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戏》为例简论诗化小说的教学
2024-10-18邢烨
摘 要 阐述诗化小说的特点。以《社戏》教学为例,在同类小说和不同类小说的对比鉴赏中,深化学生对诗化小说的认知。从小说情节、语言、诗化特点、诗化原因四个方面开展《社戏》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把握诗化小说的特点,感悟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 诗化小说 语文教学 比较阅读 《社戏》
朱光潜先生曾说:“一切纯文学都应当有诗的特质。”诗化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在诗化小说的创作中,作者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而是像写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它的抒情性的因素撑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鲁迅的《社戏》就是一篇典型的诗化小说,下面我们在诗化小说视域下对《社戏》进行教学解读。
一、把《社戏》纳入“诗化小说”的原因和根据
“诗化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兼顾了小说和诗歌两者的特点。钱群里教授认为:诗化小说就是融合了诗歌和小说双方的文学特征,其内在蕴含是以诗性为导向的,同时穿插着大量意象群的运用,淡化故事和人物的作用,整体上象征性地表现出诗性的意境,并在不同读者那里会得到鲜明多元阅读体验的诗意化小说。作者在创作文章的时候,有意识地削弱了小说结构的逻辑性,借助诗歌的特点和散文的技巧强化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对小说中的一些富有暗示意义的细节描写进行多重重复。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诗化小说的特征:有意识地淡化故事情节和人物神态,特别关注故事氛围和意境,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语言富有很强的诗意。
根据诗化小说的这些特点,我们来分析《社戏》这篇小说。《社戏》主要写了“我”和小伙伴们从看戏前、看戏中到看戏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在整篇小说中并没有展现出突出的矛盾,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并且文章对人物的语言也没有重点去描写,即使出现了“我”和小伙伴们的对话,也是简简单单。虽然在情节中稍微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的展现也是为了凸显小说中人物的机智,它并不是服务故事情节的。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情感却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般的小说会在开头设置悬念,借助悬念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这篇文章开篇却说故乡是自己的乐土,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童年的怀念之心,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引出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借助人物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小镇的人情美,并不惜笔墨描绘了家乡的景色之美。鲁迅在结尾写道:“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含蓄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地民风和人情的喜爱之情,作者将这样美好的情感隐藏在柔和的月色和优美的梦境中。由此可见,《社戏》具有诗化小说独有的特点,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诗化小说。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诗化小说的特点
鉴于《社戏》是典型的诗化小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诗化”的特色和作者的诗化意图。
1. 对比同质小说,感悟诗化小说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把握诗化小说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社戏》和《故乡》进行对比阅读,因为这两篇文章都属于诗化小说,让学生通过阅读同类型小说,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在阅读中找寻两篇文章的相似性。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了《社戏》的故事情节主要是“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故乡》的主要情节则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两者的人物对比:《社戏》的主要人物是双喜、六一公公等人;而《故乡》的主要人物则是少年闰土。故事环境:《社戏》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月夜下的鲁镇,而《故乡》则是月下的西瓜地。在意象上,《社戏》主要描写的是月色、戏台和航船等,《故乡》主要描写的是月圆、西瓜地等。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在课堂上逐步引导。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两篇文章的相似点?
生1:两篇文章中的主人都能干,双喜善于驾船,闰土善于刺猹和捕鸟。
生2:两篇文章描写的环境很美,月夜行船和月下刺猹很有意境。
师:两位同学发现了人物的能干和环境的优美,那两篇文章还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3:两篇文章的结尾处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L2S7QDuMgoiUySjmX+t/FQs9Idgz/GBOnuaFxkGySKM=……
学生在梳理两篇相同类型文章的过程中,根据诗化小说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找到了其共性特点,初步感悟到了诗化小说在意境营造、语言建构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2. 对比异质小说,突出诗化小说的特点
我们在进行诗化小说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把诗化小说和其他非诗化小说进行对比,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诗化小说的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比较阅读《社戏》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情节发展等,进一步突出诗化小说的独特性。
师:大家思考一下《社戏》和《范进中举》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不同?
生4:《社戏》中的人物很普通,性格淳朴,《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很势利,并且性格特点很突出。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5:《社戏》中的人物个性比较模糊,品质很优秀;而《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个性鲜明。
师:那么两篇文章的情节设置上有何不一样呢?
生6:《社戏》主要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在鲁镇看戏的故事;而《范进中举》则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处境以及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场面。《社戏》的故事情节平平淡淡,《范进中举》的情节跌宕起伏。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的认知体验不断引向深入。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诗化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的基本特点。
3.比较原文和节选文字,理解作者的诗化意图
在“诗化写作”中,“诗”之于文,已经成了一种束缚。在文学领域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纯文学都是诗。当今叙事文学成为主流,人们不再计较形式上的有韵或者无韵,而是衍生出一种新的观点——文学的重心在于诗性。认为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必须具有强烈的诗性,并且其内在精神气质越接近于诗,其文学价值也就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引导学生在阅读原文和节选文字的比较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社戏》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课本中仅仅节选了一小部分,在课堂上笔者适当给学生补充了删减的部分,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悟到作者现实生活和过往生活的差异,并分组讨论了作者在现实和回忆中反复穿插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鲁迅借助这种形式表透露了对旧社会存在的一丝希望以及在希望中的失望,他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不断纠结中,不断地彷徨、思考。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多角度反复的对比阅读,才能感悟到诗化小说的特点,才能为深度阅读提供助力。
三、“诗化小说”的教学实践
1.通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师:快速阅读课文,梳理一下故事的主要情节。
生: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偷豆煮豆——六一送豆。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诗化小说本质上还是小说,《社戏》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没有大量出现小说,并且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因此,设计梳理故事情节这一学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2.聚焦诗化语言,品析言语特点
(1)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凝练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心理活动,请同学们给下面的片段做批注,并再找出一个类似的片段做批注。
一eMatMWg+mBUgqlRAlfPlnw==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我陪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2)请欣赏下面文字,探究文章语言在情感和景物的结合上的优势。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指向诗化小说的语言,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品味感受诗化小说的重意境、氛围营造和抒情渲染等特点。诗化小说中的语言以描写、回旋、意象为主,并且这些手法互相重叠,不是把故事作为小说的主要成分,而是放大语言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比如《社戏》中对人物的语言着墨很少,人物对话都很简短,起到了更加具有感染力的穿透作用。
3.比较不同小说,凸显诗化特点
任务:在阅读中比较《社戏》和《驿路梨花》在情节、人物、环境上的异同,在比较中体味两篇文章的不同。
课堂上通过不同类型小说的对比,学生能够感悟出诗化小说的特点:诗化小说中的人物比较普通,有着纯美的人性、平平淡淡的故事情节、舒缓的节奏和抒情的语言等。
4.引入删减部分,探究诗化的原因
师: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诗化”地处理这篇小说,请同学们在对比阅读中找到答案。
生:(探究思考、分组讨论)……
和节选的文字进行对比后发现,原文中作者还写了“我”成年后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出了作者不同的情感。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诗化写作的目的,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怀。
诗化小说教学在初中阶段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我们在教学中要借助《社戏》等诗化小说,引导学生多角度赏读文本,把握诗化小说的特点,在阅读中体会诗化小说的独特性,在深度阅读中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
[作者通联:福建浦城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