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抒情散文的写作密码

2024-10-18程飞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9期

摘 要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抒情散文的神就是情,作者需要借助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破解古典抒情散文和现代抒情散文的情感转换密码,提升学生抒情散文写作技巧。

关键词 抒情散文 情感转折 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

抒情写意的散文即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写作抒情散文,重点在于对情感的表达和运用以及如何做到情感的有效转换。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抒情散文的神就是情,作者需要借助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擅长于教学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高中语文教师来说,破解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文学阅读和写作之间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桥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但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在专门培养抒情能力方面几乎是一个空白,学生对抒情的认知基本靠自己的感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抒情能力不强,在写作中不会抒情或者是虚假抒情的现象经常出现。学界对于怎样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情感转换去指导学生写作方面的研究较少。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抒情散文的写作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抒情散文的常见情感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思想影响,我国抒情散文的主要情感为欢乐或者悲伤,对于那些愤怒、敬畏、恐惧、爱的情感等表达得较少,因而我国散文的情感基调主要是“乐”“悲”。作为两者之间的过渡,还有一种心平气和、超然脱俗的情感,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释然”,这种情感体现为欢乐和悲伤之后的平静,是一种心态上泰然、宠辱不惊的超然。因此,我国的抒情散文的基本情感分为:乐、悲、释。

写作小说时经常运用设置误会、悬念等手法,使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在创作抒情散文的时候也要结合这一特点去构思,这就需要在作者的情感上实现一波三折,在常见的三种情感“乐、悲、释”之间轻松转换,以达到散文意蕴深长、构思巧妙的目的。

二、古代抒情散文的情感密码

苏轼的《赤壁赋》整篇文章情感波澜起伏。作者先写了夜游之乐,然后写了自己乐极生悲,最后写了自己感悟到了生活的意义,可谓情感一波三折,层层深入,尽显了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

开篇,作者与客人一同泛舟,因uQYxyC8esZIuCUxJvzmKEQ==为风景秀丽,气氛很好,所以苏轼的心情是欣喜高兴的。在第二段作者听到了忧伤的箫声,有了疑问:为什么如此美好的环境还有这样悲伤的箫声?客人的回答解答了他的疑问:美好的事物会稍纵即逝,连曹操这样的大英雄也不知道走向何方,何况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如此一来,苏轼悲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第四段苏轼宽解友人,天地总是在变化的,但是很多事物却没有质的变化,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所属,只有大自然可以任由人们观赏,所以我们也不必羡慕永恒的事物,能拥有自然的美景就是幸福的,最后情绪又转为释然。由此可见,苏轼的《赤壁赋》全文的情感波澜是“乐—悲—释”。

王勃的《滕王阁序》的情感转换也是按照这一逻辑展开的。第一部分写王勃登上了巍峨的滕王阁,所见到的是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和生活美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同时王勃也因为洪州久远的历史以及雄伟的高山和珍奇的物产而产生了喜悦的心情。再就是恰逢千载盛会,美景、胜地以及人生的乐事让王勃产生了短暂的喜悦。第二部分主要写作者内心的悲。悲的是大自然的无穷,时事的兴衰变化,放眼整个宇宙,王勃感受到自己正如茫茫世界中的沧海一粟,感慨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人们公认,但是如今却接连遭受打击。第三部分写作者的释然。境遇坎坷的王勃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打倒,他告诫自己要像鱼儿那样虽然处在干涸的车辙中,仍然要心情愉悦,北海虽然距离遥远,但是只要我们乘着东风,仍然有到达的那一天;少年时光虽然已经远去,但要珍惜当下的时光。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情感波澜也是“乐—悲—释”。

在《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描绘了在不同天气登楼所见的不同景色,表达了因景变而产生的不同情感。具体来说,他在“阴雨连绵”时登楼,感受到的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伤情绪,而在“春风和煦”时登楼,感受到的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心情。这两种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心态和情感体验。作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议论结尾,既表明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雄伟壮志,也表达了自己的释然。由此可见,本文的情感变化是“悲—乐—释”。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典抒情散文的情感转折方式以“乐—悲—释”这一模式居多。

三、现代抒情散文的情感密码

古代文人墨客喜欢以“乐—悲—释”的情感波澜去架构抒情散文的情感变化,现代抒情散文的情感转换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来进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波澜。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情感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作者最初感到悲痛,主要来源于弟弟患上了绝症,这种悲痛的情绪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如“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随后作者沉浸在对紫藤萝花的欣赏之中,他感到了一种宁静和喜悦,这种转换可以从“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句话中看出。通过观赏紫藤萝,作者获得了新的感悟,他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无限的可能性,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最终,作者从紫藤萝的花香和颜色中得到鼓舞,加快了步伐,表现出了一种振奋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由此可见,《紫藤萝瀑布》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从最初的悲痛迷茫,到后来的宁静和喜悦,再到最后的振奋和积极向上的转变,这个过程正是作者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重新认识。文章的情感波澜也是“乐—悲—释”的模式。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情感变化较为复杂。大多数读者认为《荷塘月色》写出了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但是在笔者看来,朱自清的喜悦是“淡淡”的,而愁绪则是“浓浓”的。文章开头以“颇不宁静”拉起了一条线索,也点出了全文的情感底色,“颇不宁静”交代了作者游荷塘的原因,也说明了其内心愁绪之浓,从“颇”字中看得出作者内心苦闷、心绪烦乱。文章的第二段则是侧面写“愁浓”,去荷塘的路是“曲折”的、“幽僻”的,心情更是“寂寞”的,这样的描写正好契合作者当时的情感。如果没有月光,“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就无法排解内心的愁苦,但是“今晚却很好”,有月光,可以消愁,“虽然月光是淡淡的”。第三段则阐述了作者心情愁苦的原因。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走进荷塘,拥有了一片新天地,所以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平常的自己与之相对,所以作者内心才“颇不宁静”。现在对各种矛盾置之不理,也是“独处的妙处”,是孤独的自由。但作者认识到人生而不自由,“另一世界”“便觉”等透露出“自我麻痹”之意,“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只是短暂的逃避。由此可见,《荷塘月色》的情感模式是“不释然—乐—悲—释然”,这是前面模式的一种变异。

四、抒情散文情感波动的写作技巧

我们通过分析我国古典抒情散文和现代抒情散文可以看出,要写好抒情散文首要的任务是设置好情感的转换,定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在表达作者欢乐的情感时候,基本要书写美景良辰、人和事件的顺利;而在情感的悲处,则写人生的聚散离合、生老病死等。

那么,我们要想写好抒情散文,需要把握住的关键点是什么?这个关键点就是情感的过渡,设计好过渡就能写出一篇不错的抒情散文。在设计情感转换的时候,要考虑转换是否合理,是否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小说和戏剧的情节可以虚构,但是抒情散文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因为抒情散文是纪实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需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驾驭素材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能够借鉴的技巧很多,例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就运用了时空的转换,巧妙运用自己的回忆进行情感的转换;苏轼在《赤壁赋》中巧妙运用了哲理思辨,在顿悟中实现了由“悲”到“释”的转换。只要我们遵循内心真实情感就能成功实现抒情散文的构思。

总之,在写作抒情散文的时候要注重自身的思想感受,自然抒发出自己的情感。立意要新颖独特,构思要符合要求,情感转换要过渡自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有如此,我们的文章才能寓思想于形象之中,才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