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实践与方法探索
2024-10-25张家豪王亚红
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教学实践与方法,在当前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强化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指出其对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认同感以及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作用。文章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弘扬该意识的紧迫性与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构建,旨在为推行高中政治教学提供启示与指导。文章总结了教学实践的成效,并反思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高中政治教学;社会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5-0013-06
当前,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交互推进,培育青年一代树立积极向上的民族观念,增进社会担当,实则影响深远。本文的目标是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对高中政治教学关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历史记忆、共同利益和命运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其核心内涵包括文化认同、历史记忆与国家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文化认同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和传承,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可与推崇上。
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共同的历史记忆,使全体中华儿女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国家命运共同体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成员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意识超越了地域、族群的界限,强调全体中华儿女在国家繁荣与稳定中的共同命运与责任,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认同感以及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依赖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深化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将个体融入整体,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发展。国家认同感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强调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得全社会在面临外部挑战时能够更加团结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维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得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活力并不断发展。
三、 高中政治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日益突出,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优越性,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
一方面,当前的社会环境多元复杂,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果缺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就可能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国家的未来发展需要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新一代青年,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培养其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
四、 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学生的成长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与社会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根基,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文化自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青年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通过教育学生了解并参与社会事务,理解国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其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社会,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 高中政治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是高中政治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课程设计应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展开,包括文化认同、历史记忆和国家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在课程规划中,教师应将这些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确保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课程内容可以涵盖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中的共同体意识实践等内容。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明确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提升:一是文化认同感的增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国家认同感的提升,通过学习国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密切关联,培养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三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要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又要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还能为其未来的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1. 启发式教学
启发是教育之本,在于问题引领,引领学生投入探究,激发自我思考,教学策略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课堂见证启发式教学成果绽放,此举将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带来的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在于创设开放式疑问。
以统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例,问题设计应激发学生对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激励学生深入探讨相关理念、学说与实务。采用启示性议题进行引领,学生或被引导至独立求知之径。在践行“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让我国繁荣昌盛”这一信仰的过程中,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搜索或其他途径,均可达成目标,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以加深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主汲取知识和信息的本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在于问题导引,目标在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教师可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贡献,剖析共同体意识对群体凝聚力和团结力量的影响。深度探究助力学生全方位领悟社会主义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核心要义。在实践教学之中,启发式教育理念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与自主精神。例如,学生可组成小组开展探究性研讨,采用团队探讨与协同探究的方式,审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论述,引导学生协同探究、共享学术成果。在启发式教学场景中,教师担任启迪者的角色,激发思考,引领探讨,引领学生独立探索,激发自觉求知热情。这种方式使学生深刻体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1d3ec0364efe6372efdfbd3d7e28fbbdb2733ef5036a78dc15d02c875eff5c1e将其与实践《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相结合,对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得以全方位、深层次地拓展。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应对问题的策略,使其在政治学领域具备独立思考与问题分析之能。
2. 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实际案例探究助力学生将抽象理念实体化,进一步提高理解层次,堪称高效教学法宝。实际案例在政治课堂中加以剖析,学生能更加透彻地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其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贡献。以统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例,实际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实例。在《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实例中,教师可选取若干具有示范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历史事件,如我国的扶贫工程、改革开放政策等,引领学生透彻剖析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这些实例使得学生对社会实践中的集体观念有了更为直观的体会。实际案例探究助力学生深度把握共同体意识之运行机理。教师在案例剖析中引导学生深度探讨案例所涉及的价值观、信仰及共同目标,引导学生全方位认识共同体意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蔓延。这样的解析使学生对社群意识的内涵与实际运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实际案例解析位居实践教学的要塞,目标在于引领学生透彻探究,进而反思诸般议题。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分组研讨的方法,引导学生互动探讨,进而深入剖析案例的各项细微之处,探析这些案例中共同体意识的表现及其影响。学生可全方位剖析案例,以达成深刻领悟。实际案例研究可聚焦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事例,激起学生的共感之弦。例如,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与事件为蓝本,教师具备激活学生对学科热忱的潜能,促使其更为自觉地投身于案例剖析的过程,深化对共识体的感知认同,积极践行共进理念。
3.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来增强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会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以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围绕社会主义在救国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观念。小组讨论还让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情况,不同的小组可能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多样化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和多元的思维方式。例如,一些学生可能更关注社会主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倾向于探讨社会主义对社会公正的影响。这样的多维度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共同体观念。
引导小组深度探究的主题已设定,经过深度探讨,学生方能全面领悟社会主义在我国的重要性,深化对共同体意识的领会。实践性教学中的团队研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师选择学生展开分组研讨,交替阐述、团队内部分享等策略,促使全体学生融入研讨之列。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因此得以锻炼。
4. 进行角色扮演教学
角色扮演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显著优势,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引导学生融入模拟场景,深度参与并感知,引导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亲身领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角色扮演教学使得学生能更为深入地感知个体在团队中的职能与互动效应,因此,增强了社群的归属意识。角色扮演教学模拟实战,旨在营造实际情境,助力教学推进,让学生在共同体里饰演各类角色,切身感受。以统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划归为各个经济单位,例如,企业家、工人、政府官员等各行业精英,使学生在模拟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分饰不同角色。这样的体验使得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到市场经济中各个角色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
角色扮演教学对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学生在扮演各类角色之际,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角色地位、职责与互动模式。例如,企业家需应对市场竞技,探究营利之路,政界人士当剖析市场调控策略,劳动者当思如何谋得薪酬相称之报酬。这样的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呈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构建情境与提供配套资料,引领学生探索学习,引领学生深度感受角色扮演的魔力。例如,构建市场交易活动的虚拟仿真模型,引导学生体验市场经济活动,扮演各式角色。在此环节中,学生需与各角色展开沟通交流,体会在社群环境中如何更高效率地发挥个人潜能?学生的责任心与团队协作素质因此得以升华。
5. 实地考察与参与体验
实地探究与参与体验即亲身参与、深入体悟,引导学生深刻感知社会实践活动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展现教学策略,学生能更为透彻地洞悉历史抉择与国民共识。实地调研与亲身参与涵盖社区互动及机构探访,引导学生亲身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统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例,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筹备的传统文化盛宴,涵盖古建游览与传统工艺品制作等诸多项目,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共识意识的锻造力量。实地调研与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实地调研时,学生可与社区居民或相关部门职员展开互动交流,深入剖析他们的生活境遇、职业特质及团队认知。体验参与使学生领悟至深,社会实践中所彰显的团体凝聚力。例如,社区居民互动环节,教师实施了互动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及互助情谊。
教师通过实践性教学,策划实地考察与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引领学生深究往昔,探究民众抉择的深层缘由。例如,学生们得以踏进底蕴丰厚的文化圣地,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根源与民众决策之奥秘。学生基于亲身实践,深感历史演变及民众抉择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实地探究中,师资引领与组织调度至关重要。预先设定考察主题及目标,以确保实地调研有的放矢,启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教师协助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及人民抉择中的共同体意识体现。这种教学策略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助力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与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 多媒体资源运用
采纳多元化多媒体资源,如图像、影音等样式,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及实践运用的独特教学方法,这种策略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视听体验,赋予抽象理念实体魅力。图像呈现是多媒体资源运用的手段,能够直观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以统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例,讲台上,教师呈现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精美画卷,有助于教学示例,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历史抉择中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图片展示有助于点燃学生对历史的激情,使其更加深入地洞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与发展过程。影像展示了多媒体素材的运用,实际活动中,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得以彰显。教学进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相关视频,以增色添彩,展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辉煌,引导学生同步运用视听感官进行认知,全面探讨社会实践中共同体意识的呈现。影片呈现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国家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
教师善于融合多媒体资源与实例,呈现方式活泼引人。例如,采用PPT演示、视频录制等方法,有机结合相关历史事件与社会实践的图片及视频,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图文并茂的教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目标得以实现,提升学生对团队意识的领悟水平。音频应用拓展了多媒体展示的维度,引导学生深度感受集体意识的情感魔力。例如,播放相关领导人的演说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旋律,听觉感知共同体意识由此激发,学生情感认同得以深化。学生与团体情感间距,可通过音频手段实现尺度缩放,使其对共同体意识具备更为深入的理解与认同。
(三)评价与反馈机制
在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是确保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应从多维度出发,全面衡量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效果。首先,课堂表现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回答、团队合作等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程度。
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侧重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表现。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主题演讲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应依据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综合判断教学效果。
六、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成效
在高中阶段接触到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思想政治,实施针对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的教育举措,学生的认同感大幅度提高。课堂上,教师深入研讨并体验了共同体的愿景,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其是我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成员共享共同体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这种深度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参与,催生学生心灵深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促使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真挚情怀。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筹划班级活动并推动社区共建,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境,因此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
传授增进中华民族团结共识,对学生塑造健全价值观具有显著成果。凸显命运共同体基石的教育,凝聚共识、互帮互助、担当责任的核心精神,这将助力学生领悟这些价值观对自身及全体社会的深远意义。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携手,助力洞悉与把握共同体意识,学生深刻领悟到这些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稳固根基,因此,在实际行动中塑造出积极向上的健康价值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与小组研讨等多种策略,引导学生置身实际情境,体悟价值观内涵。例如,透过仿真社区服务活动能够更精准地洞悉并满足社区群众的期望与需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到互助与责任密不可分,在实际行动中,正确的价值观得以确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将抽象理念内化为学生心中的坚定信念,促使这些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践行。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在当前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与改进。部分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理解和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讲授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主探究能力。
为改进这些问题,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实用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增加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该意识的重要性。应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加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增强课堂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此外,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改进措施将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地植根于学生心中。
七、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与反馈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理解深度。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实践表明,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促进学生对中vGY/ZhYh7AkX8KjTY6FYoaatN54IxnTVPYJDlrAZh10=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实用性,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姜莹,汪金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审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3,44(6):74-79.
[2]孔繁龙,孔庆祝.论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J].克拉玛依学刊,2023,13(6):65-70.
[3]阿尔曼·阿布来提,陈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11):6-9.
[4]尹诵,邵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5):197-201.
[5]于丽娜,陈永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10):129-133.
[6]古哈尔班·吾买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3,21(3):113-118.
[7]周丽华,潘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5):12-17.
[8]陈静,赵福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