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2024-10-17于海燕张杰
摘要:构造法作为高中解题教学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应用构造法不但可以提升解题的速度与正确率,还可以透过问题本身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本文中基于数学高考题的解题困境,通过借助构造法应用的解题思路探究,给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构造法;高中数学;应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规定:“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及未来发展所需的四基知识、四基技能,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言语表达世界.”[1]新课标旨在将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作为目标,构造法是常用的解题方法,在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等教学板块中
的题目都可能会涉及到构造法的运用,用好构造法可以提升解题能力.
1 构造法基本内涵
所谓构造法就是在解决数学题目时,打破常规思维,结合题目给定信息,从新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关信息,简化解题过程,降低问题难度.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当常规思维对问题的解决造成困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构造法解题,通过搭建相关信息的“桥梁”,构造新的数学对象,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构造法的解题步骤:首先,审题,找出题目的研究问题.其次,寻找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概念.再次,将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相融合,探索该知识点的适用形式.从次,结合适用形式与相关知识点,构造新的解题思路.最后,将问题解决.
构造法的解题步骤:首先是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是什么.其次,带着题目中的疑问寻找与其密切相关的数学概念以及定理,去除无关变量,抓住中心点.然后,应用相关概念,找到构造这个知识点所必备的桥梁.通过所构造的形式融合相关知识点,对问题进行细致探究,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
2 构造法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构造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同时也是近年来高考数学必考的一种方法.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借助构造各种形式的桥梁来完成,由此来看,有些问题的解决依赖构造法的使用,而构造法依赖构造思路的萌生.简言之,构造法的本质在于构造思路.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数学构造法?这是本文需要探究的部分,下面结合高考数学中构造法的具体教学实例,并依据新课标规定的板块,从几个方面对数学构造法进行重点阐述.
2.1 函数构造法
函数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数学教学,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与函数相结合.通过构造函数的方法解决未知问题,可以将复杂变量问题转化为简单变量,化繁为简.许多数学问题虽然表面上与函数并无直接关联,但通过深层次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可以构造与问题相关的函数,进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函数构造法作为解题的辅助工具,通过运用函数的各种性质,解决数学问题[2].
例1 (2023年新课标Ⅰ卷数学)已知在△ABC中,A+B=3C,2sin(A-C)=sin B.
(1)求sin A;
(2)设AB=5,求AB边上的高.
分析:基于题目可以看到,这是一道三角函数综合题,题中有正弦函数等量关系式,以及角度与边长的关系式,对此很多学生毫无头绪,但是通过审题发现可以借助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正弦函数定义进行解答.教师在讲授这类问题时,可以带领学生先审题分析题目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自主书写解答过程,使其逐渐领悟题目的本质,在利用函数构造法解题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其融会贯通.
对于第(1)问,我们首先可以将题干中的条件A+B=3C进行转化,通过构造平角的形式得到了A+B+C=4C,由三角形内角和为π,得4C=π,于是得到角C为π4,代入原式整理得B=3π4-A,通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得2sinA-π4=sin3π4-A,进而整理得cos A=13sin A.根据三角函数平方关系式sin2A+cos2A=1,结合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正弦值为正值,最终得到sin A的值为31010.
对于第(2)问,首先可以设AB边上的高为h,将已知条件借助正弦函数公式进行扩展,再借助三角形面积公式建立等量关系,最后化简整理便可得出.根据题干以及第(1)问的解答,利用正弦定理可得asin A=csin C.因为AB的长度为5,所以求得a为35.根据sin B=sin(A+C),得sin B的值为255.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12acsin B=12ch,求得AB边上的高为6.
从上述解答过程可以感受到构造法思想使问题由复杂变为直观,由繁变为简,有助于解三角形综合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直接向学生展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应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以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 几何构造法
立体几何知识始终是我们学习数学时的一个难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学习时既要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培养立体感[3].
例2 (2019年全国卷Ⅰ数学)如图1,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AA1=4,AB=2,∠BAD=60°,E,M,N分别BC,BB1,A1D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C1DE;
(2)求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几何解答题,根据已知条件,可以通过对题干中的长度与角度分析构造某些等长关系以及多边形,从而有效解决已知条件与初始变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直观想象素养的提高.
对于第(1)问,要证线面平行可先证线线平行,关键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在这里笔者找到MN这条边,如果能够找到MN与三角形C1DE的一边平行,此问题即可得证.于是连接ME,B1C,根据中位线定理,得ME∥B1C,ME=12B1C.又由于ABCD-A1B1C1D1是直棱柱,且底边为菱形,因此A1B1∥DC,A1B1=DC,由此推出四边形A1B1CD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A1D∥B1C,A1D=B1C.因为N是A1D的中点,所以ND∥B1C,ND=12B1C.又因为ME∥B1C,ME=12B1C,得ND∥ME,MN=DE,推出四边形NDEM是平行四边,证出MN∥DE.又DE平面C1DE,所以得证MN∥平面C1DE.
对于第(2)问,观察这个直棱柱不难发现三棱锥C-C1DE的体积与三棱锥C1-CDE的体积相同.如果借助这个条件,设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设为h,利用体积相等便能求出h.由于A1A=4,AB=2,因此C1C=4,CE=1,CD=2.在Rt△C1CD中,C1D=25;在Rt△C1CE中,C1E=17.根据C1D=2,CE=1这两个条件,得DE=3,所以△C1DE是直角三角形,则利用三棱锥C-C1DE体积公式,最终得到h=41717.
由上述这道几何高考题,可以深刻感受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形象地转为直观的数学问题,使问题变得更加立体,借助构造“辅助线”“直角三角形”这些特殊的例证,可以使问题与条件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2.3 代数构造法
方程作为代数板块的重要内容,利用构造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反映方程基本性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问题即可得以解决.
例3 (2023年新课标Ⅰ卷数学)设椭圆C1:x2a2+y2=1(a>1),C2:x24+y2=1的离心率为e1,e2,若e2=3e1,求a的值.
分析:这是一道椭圆方程的求值题,在讲解时,可以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中关于离心率的关系式,通过求出已知离心率,逐步得到未知离心率,达到求出a值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素养的提高.
由于椭圆C2的方程是题目已给定的,因此可以得到C2的离心率e2的值为32.又e2=3e1,则e1为12,所以对于椭圆C1可得a2-1a2=14,解之得到a的值为233.
代数在高中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算术运算、公式推导、方程求解、函数研究等活动中,不仅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2.4 概率与统计构造法
高中数学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均涵盖概率的内容.同时概率常常与排列组合融合在一起,数学味比较浓、技巧性也非常强,解题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被弄得晕头转向[4].
例4 (2022年全国甲卷数学)甲、乙两个学校进行体育比赛,比赛共设三个项目,每个项目胜方得10分,负方得0分,没有平局.三个项目比赛结束后,总得分高的学校获得冠军.已知甲学校在三个项目中获胜的概率分别为0.5,0.4,0.8,各项目的比赛结果相互独立.
(1)求甲学校获得冠军的概率;
(2)用X表示乙学校的总得分,求X的分布列与期望.
分析:这是一道概率与统计的综合题,根据题干,分开计算甲、乙两学校得分,通过采用分情况构造的方法,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求解,促进学生数据分析、数学抽象素养的提高.
对于第(1)问,由于比赛有三场,如想甲学校获得冠军,则甲学校至少需要获得两场胜利,共分为四种情况.情况一,甲学校三场比赛全部获胜,此时甲学校获得胜概率为P=0.16.情况二,甲学校获得第1,2场的胜利,此时甲学校获胜概率为P=0.04.情况三,甲获得第1,3场的胜利,此时甲学校获胜概率为P=0.24.情况四,甲获得第2,3场的胜利,则此时甲获得胜概率:P=0.16.将以上四种情况的概率相加即可得出甲获得冠军的概率为P=0.6.
对于第(2)问,根据甲获胜的概率,可以推出乙在三个项目中获胜的概率分别为0.5,0.6,0.2.乙学校的总得分总共有四种情况,分别是0分、10分、20分、30分.乙获得0分说明三场比赛都输了,此时乙获得0分的概率为P=0.16.乙获得10分说明乙只赢了一场,此时总共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只赢第一场、只赢第二场、只赢第三场,此时乙获得10分的概率为P=0.44.乙获得20分说明乙获得了两场比赛,分别是获得第1,2场的胜利,获得第2,3场的胜利,获得第1,3场的胜利这三种情况,由上述概率情况可得出乙获得20分的概率为P=0.34.乙获得30分说明乙三场比赛都获胜,此时乙的获得30分的概率为P=0.06.
于是X的分布列如表1所示:
3 构造法的培养目标
构造法主要是在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思维敏捷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实际问题的特点拓展思路.构造法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创新,运用函数、几何学、概率等科学方法加以构建,使实际问题可视化,从而实现难题的化解.
3.1 加强数学严谨性的培养
数学题处处严谨、对称,充满数学之美,这些美的特征也需要构造,它体现在解题教学中,解题时需要从已知的数据和公式进行推导,对于高中学生数学思维严谨性的培养亦有很大效果.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严谨性,需要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逐步推演,从“怎样运算”到“为什么这样运算”,引导学生对数学算理有清晰的认识,使其严谨性得到提高.
3.2 提高构造法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将数学构造法渗透给学生,实现已有知识与构造知识的联结,使其达到知识的内化,并通过对高中数学题目的不断训练,极大地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提升.
测验对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十分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进行小节测验与章节测验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测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因此,教学中应该增加对数学构造法的检验.
3.3 加强构造法的方法探索
俗话说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变革创新,要与时俱进.对于数学教学我们也该如此,不断探索适合中学数学构造法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现有基础,寻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构造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娟.构造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8):81.
[3]徐福安.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和方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2):47-49.
[4]汤涛.现代社会离不开统计与概率[J].科学世界,2020(1):2.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