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的雨》符号学解读

2024-10-18蒋雅丽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9期

摘 要 从符号学理论的视角出发,解读《昆明的雨》中的符号元素,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生活和情感内涵,以及汪曾祺如何通过这些符号元素表达对昆明的独特理解,如何通过雨季生活的细节展现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感悟。

关键词 《昆明的雨》 汪曾祺 符号学理论 文化内涵 人物形象

《昆明的雨》通过对昆明雨季中的物与人的细致描写,构建了一幅真实而生动的昆明画卷,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和作者的深厚情感。文章以一幅颇具象征意义的画为起点,在揭示作者个人情感的同时,通过丰富的符号元素将昆明雨季的特色生活场景呈现得淋漓尽致。运用符号学理论,深入解读《昆明的雨》中的符号元素,分析这篇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汪曾祺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法。

一、汪曾祺的题字画

汪曾祺以独特的符号学视角通过精心安排的符号元素在《昆明的雨》中呈现出一幅独特而深刻的昆明雨季画卷。其中,符号元素汪曾祺的题字画,不仅是作品的开篇之笔,更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开篇,汪曾祺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引出了整个故事。这幅画是作者为朋友所画的,画中有着昆明的雨的具体体现。在这里,题字画不仅是一幅具体的艺术作品,更是一种对雨的情感的外在表达。画中所描绘的,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对城市氛围、风土人情的情感投射。

首先,分析画中的仙人掌,作者用“仙人掌”的顽强生命力隐喻昆明人热爱生活、敢于直面困苦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昆明百姓在困难环境中保持乐观、坚韧的品质。作者以“仙人掌”作为主要画面元素,展现了昆明当地的民俗文化。这个符号不仅仅是对当地人生活态度的一种赞美,更是对昆明文化独特的呈现。

其次,画中的青头菌和牛肝菌代表着昆明雨季丰富的食材。通过描写这些菌类的烹饪方法、口味,汪曾祺将昆明雨季的美食文化融入了题字画中。这些菌类不仅代表着雨水滋润的土地所产生的丰收,更是昆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食材的描写,汪曾祺巧妙地展示了昆明人对于雨季的独特品味和热爱。

在这幅画中,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元素展示了昆明雨季的风土人情和城市特色,深刻反映了昆明的地域文化,更通过作者的情感投射,使得这些符号成为表达作者对昆明深厚情感的媒介。

这幅画的题字实际上已经成为《昆明的雨》的具象符号。作者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使得“雨”这个主题深入人心。题字画是作者思念之情的具体化表达。汪曾祺通过这幅题字画,将雨季的特色与城市文化、生活气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这篇散文独具魅力,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情感和意象的文学空间。

二、“菌子”“杨梅”“缅桂花”

《昆明的雨》中,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符号元素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的画卷。这些元素不仅仅是食材或植物,更是作者对昆明雨季独特韵味的生动描绘,对生活、人情、文化的深刻体验。

首先,分析“菌子”这个符号元素。在昆明雨季,各式各样的菌类是当地特有的美食之一。作者通过翔实的描写,将这些“菌子”具象化,使其不只是食材,更是昆明雨季丰富多彩的象征。文章中列举了五种菌子,强调昆明“菌子”的种类繁多、数量充足,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乘着火车捡鸡菌”,作者巧妙地将“菌子”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

其次,分析“杨梅”这一符号元素。文章通过描写杨梅的形、色、味,写出了昆明杨梅的特色。其中,苗族女孩子卖“杨梅”的声音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不仅代表着女孩的娇嫩,更象征着昆明雨季的“娇嫩”与“柔和”。作者通过“杨梅”将读者引入昆明雨季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昆明雨季果子的甜美和独特的口感。

最后,分析“缅桂花”这一符号元素。这是昆明雨季中另一道风景,作者通过介绍“缅桂花”名称的由来,描写花香如何渗透到生活,将其塑造为雨季中的代表性花木。与“菌子”“杨梅”一样,作者巧妙地将“缅桂花”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了昆明人民在雨季中对于花卉的热爱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通过房东母女俩送花给租客,表达了一种温暖和柔软的人性美。

这三个符号元素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了昆明雨季的多彩面貌。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这些符号不再是简单的事物,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符号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仅感受到昆明雨季的自然风光,更体验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整篇散文中,“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符号元素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画卷。这些符号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符号,作者成功地打造了一篇描绘昆明雨季的文学杰作,让读者感受到雨季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

三、“人”

在《昆明的雨》中,人物形象不仅是故事的主要表达方式,更是作者传递情感和思想的关键媒介。各个人物不仅具有个体的特点,更代表着昆明雨季的群体性格和生活态度。

首先,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外乡人对昆明的流连之情。“我”是一位在昆明求学的学子。作者通过“我”的视角将自己融入昆明的雨季,将昆明视为第二故乡,透露出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和感激之情。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更加贴近昆明雨季的魅力,感同身受。

其次,好友“宁坤”是与作者共同流连昆明的同窗好友,也因战争而远离家园。通过“宁坤”的形象,读者得以感知时局的动荡和他们在异乡求学的艰辛。这个人物在故事中扮演了倾诉者的角色。在昆明这个第二故乡,他们的友谊成为彼此对抗困境的精神支柱。

接着,卖杨梅的苗族小女孩是另一个独特的符号。这位小女孩身着苗族服饰,清脆的叫卖声和娇嫩的形象为昆明的雨季增色不少。她的出现不仅为故事注入童真和生气,更在符号化的层面上代表着昆明雨季中苗族人民的形象。她是昆明雨季民俗和多元文化的具体表现,通过她,读者能体验到昆明的独特魅力。

房东寡妇和其养女是另一组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们的形象体现了昆明平民百姓在战乱年代中的艰辛生活。寡妇和养女共同经营生计,通过卖“缅桂花”补贴家用,在困境中坚韧生活。这两位女性代表了当时社会妇女的柔弱与坚韧。

最后,陈圆圆石像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陈圆圆投湖而死,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多舛。她的遭遇与昆明雨季中平民百姓的生活形成对比,通过这个符号,作者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这些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昆明雨季的丰富图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成功地将昆明雨季的人文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多维的昆明,也使整篇散文更加饱满更加感人。

四、“仙人掌”与“菌子”的象征

在《昆明的雨》中,“仙人掌”与“菌子”这两个符号元素,它们不仅仅是植物,更蕴含着生命、困境和希望的深刻寓意。

文章中描绘的“仙人掌”倒挂在门头,末端开出金黄色的花,展现了在困境中依然乐观向上的昆明人民精神。“菌子”作为昆明雨季的独特产物,展现了昆明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作者通过生动描写不同种类“菌子”的烹饪方法和口味,将“菌子”与昆明雨季的特色风味紧密联系。这一符号元素体现了昆明人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菌子”的数量之多则展现了昆明雨季的丰富产出。从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昆明雨季生活细节的观照,以及对美食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仙人掌”与“菌子”这两个符号元素在文中交织呼应,共同勾勒出昆明雨季的多元性。仙人掌代表着昆明人的坚韧和乐观,而“菌子”则代表着雨季的丰收和丰富的生活。这种多元的描绘不仅是对昆明雨季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昆明人民生活丰富性的艺术再现。

五、“杨梅”“缅桂花”与风味之美

“杨梅”是昆明雨季的代表性水果。作者通过对“杨梅”口感和形态的生动描写,使读者仿佛尝到了那种甜蜜、娇嫩的味道,让人感受到雨季水果的独特魅力。这一符号不仅展现了昆明雨季水果的丰富,也展示了当地人对于美食的独特品味。而卖杨梅的苗族小女孩的形象成为雨季的代表性符号,她的出现如同一个活泼的画面,勾勒出雨季的欢快氛围。

“缅桂花”不仅代表着昆明雨季的花卉,还与文章中房东寡妇和养女的形象紧密相连。通过描述花香扑鼻的“缅桂花”,作者将人物形象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传递出一种宁静而芬芳的生活意境。这不仅是对雨季花卉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人物情感和生活状态的隐喻。在这个雨季的符号体系中,“缅桂花”使整个故事更为丰满,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同时也让读者沉浸在一片花香弥漫的幽静中。

通过“杨梅”和“缅桂花”这两个符号元素,文章成功地将雨季的风味和昆明人的独特饮食文化融为一体。这些符号不仅是对雨季的生动描绘,更是对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达。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昆明雨季的清新和美好,这种独特的符号体系赋予了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之更加引人入胜。通过这些符号,读者不仅看到了植物的美丽,更领略到了昆明雨季特有的风味之美。

《昆明的雨》通过丰富而独特的符号元素,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多彩的昆明雨季画卷。从自然景观到人物描写,再到象征意义和深度思考,每一个层面都展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这篇散文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赞美,更是一次文学的探险,通过符号的奇妙组合,让昆明雨季的韵味得以传承,成为文学中的一道绚丽风景。

[作者通联:广西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