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谜-比较-迁移

2024-10-18朱玲琳孙相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9期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所选的新诗语言凝练含蓄,蕴含丰富哲思。这类“主知化”诗歌与“主情类”不同,阅读时需多角度解读文本,品味语言,理解内涵和哲理。在教这类诗歌时,应重视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诗歌深层意义。同时,比较阅读、仿写也是理解这类诗歌的有效方法。深入解读《断章》等主知化诗歌,可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思辨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主知化诗 教学策略 多角度解读 创造性品味 智慧化写作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册分别有一个新诗单元,其中九年级下册所选的《断章》《月夜》

《统一》《风雨吟》《萧红墓畔口占》等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且蕴含丰富的哲思,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审美的愉悦,还有多样的思考。笔者就以卞之琳的《断章》为例谈一谈“主知化”诗歌的教学策略。

一、探谜: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研究卞之琳的文章和著作层出不穷,如刘西渭的《〈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答〈鱼目集〉作者》,蓝棣之的《论卞之琳诗的脉络与潜在趋向》,李广田的《诗的艺术:论卞之琳的〈十年诗草〉》等,都对卞之琳的诗进行了论述。

对于《断章》的解读似乎比《断章》这首诗本身更有情趣和价值。《断章》一诗在卞之琳的眼中着重“相对”,而在刘西渭的眼中则着重“装饰”,表达了“无限的悲哀”,在他们之后的解说更是多种多样。例如,余光中认为这首诗“有一种交相反射、层层更进的情趣,令人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孙玉石认为这首诗“小景物中有大哲学”,“放着永恒的艺术光彩”。

正是因为从不同角度解读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主知化”诗歌的时候也要重视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启发。比如《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我们就可以追问:诗人等待的是什么?是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诗中的“你”似乎没有回答,答案只存在于茫茫的天地之间;似乎又回答了,“你”卧听海涛闲话时的安详、恬淡、超然甚至冷漠就是对“我”的回应。一切的思考都不直接言说,人生的评价、生死的领悟都以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二、比较:创造性地品味语言

卞之琳的诗歌大都十分短小,但又表达着无限的思想感情。就《断章》这首诗而言,卞之琳自己曾说过:“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他将常规、有限的文字进行提炼和加工,创作出意蕴丰富的诗句,这首诗中的意象不多,“风景”“明月”“窗子”“梦”等意象不同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意义十分模糊,从某种角度说换成其他的意象也能表达类似的意思,比如“风景”可以换成“流水”,“明月”可以换成“彩虹”,“窗子”可以换成“门”,“梦”可以换成“心”,换过之后意思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既然如此,我们就将这些意象这样调换,与原诗进行对比阅读后感觉如何?学生通过反复揣摩,会发现这样换了之后,虽然诗的意思没有发生改变,但却损害了诗美。主知诗也是有诗的情趣的,虽然这些意象没有古典诗词意象的固定内涵,但却保留了古典意象的审美特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卞之琳的诗中极少出现离奇的词汇,常常使用平淡而又亲切的词语,他非常擅于对这些普通的日常口语进行加工和提炼,使这些语言产生新的生命,现实生活经诗人传神的抒写便产生了新的美感。

“主知化”诗歌的语言很值得品味,我们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品味。比如《风雨吟》中的“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卷”和“奔”二字能否调换?通过位置调换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形象地理解这两个字的表现力。“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这两个比喻恰当吗?通过想象的方式,学生可以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磅礴场景,以及社会的动荡。又如《统一》这首诗:“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如果把“这一片”和“这一朵”中的“这”去掉,会有怎样的效果?通过删减语言的方式,学生可以理解“这”字的强调作用,更能体现宏观与微观的哲学规律、差异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再如《月夜》这首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首诗用四个“着”结尾带给我们什么感受?通过吟诵的方式,学生可以体会到诗的节奏韵律,以及其所营造的画面感。

三、迁移:关联化的智慧写作

“主知化”诗歌的智慧传达常通过对修饰词的分析得出。

《断章》这首诗的前两句出现了“风景”这一意象,并反复强调“看”这一动作,“风景”本身的意义化解在“看”这一动作中,“你”也是因“看”这个动作而与“风景”产生特定的联系。这首诗的后两句出现了“明月”“窗子”“梦”等意象,但如果没有“装饰”一词进行修饰,就难以分析“明月”与“窗子”之间的关系、“你”与“别人的梦”之间的关系。这些修饰词语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意象的巧妙运用,更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仔细分析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从而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在教授这类诗歌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饰成分,抓住修饰成分与意象间的关系来理解诗歌。由此可见,主知化诗歌的智慧传达并非重在诗的意象,而在于诗的意象的修饰成分和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诗的语言是凝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具有丰富的含义,是写作训练的绝佳素材。

可以让学生通过抓意象的修饰成分的方式仿写这首诗,以体会主知化诗歌的智慧表达。比如学生的诗歌仿写:“你行于林中听风声,/闻风人在林中寻你。/花香弥漫了你的小径,/你弥漫了别人的记忆。”这首诗用“听”“寻”“弥漫”这些词表达了一种人生哲思。“你坐在海边观潮汐,/观潮人在远方凝你。/星光点缀了你的帆影,/你点缀了别人的旅途。”这首诗用“观”“凝”“点缀”这些词表达了这种相关的关联。“你倚窗静望远方山,/观山人在远方念你。/阳光洒满了你的书页,/你洒满了别人的心田。” 这首诗用“望”“念”“洒满”这些词表达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当学生理解了主知化诗歌的这一特点后,就可以用这种方式仿写其他的主知化诗。比如仿写沈尹默的《月夜》:“阳光热烈地照耀,/清风徐徐地吹拂。/我与一棵古老的榕树并排矗立,/却没有攀附。”

一首好的诗歌,是注重语言的锤炼的。这种锤炼,往往需要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同时也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

[作者通联:朱玲琳,重庆九十五中;

孙相阳,重庆南开(融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