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进阶: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人物形象解读
2024-10-18朱露青
摘 要 以统编教材中的《智取生辰纲》为例,具体阐述基于新课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人物形象解读策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物品细节、个体与群体矛盾,从人物形象解读的单一视角拓展到多维视角,将横向发散与纵向延伸相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促进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逐步进阶。
关键词 语文素养 思维能力 人物形象 《智取生辰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可见提升思维能力是内化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以其富于传奇色彩的形象吸引着广大读者,但是粗浅化的阅读往往会对人物产生表面化、单一化的刻板印象,如吴用“智”,宋江“义”,李逵“莽”等。《智取生辰纲》是统编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名著经典章节选编,导语明确指出:“学习这个,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本故事围绕“生辰纲”展开,双线并行,明写杨志慎押思虑之深,暗写吴用等人智取之妙。文中聚焦杨志这一形象的笔墨较重,他是动荡时代下人物逐步走向悲剧命运的缩影,对其形象的深入探讨分析,对《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具有参考借鉴意义。本文将以《智取生辰纲》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提升思维能力的深度阅读解读人物形象。
一、咀嚼对话,解读人物身份关系
人物对话是展现人物关系的窗口,人物关系是探究人物形象的钥匙。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人物语言是重中之重,对话不仅是语言的交锋,也是心理的外显、个性的展露。教师要抓住关键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从基础的直觉思维向更高维度的思维方式拓展。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
杨志道:“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
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
杨志道:“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
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恁地不太平?”
这段对话是老都管欲制止杨志鞭打军汉,故而与杨志发生争辩,其中的意味颇值得深究。因此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品读杨志和老都管的对话,试分析解读此时老都管的心理。②如何理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学生做出了如下回答。
生1:老都管替受苦的军汉们出头,体现了他善良的一面。杨志不认同老都管的话,但他比较客气,不愿意与对方产生矛盾冲突,他只是更重视生辰纲的安全。
生2:我认为老都管出面并非因心善,他言语间反复提到自己的身份见识,是在炫耀,是想表现他在团队中的权威,感觉有仗势压人的心理。
生3:两人的矛盾,表面是杨志蛮横粗暴的行为造成的,本质是阶级矛盾的缩影。杨志对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警惕性很高,而老都管或是不了解民生,或是自欺欺人,他和当时昏聩无道的统治阶层是一类人。
杨志和老都管的这段对话,初读时,有学生认为老都管在为军汉们主持公道,呵斥粗暴的杨志,是善良之举。细细咀嚼会发现,是非对错并不如此直白。
人的身份和经历往往决定着认知,认知又会影响着言行举止。从二人的对话中可以读出丰富的信息:军汉们在“千难万难”的路途中夹缝求生;杨志对下粗暴,对上态度阿谀,又清楚点明世道之乱;老都管倚老卖老且无知无畏。寥寥数语,使老都管、杨志、军汉们如在眼前。军汉们身处底层,不仅身体劳累受苦,精神上也受折磨,是悲惨命运的承受者;杨志执行押送任务,指望戴罪立功,一雪前耻,是坎坷命运的抗争者;而老都管作为监督人员,看不清形式,反而仗势欺人,对杨志充满嘲弄,是无道的统治阶级的爪牙。杨志用武力压迫军汉们,老都管用权势压迫杨志,他们之间金字塔式的等级关系在言语之间便一目了然。
根据这段对话,可以推断出人物的性格、身份、观念、等级关系,语言既是个体矛盾的交锋,也是团体矛盾的爆发,更是社会矛盾的缩影。这三位学生的解读,能从人物的表象出发,逐步解读人物多重心理,再挖掘出阶级的冲突对立,是从直觉思维朝向逻辑思维的提升。
二、聚焦物品,映射人物内心波澜
人物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武器、饰品、信物等,在文中反复出现,往往具有重要作用,或交代人物身份,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体现人物性格,或映射人物心理等。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禅杖和戒刀,使佛家的善念与莽汉的热血在他身上交织。物品能增添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独特性,有时也是人物性格以及心理的外延和强化表达。
因此,笔者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文中有哪些反复出现的和杨志相关的物品?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意蕴?
生1:我注意到了杨志的刀。小说描写杨志出场时除了描写他的衣着还特意提到他“跨口腰刀,提条朴刀”。可见在押运团队中,杨志武艺高强,是保护生辰纲安全的负责人。后文中杨志提起朴刀去查问贩枣客,十分谨慎小心,回来把刀插地上,并说“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就稍微有些松懈。然后军汉们想买酒,他调过朴刀杆便打。杨志担心有蒙汗药再次提高警惕。朴刀就是他心里绷紧的弦,体现他内心的防备、警惕。
生2:文中藤条也出现了多次,杨志用藤条恐吓甚至鞭打厢禁军。藤条每多出现一次,杨志和军汉们的关系就更紧张一分,团队的气氛就更压抑。杨志用藤条宣泄自己焦急、紧张、急躁的情绪。
生3:关于藤条,我还想到,自然界的藤条是需要依附枝干生存才能凌空云霄,杨志其实也需要团队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任务。但是他以藤条为武器压迫军汉,使众人离心团队失和,导致任务失败。他用藤条束缚了自己。
朴刀是护生辰纲,藤条却鞭自己人,这三位同学都关注到了杨志身上的武器,第三位同学还发挥了自己的联想,结合藤的植物特性来理解人物在社会关系当中的处境,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得以体现。
朴刀锋利,是用来对抗敌人的利刃,是杨志身份的体现。而藤条柔软又坚韧,却成了鞭打自己人的工具。杨志身上充满朴刀似的锋芒和力量,也有着藤条缠绕般的焦躁与纠结。他武艺高强、目标明确,又蛮横粗暴、急功近利;他智慧出众,一心幻想攀缘封妻荫子,却不懂团结、笼络人心。以朴刀和藤条为支点,能将杨志身上交织的矛盾抽丝剥茧,在细微处感知人物内心未曾言明的波澜。
三、抓住矛盾,解读人物群体冲突
《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明暗双线并进,前半部分写杨志团队内部的矛盾,后半部分写杨志方与晁吴方斗智斗勇,两重矛盾交织使情节曲折迂回、跌宕起伏。
杨志团队众人是押运生辰纲的官方人员,他们身份一致,任务一致,实则目标并不一致。杨志在梁中书面前立下军令状,安全押送生辰纲是他扭转前途的重大机会;老都管、虞候的身份是监管人员,以防杨志监守自盗;军汉们是苦力。其他人都把安全押运当成杨志的主要责任,并不愿意为一次普通的押运尽心尽力,因为即便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并不会有超乎寻常的收益。因此,杨志、老都管和虞候、军汉们构成群体中心思各异的三方形象:老都管和虞候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不通民情,不懂时局,目光短浅又警惕心弱;军汉们是艰难求生、挨打受累的苦役者;杨志则是媚上欺下的投机者。最开始,团队三方勉强维持平衡,随着押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难以克服,众人由无奈到反感再到抗拒,情绪越来越强烈。杨志越是坚定执行,双方的矛盾越是激烈不可调和,越能衬托出杨志的警惕性之高。
当老都管也承受不住压力,偏向军汉一方,杨志无力再掌控全局,团队便开始失控。集体无知的力量最终掩盖了杨志的智慧,在最后关头,众人禁不起诱惑坚持买酒,杨志自己也开始动摇。杨志团队的群体形象从一开始的基本统一,走向坚决分裂,又在此刻从分裂走向被迫统一,同时也走向了失败。当杨志失去警惕性,他便也沦为与众人一般的庸人了,大家都喝下药酒,最终中计失去生辰纲。
由此可见,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众人越是目光短浅、毫无警惕之心,越反衬出杨志的深谋远虑、谨小慎微;另一方面,杨志最终失智,勉强与集体达成一致买酒喝酒,又终被集体抛弃,失纲之后反被状告勾结强人劫纲。这个鄙陋的集体,彻底葬送了杨志。
与杨志团队内部矛盾重重相反,好汉们以吴晁为领袖,他们出身各异,甚至队伍都是连夜临时拼凑而成,但是他们夺取生辰纲的目的一致,计划周详,听从吴用指挥,实施巧妙,各显神通。尤其是给酒下药的环节,一抢一夺,一打一闹,嬉笑怒骂间完成任务。
两方内部的相处方式决定了事件的走向。通过分析比较可知,一支人心四散的队伍,一支同心齐力的队伍,胜败早已了然。晁吴团队,智高一筹,心聚一起,力使一处。杨志失纲,不仅是一己智慧之失,还因为钱财不义、地形不利、时节不当、团体不合,失纲失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杨志面对的不仅是一伙强人,更是无数不平之人的愤怒之火,而星星之火终将燎原。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勾连的,个体与群体命运密不可分。统治阶级私欲横行,社会黑暗腐败,个人的智慧是如此的渺小,个体抗争的力量是如此的微弱。杨志追逐权势的幻灭之路,是时代衰败的缩影,也是时代落幕的序曲。
对于意蕴深远的文本,并非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人物,要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个性,归纳共性,辩证地看待人物,在阅读实践中渗透对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的磨砺。
四、结语
阅读时代背景丰富的文本,既要引导学生敏锐的对文字的感性认知,又要培养其文史勾连理性推理分析的能力。关注语言、细节、人物个体与群体矛盾,从人物分析的单一视角拓展到多维视角,学生阅读思辨能力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对文本的探讨,不是天马行空的议论,开放创新的思维和严谨充足的推论是提升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前提。只有横向发散与纵向延伸相配合,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才会逐步进阶,直达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