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变”的是什么?

2024-10-18郑明东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9期

摘 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变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教师应从设计学习任务群、遵从语文教学规律、重视评价的导向、开展跨学科的实践等途径变革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将教语文真正落实到学生学语文上,提高语文育人成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方式 变革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由此可见,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个学生,是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立足点。一直以来,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教学模式变化多端,但教学效益是否真正获得了提高?课堂上花式教学方式、夺人眼球的内容创新是否真实促进了学生发展?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变”的是什么以及具体实施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内容

1.教学观念

有的老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了不少,上公开课时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处处以生为本;上常态课时却是站在教师制高点俯视学生,教学形式沉闷死板,学生昏昏欲睡。即使是一些名师课,也是很技巧地牵着学生朝着既定方向阅读、写作,实际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禁锢了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发展。还有的教师将别人对教学的理解、看法等,不加选择、不加消化、不加改变地全盘照搬到课堂教学中,“饲喂”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把学生往既有的轨道上引导。这样的语文教学缺乏灵魂,这样的语文教师也是缺乏灵魂的,很难达成语文课堂教学预期目标。

2.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听说读写,可是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的外在表现,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但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最佳途径是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重积累、勤思考、乐实践,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3.教学评价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多是单向度的评价,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作用。教学评价应是综合学生学习起点与当下进步的评价,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审美创造力的评价,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积极反馈的评价,是学生对教师设计作业有完成动力反馈的评价。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双向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途径

1.设计好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共6个。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也体现了这种学习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对于教材内容,可以立足单元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比如七下第一单元人文主题为“群星闪耀”,可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形式,紧扣实用性要求,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寻觅邓稼先的足迹、杨振宁眼中的邓稼先、我眼中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两幅肖像、闻一多先生的价值观、从《说和做》中读臧克家的写作技巧;小事中的“大”、生活中的鲁迅连环画;孙权劝学的艺术……以写、画等形式呈现学习任务和学习成效,学生在读读、写写、交流中了解这些名人的事迹、形象、精神,体会人物的情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七下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可以“跨学科学习”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组织教学内容、呈现学习成效,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代在时代洪流中人物的抉择,感受仁人志士天下为公、和谐包容、精忠报国、英勇奋斗、自强不息、明礼守法的家国情怀。七下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凡人小事”,可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一方面利用好课文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掘生活资源,着力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也就是说,不同单元,结合单元学习要求与选文,以不同的学习任务群组织教学。

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重新整合课文内容,开展主题学习,组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对于“综合性学习”板块,可开展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中品味生活之趣,在生活中发现语文之妙”;对于“名著导读”板块,可根据名著特点和学习要求,指导阅读方法、梳理探究,组织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对于“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可组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

心中有“群”,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对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倒逼,这是变革语文教学方式基础。

2.遵从语文学习规律

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识字与写字”是语文核心素养之基。学生不仅要能够学会写正楷字、行楷字,欣赏书法,还要体会汉字结构特点与音形义的关系,了解汉字音形义的演变、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情感色彩等,这些有关文字的知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阅读与鉴赏”则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辨别、感受、理解、想象、体会,让文字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理智趣走进学生心中,与原有的认知产生或认同、或加深、或碰撞的鉴赏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输入、消化过程,也是吸收、内化营养的过程。教师从内容出发,立足学生认知特点、心理水平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内容更好、更快地与学生原有认知对接,在此基础上实现审美积累、体验。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感受那个世界的凉薄,我们可以设计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看客眼中的孔乙己、掌柜眼中的孔乙己、“我”眼中的孔乙己,从多个维度分析孔乙己可怜、可耻、可恨、可悲的形象特点,和那个世界的悲凉、人性的冷酷。推己及人,引导学生向善、向美,做一个温暖的人,一个给世界带来亮色的人。

“表达与交流”是“阅读与鉴赏”结果的呈现,在写作与交流中表达对文章、对自己、对社会等的观察、感受、理解、感悟等,在这一过程中复述、概括、缩写、扩写、创作等,都是阅读与鉴赏的输出。在表达中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批判性思维、审美创造力都得以充分呈现,这是检验“阅读与鉴赏”成效的最好途径,也是检验语文教学方式是否有用有效的最好路径。

“梳理与探究”指向语文学习的情境性与社会实践性,也就是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中、学习中,更新认知,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感受感悟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梳理鲁迅小说中“小人物”故事与形象,探究这些“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命运之悲的个人原因、社会根源等;也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初中语文教材和名著中虚构的“小人物”,比较他们命运轨迹异同,探究异同原因,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写作意图等,这样能获得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更加厚实的理解。

遵从语文学习四要素,让语文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变革语文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

3.重视评价的导向

过去的教学是老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是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评价。课堂是师生的课堂,课堂应该是有多维互动、交流与合作。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也应该是科学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导向性,特别是语言表现力、思维能力、审美趣味的引导。比如,《老山界》中“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连续三段独立成段的语言描写,第四段描述也是独立成段,学生读到这里就笑起来,教师适时评价:文中“大家”笑什么?你们笑什么?这三句话的内涵是什么?独立成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意图?这样的评价就引导学生体会山高路险的环境,战士们的相互关心、鼓励,战士开朗、乐观的形象特点,作者对战士们的敬佩与赞美之意。这种引导及时制止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漫不经心的态度,又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战士们的心境、形象特点与作者情感。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学评价也应该是互动评价。比如,在设计“倾听家庭好声音”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量规的评价指标时,老师认为应该从听、说、行、做四个方面或观察、写作、录音、摄像、绘画五个方面设计,附加指标是团队合作;学生认为可补充问卷设计以及问卷报告作为评价量规的一个指标,理由是“倾听家庭好声音”也要有家庭成员,让家长对“家庭好声音”的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促使家庭每个成员为营造“好声音”、创造“好声音”做贡献,达到这个学习任务的目的。这无疑也拓宽了教师对这个学习任务边界的认识。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利于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利于拓宽课堂师生思维,这是变革语文教学方式的保障。

4.实施跨学科实践

开展初中语文跨学科实践,要立足课程内容的载体与主题,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政府开放资源,设计适合初中生的学习任务。

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可以设计“古代散文中的物候学、古代诗歌中的生命科学、古代诗词中的风俗、从被贬文人遭遇中看中国版图”等学习主题,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查阅资料,走访学科老师、相关专业人员等。基于“革命文化”主题,可以设计“革命传统纪念日的由来、他们身上的自强不息、英雄人物图谱、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学习实践活动,阅读英雄人物、革命英雄文章,参观革命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感受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牺牲精神。基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可以设计“让生命美起来、这些凡人的不凡事、从海底世界看人类未来、脑机接口让人类大脑‘丢’得更多”等主题活动,参与、调研当下的生产生活,感受其中的苦乐,感受创造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等等。

跨学科学习需要老师关注每个个体和小组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导向性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特别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而且必须做到以评价贯彻始终,对每个过程设计评价量规,引导学生实践方向,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组织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任务,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变革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又一途径。

在“大语文”背景下,为了更好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国家教育方针,更好贯彻课标的要求,更好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势在必行。

[作者通联:上海市孙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