松、猴头菇等,还有丰富的木材和矿产资源。通过关键词定位、分段梳理等方法找准文中信息,再进行提炼概括,就能准确高效地解答概括文章内容的阅读题。这体现了“找准信息,回归文本”这一答题技巧的运用。

(三)推理分析,深入思考

有些阅读理解题并非文章中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推断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和逻辑推理,对问题做出合理判断。

2. 因果分析

分析文章中事物的因果关系,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解答一些原因、影响、意义类的问题。

3. 对比归纳

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比较和归纳,找出其中的异同点,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中的阅读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说法正确吗?请你分析文中主人公的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学生可以这样作答:①合理推断。从片段“可是他却没有去修羊圈,而是坐在那里叹气”可以推断,主人公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亡了一只羊没什么大不了,晚一点修羊圈还来得及。但随着羊一只只跑掉,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惜太迟了。②因果分析。主人公由于懒惰和侥幸,没有及时修补羊圈(原因),导致羊陆续跑掉,最后跑光(结果)。他吃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亏。③对比归纳。若主人公听了邻居的建议,及时修好羊圈,就不会继续丢羊。对比可知,亡羊之后马上补牢还不算晚,但如果继续拖延,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推理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说法是错误的,告诫我们做事要未雨绸缪,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拖延。学生通过因果推断、对比分析,深入思考文章内容,领悟了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概括归纳,把握重点

归纳概括是阅读理解的高层次表现,对于综合题尤为重要。归纳概括要求学生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和中心思想。概括归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握主旨

抓住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概括归纳的核心。

2. 突出重点

选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关键词句,逻辑性地组织成简洁的语言。

3. 删繁就简

去除文章中的次要信息和细节描述,突出主要内容,使概括更简明扼要。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介绍了在野外迷路时,如何借助太阳、北极星、树木、积雪等自然物辨别方向。文章末尾有一道综合题:“本文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概括文章的启示,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具体来说:①把握主旨。通读全文可知,作者传递的核心思想是大自然中蕴藏着许多帮助人辨别方向的“指南针”,关键是要善于观察思考、灵活运用。这是概括文章启示的关键。②突出重点。文章重点列举了太阳、北极星、树木枝叶、积雪等几种自然“指南针”,每一种都给出了具体的辨别方法,如“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这些都是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信息。③删繁就简。在概括时,要删去一些细节性的描述,如“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北极星是盏指路灯”等,突出重点内容;同时要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不能原文照抄。根据以上要点,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启示:大自然中存在许多辨别方向的“指南针”,如太阳、北极星、树木、积雪等。在野外迷路时,要学会仔细观察,灵活运用这些自然规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这启示我们,自然界处处蕴含智慧,关键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个概括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启示,既涵盖了主要内容,又删去了不必要的细节,语言表达也比较简明流畅。由此可见,概括归纳是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主要信息和中心思想的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 结论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使命。教师应立足学情,精心设计练习题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优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审清题意、梳理文本、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读题方法,用心感悟阅读的乐趣,汲取知识的营养。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勤学苦练中慢慢积淀。低年级要着眼“读准、读通”,在精读和背诵中积累语感;中年级要着眼“读懂、读透”,在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中把握文本;高年级要着眼“读精、读深”,在自主阅读和探究性阅读中提升思维。相信经过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努力,学生定能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思考,从量变积累引起质变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良萍.语文阅读理解审题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9(33):54-55.

[2]陆文红.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命题:分析与策略——基于一份语文阅读试卷的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8(21):4-8.

[3]梁敏.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策略[J].明日风尚,2016(24):246.

[4]李春丽.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题难在哪[J].新课程学习(上),2015(3):72.

[5]林大洋.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体系初探[J].考试周刊,2013(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