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学科“三大主题”教育实施策略

2024-10-18唐诗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9期

摘 要 语文教学是开展主题教育的主阵地,目前初中语文主题教育还存在基础薄弱、教学方式不恰当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语文知识为津梁让学生与文化相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题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三大主题 逻辑机理 现实困境 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初中语文学科“三大主题”教育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及实施策略,以期为提升语文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语文学科主题教育的逻辑机理

1.语文学科对主题教育的特殊意义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三大主题”作为语文学科内容的主体,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语文学科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主题教育的主要阵地。

语文学科在开展主题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语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引导性。因此,深入挖掘、利用这些语文学科资源,能为主题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支持。

语文学科主题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而是通过各种语文活动与文化真实相遇,实现主题教育的真实发生。这种主动性的参与,使得主题教育更具生动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主题教育的逻辑起点与过程观

语文学科主题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其逻辑起点在于对语文教育的初衷的深刻思考。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的载体。因此,语文学科主题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对语文学科价值和目标的深入探讨。

在逻辑起点上,语文学科主题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包括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情感、价值的感知与理解,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人。

在逻辑过程上,语文学科主题教育强调将“主题”作为教学的枢纽。主题不仅仅是知识的整合,更是思维的引导和文化体验的载体。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贴近学生兴趣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使其形成对语言和文学的深刻认知。逻辑过程关注学生在主题探究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3.从工具意义到价值意义

语文学科主题教育使语文学科实现了从工具意义到价值意义的转变。

语文的工具意义在于通过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这是语文学科一直以来的重要任务。然而,主NdMLTg8JYyXW2pfFDQDePA==题教育的实施使语文学科逐渐超越了纯粹的工具性,转向更为深刻的价值意义。价值意义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主题教育通过深入的文化挖掘,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更增强了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文化底蕴的积淀不仅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深刻认同。

二、语文学科主题教育的现实困境

1.主题教育基础薄弱

目前语文学科主题教育基础薄弱。主题教育相对较新,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高,目前教师对主题教育普遍缺乏足够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教师在主题教育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主题教学的设计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不足。而学生对主题教育的了解不深,对于主动参与、深入思考主题内涵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足,导致他们更注重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对主题教育的关注度较低。这种情况在学校和课堂层面都存在,阻碍了主题教育的有效实施。

主题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在特定主题下进行深入的互动,需要借助多元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来推动学习,但目前很多学校主题教育的基础条件薄弱,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2.不当渲染沦为教条

在实践中,语文学科主题教育不当地被渲染成教条,表现为形式化的呈现和机械性的实施。有的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外在的文化元素,通过建设“传统文化教室”、穿戴古代服装等方式来营造文化氛围,但缺乏实质性的内涵和深度挖掘。教学活动千篇一律,例如春节写春联、中秋吟古诗等,这些活动形式僵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导致学生对主题教育失去兴趣。此外,一些学校过分追求表面的文化布置,如刻意搭建文化场景、生搬硬套文化元素,使得主题教育失去了灵活性和深度。这种不当渲染导致学生在主题教育中受到束缚,学生可能对这种呆板的活动感到乏味,无法真正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和学科知识的内涵。

3.文化和教学机械相加

文化和语文教学机械相加,表现为文化元素与教学形式缺乏有机融合,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教学活动往往停留在表面,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文化内涵。课堂上缺乏具有语文元素的情境任务,导致语文课程更像是思政课或班会课,而非有机融合文化与语文的学科教学。学生在这种机械的文化教学中缺乏真正的体验和感悟,无法深入理解主题概念和文化的深层内涵。

三、语文学科主题教育的实施策略

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学科主题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需要,更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战略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主题教育,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这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其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

2.让学生以知识为津梁与文化相遇

语文学科主题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以知识为津梁与文化相遇。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刻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内涵,更需要通过巧妙设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知识与文化的交汇中实现全面的学科发展。语文学科是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精心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为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师要灵活运用文化载体创设情境任务。可以借助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文化载体,创设各种情境任务,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体验主题教育。这样的任务既具有实践性、情境性,也具备综合性,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与文化相遇。

教学过程中要使活动融合价值观,内容多元、形式多样、方法整合。主题教育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有助于学生在主题教育中真正实现“以知识为津梁与文化相遇”,在文化的沐浴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指向学生的自我实现

主题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一点对语文学科尤为关键,要求教师在主题教育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在主题教育中经历文化理解、文化体验、文化反思、文化自觉的全过程。

主题教育的过程应当反映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上。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理解和体验文化。在主题教育中,教师要以个体主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活动为逻辑起点,让学生真实地与文化相遇。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从认知层面逐渐走向体验、认同、反思、内化,使主题教育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推动器。

主题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为目标。学生首先需要形成对本国文化的认同,随后逐渐拓展到对世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这一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深刻地认识本国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对世界文化的开放态度。主题教育通过培养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实现自我。

主题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综合素养。学生在主题教育中的自我实现不仅表现为对文化的认同,更体现在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上。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主题教育中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情境任务、多元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主题教育中实现全面的自我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科的“三大主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对此我们深刻剖析了语文学科主题教育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语文学科主题教育具有独特意义,要通过深刻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学科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通联:南宁市第八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