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融合探究
2024-10-25都香芝韩树高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知识,难以领悟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文章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文言文教学,传承文化基因,培养文化自信心,旨在针对当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言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062-04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文言文融合的重要性
(一)传承文化基因,培养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这份文化基因包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美学以及社会观念,为中华民族赋予了独特的精神面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弘扬的生动实践。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经典文献,如诗经、论语等,能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不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历史思想、社会观念的深入体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深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对中华传统文化深邃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读,更是对其中思想、价值观的深刻思考。通过经典文献的品读,学生逐渐树立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心,明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这种自信心并非狭隘的地域自豪感,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认同,激发了学生对文化的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渴望。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文言文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通过选取一些优秀文言文如《论语》《大学》等进行深入解读,讨论其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先贤的思考方式,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为例,学生能够理解“仁者爱人”“知者不惑”等观念,从而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术层面得到提升,更能够在心灵深处建立对文化传统的自信心,形成深厚的文化认同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为学生提供深刻的文化体验,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文言文的吸引力
传统文化的融入为中学文言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吸引力。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深刻而生动的传统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使其在学习中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不仅是文言文的生动载体,更是文言文的灵魂。通过引入经典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还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伦理道德观念等。以《红楼梦》为例,学生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学艺术的高度,还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伦理、宫廷风情等多层面的文化元素。
有趣而深刻的传统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机会。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智谋计谋,都为学生呈现了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引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这样的学科设置不再使文言文被视为枯燥的语法和修辞学科,而是一个充满趣味性和深度的学科。学生在阅读这些传统文学作品时,能够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学文言文学科得以更全面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升了学科水平,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礼仪道德弘扬了对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的理念。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促使他们深刻思考人生的道路、伦理道德等关键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左传》中的历史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忠诚、仁爱等价值观的强调,例如,鲁隐公与叔孙氏之间的纷争,通过对人物行为、言辞的描绘,使学生深刻体悟到古代社会对忠臣、孝子的推崇。这样的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社会伦理的深入思考。
传统文化的融入也能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升其伦理观念。以《大学》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对其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的解读,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体修身、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强调。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社会道德的敏感度。
因此,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深入的文学阅读,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中学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个体心灵深处的情感,它蕴含了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责任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珍视。这种情感并非单一而狭隘的,而是一种在家园与祖国之间交织的情感体验。在个体层面,家国情怀表现为对家庭的深厚感情。这包括对家人的关爱、对家庭温馨氛围的向往,以及对家庭文化传统的尊重。这种情感支持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举例而言,一位怀揣家国情怀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以及为家庭的幸福付出努力。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家国情怀还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更是对国家困境的深切担忧。有家国情怀的个体通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关注社会问题,积极为社会责任发声。文学、艺术以及历史传统等是家国情怀的表达媒介,通过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个体能够更深刻地表达对家庭和祖国的情感。经典文学作品在表达对人生、社会、家国的深沉思考中蕴含着家国情怀,这些艺术作品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唤起人们对家国的独特情感体验。
(二)高尚的人格修养
中学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其中人格修养是其中之一,通过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人格修养的重视。首先,文言文中经典著作传承了儒家思想,这对人格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论语》中孔子强调“修己以安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思想,提倡个体修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能够领悟到在古代文人心目中,一个完善的人格修养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其次,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格修养的要求。例如,成语“修身养性”“言行一致”等都强调了个体应该通过自我修炼,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这些典故和成语在语言中承载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在修炼自我的过程中,注重品行端正、言行一致。
(三)美好的理想追求
中学文言文中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理想追求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得以生动表达。这种追求超越了时代的变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是对道德、真理、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崇高追求。《庄子》中通过庄子和他弟子的对话,阐释了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境界的思想。他以“逍遥游”为理想,追求人生超越物欲的境界,表达了对真理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杜甫的《临安春雨初暮》中,以临安为背景,写雨中的山水景色,通过对山川大地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社会和谐的向往。他借景抒怀,以山水之美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审美与理想共融的表达方式。
这两个例子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的追求,尊崇超脱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种理想不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更展现了对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美好憧憬。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为他们的思想觉悟和人生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营养。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文言文融合的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
通过挖掘精选教材、设计相关主题、融入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文言文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深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挖掘教材方面,可以精选古代文学作品、经典文献等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作为中学文言文的阅读材料。例如,可以选择《论语》《庄子》《红楼梦》等典籍,通过这些经典作品,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还能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将古代文学作品融入相关的主题和话题。例如,在教学《庄子》时,可以将“逍遥游”与当今社会追求自由、追求精神富足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跨时代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设计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演讲,通过与同学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及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二)巧设情景
通过巧妙设计情景,学生将更容易融入文言文的学习,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对文学和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情景,将学生置身于古代社会背景之中。例如,通过模拟古代宴会、诗会、讲学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采,理解他们所追求的仁爱、礼仪、文学修养等传统文化理念。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文言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其次,可以结合古代文学作品,设计角色扮演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深入体验其中的道德冲突、人际关系等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学生可以扮演贾宝玉或林黛玉等角色,通过表演与讨论,深刻理解其中的家族伦理、友情、爱情等传统文化元素;最后,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古代文物、名胜古迹,巧妙地融入文言文的学习。例如,参观古代庙宇、园林、古戏台等场所,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三)拓展积累
通过拓展积累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将这些知识与中学文言文的学习相结合,形成更为丰富和有深度的文学体验。首先,通过扩大教材范围,引入更广泛的古代文学作品,涵盖不同朝代和文体,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除了《论语》和《庄子》外,还可以引入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从而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和课外阅读,深入挖掘与文言文相关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拓展积累,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文言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连接,形成知识体系。最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可以组织写作比赛,让学生以古代文学作品为灵感,创作属于自己的古风作品,从而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诵读体会
通过诵读体会,不仅能够锤炼学生的语言技能,更能够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更是在感悟文学,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首先,通过选取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诵读。例如,可以选择《论语》中的精彩篇章,通过声音的律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培养其对古代语言的敏感度。其次,配合诵读,设计相关的体会与讨论环节。在学生深入诵读的同时,引导他们分享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探讨其中的情感、哲理,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形成深入思考的氛围,使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实践,更是对文学内涵的深度领悟。最后,结合实际情境设计诵读活动。可以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如校园文艺晚会、主题演讲等,安排学生进行文言文诵读表演。通过在不同场合的诵读,学生将不仅增强对文言文的熟悉感,还能够在社交场合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沟通
在当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这种沟通不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入剖析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涉及教育心理学、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沟通不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师生关系的建构。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传道授业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表达自己观点、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转变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讨论、提问,使教学变得更具互动性。其次,语言交流的障碍也是导致沟通不畅的一个关键因素。文言文的独特语法和词汇系统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面临挑战。教师应当采用更为灵活、亲近的语言风格,与学生建立更加平等的交流环境。
四、 结论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传承,更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深刻理解和巧妙融合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生活的智慧,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引路人。通过丰富的教材、生动的情景设计、拓展的积累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言:“逍遥游者,虽千万人,吾往矣!”期待每一位学子在中学文言文的学习中,都能够像逍遥游者一样,游走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智慧之泉,激发内心的力量。愿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学生成长成才、塑造优秀人格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石。
参考文献:
[1]高文,甘增民.“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6):117-121.
[2]梁维.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1):121-123.
[3]唐丹.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思维能力[J].对联,2023,29(1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