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2024-10-25张红

考试周刊 2024年35期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文章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思想情感教育等。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应优化课堂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开展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挖掘教材德育元素、与生活实际深度融合及家校合作共育等。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047-06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将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应对教育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把育人责任担当起来,从小学就开始为学生的德育打下基础。在小学生刚开始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发展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文化品格进行重点培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由于其学科特点,教学涉及大量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人道主义、法治主义等内容的故事和文学作品,非常适合进行品德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道德、伦理、审美价值等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认识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爱国主义情感、理想主义追求、人类生命尊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并在学习和生活中KALrTvIMc1Ar1tz9/W7+gci3OEOqrrBt4FhrkLDccAs=不断实践,做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良传承。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获得道德上的成长和人文素养上的提高,更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和理想追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现爱国主义的经典文章,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时局,构建科学的政治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例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生动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况。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写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精神。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理想主义教育

理想主义价值观崇高而浪漫,其包含着多个维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尊严、信仰、个人理想的追求,培养和锻炼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忍的毅力,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极大的帮助。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歌颂理想主义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歌颂了雷锋无私奉献的理想主义精神。通过对雷锋事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雷锋对个ZNg+5TzJV4LPeXFBxNVnxoMG7sYPZRqICR+p2iDB254=人理想的追求,以及为实现这些理想所付出的努力。这种理想主义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个人理想,并鼓励学生为实现这些理想而奋斗。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赞美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面对困难时的顽强毅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主义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理想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新一代,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道德品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诚实做人、善待他人。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好模范和榜样,通过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同时,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品德品质教育。例如,教学《我不能失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恰当的生活实例,通过身边发生的实事,为学生论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会变成什么样,身边的人会如何看待他”“自己或亲人朋友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诚信两难抉择的情况,当时是如何处理的”“诚信可以体现在哪些事情中”等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此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诚信故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诚实守信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珍贵的道德品质。

(四)思想情感教育

思想情感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与人之间各种珍贵的情感,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实案例,引发学生共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课文《慈母情深》,通过讲述作者向母亲要钱买书,看到母亲艰苦工作环境的往事,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和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敬意与热爱。教师在进行这一节课文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与父母日常生活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分析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激发学生对父母家人的感激之情,教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孝顺父母,回报父母对自己情感、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付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情感观念。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设计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该明确德育的引导方向,积极学习和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教育现状,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了解和分析课程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优化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将德育的思想充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工作中,打造精彩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品德水平。

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例如“文中主人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当今时代学生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文中主人公是如何读书的,当今社会中学生的读书方式是什么?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是什么?”等问题,组织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充分详细的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言。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学引导,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鼓励学生刻苦读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时代和当今时代进行充分的对比,感受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认识到读书的目的和方式在不断GQrpxOHuK+3dAwcW4YPn+V9+pmNecSQJiQw+c0mZYG4=发生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所赞扬和倡议的伟大抱负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

(二)丰富教学手段

德育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名人伟人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小学语文的教学手段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解,而应该开发和设计更加多元的教学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种形式、多种载体的教学素材,或者采用情境教育的方式,增加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对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道德品质教育。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展开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工作,例如,在进行《荷花》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古诗中的用词释义、写作背景等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荷花盛开的短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荷花的美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导学生保护和尊重自然,学会欣赏并珍惜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鼓励学生仔细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自然之美。再如,在进行《白鹭》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白鹭鸟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白鹭鸟的形态、习性、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白鹭鸟的美丽、优雅和它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学生可以通过观看鸟类栖息地、觅食、繁殖等方面的实景镜头,更加直观地感受白鹭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白鹭鸟的高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白鹭鸟的外貌特征、羽毛颜色和结构等,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关于白鹭鸟的问题,如“白鹭鸟的嘴巴长什么样?它是怎样捕食的?”等。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白鹭鸟的飞行姿态、觅食方式等动态过程。通过动画或模拟演示,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白鹭鸟在飞行和觅食时的特点和技巧,以此激发学生对白鹭鸟和自然界的探索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对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展开德育教学。例如,在教授《秋天》这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秋天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秋天的美丽与神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索,制订科学的阅读教育教学方案,在完成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课外读物,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阅读中,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该对课堂教材和经典文学名著中涉及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道德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挖掘,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文章的主旨思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启发教育。

教师应该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学习情况和个人兴趣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提升课外阅读量,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教学质量。在小学一至三年级这一阶段,学生年龄较小,阅读能力仍在起步阶段,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和推荐一些简单有趣的课外读物,例如《安徒生童话》《神笔马良》《格林童话》《七色花》《伊索寓言》等童话和寓言故事,同时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和绘本,可以在睡前为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阶段,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逐渐提升,已经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神话、名著、科普类的书籍,例如《中古古代神话》《希腊神话故事》《西游记》《三国演义》《人类起源的演化》《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等优秀读物,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体会古籍名典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精神内核,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品质教育。

(四)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塑造学生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需要在进行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明确自身价值和理想追求,开阔视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有趣的读书活动、诗词文章创作活动、朗读比赛、情景剧表演、书法比赛活动等。可以通过展览的方式,让学生拿出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欣赏和学习其他学生的创作成果,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比拼和较量,最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投票,选拔出人气最高的作品进行适当的奖励和表彰,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感受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五)营造良好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德育氛围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精心布置教室,让它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教室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室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墙上可以张贴一些有关德育的名言警句,如“人无信不立”“仁者爱人”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同时,还可以设立一个“好人好事”展示区,定期展示班级里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关心集体的力量。除了教室布置,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应当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还能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班级文化活动,如墙报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准备墙报或手抄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素材、整理信息、设计版面等,这一系列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营造德育氛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二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营造德育氛围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中得到成长。三是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赞美和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在学习或行为上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六)挖掘教材德育元素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更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一块蕴含着丰富德育元素的瑰宝。那些历经千年的诗句,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载体。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民族自豪感。如,在学习《静夜思》时,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而引导他们珍惜家庭,培养家国情怀。除了古诗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这些故事通常以生动的情节和浅显的道理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价值。如在学习《守株待兔》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不切实际的侥幸心理是不可取的,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学习《孔融让梨》时,学生能够学会谦让和尊老爱幼的美德。此外,科普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些文章通过介绍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在学习《太阳与地球》时,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运转规律,明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七)与生活实际深度融合

生活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无数的德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德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如学习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那些温馨的瞬间:妈妈每天早晨为你准备的早餐,朋友在你失落时给予的安慰;陌生人在你需要帮助时伸出的援手,老师耐心讲解题目时的温暖眼神。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爱的表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这些美好事物,可以培养学生感恩、珍惜的情感,让学生明白关爱是一种力量,可以温暖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大自然的美景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感受阳光的温暖、风的轻拂、鸟儿的歌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放松身心,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通过这样的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每个人的责任。然而,要让德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自身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在生活中发现德育的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其次,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体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八)家校合作共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实现德育目标,不能仅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共育是新时期小学语文德育的新理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关系不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共育成为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新趋势。

家校合作共育,意味着教师和家长要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者,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与家长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分享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为道德品质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习到更多的德育方法,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成长。在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教师要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听取家长的反馈,不断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目标。总之,家校合作共育是小学语文德育的新篇章。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一篇经典的课文《悯农》。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组织一次活动。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课堂,与学生一起模拟农民的劳作过程。家长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农作物和农具,如稻谷、锄头等。在课堂上,家长和学生一起动手收割稻谷,体验农民的辛勤付出。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悯农》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培养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家中进行德育实践。家长可以与学生一起制订家庭劳动计划,如每周一次的家庭大扫除,让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成就感。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四、 结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德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优化课堂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类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同时营造良好氛围、挖掘教材德育元素、与生活实际深度融合及家校合作共育,有效延展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顶燕.教书育人 德行为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3(4):41-43.

[2]刘春丽.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2(31):79-81.

[3]丁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2(32):58-59.

[4]沈思妍.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9):66-68.

[5]林惠容.让德育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J].新教师,2021(7):70-71.

[6]叶爱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56.

[7]季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J].智力,2023(7):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