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用研究
2024-10-16石昕欣
摘 要: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外语教学,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使课程思政的实施更为本土化,在语言教学中实现文化育人。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内容耦合原则、隐性教学原则和显性评价原则。教师应细化思政教育目标,充实思政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堂有效实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地方文化
作者简介: 石昕欣(1991-),女,湖南湘西人,吉首大学,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湘西州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24年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湘西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SP2024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英语是高校的必修通识类课程,教学对象覆盖面广,因而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大英语课程改革的首要方向,面临着语言教学与思政育人未能有机融合的问题。地方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宝贵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实现文化育人本土化、家乡化,使学生获得从“家”到“国”的文化滋养,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发扬本土文化,厚植家国土情怀
在新形势下及文化多元化的当下,地方文化资源对民族融合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文化教育。大学英语课程面向高校全体学生,是传播中外文化的第一线,在大学英语课堂融入地方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家乡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二)提升文化自觉,培养跨文化意识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然而,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却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强化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也需要具有文化内涵识别能力,并能批判性地看待中外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地方文化资源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则
(一)内容耦合性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指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育人,教师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避免出语言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拼盘式教学内容。地方文化资源具有多样化和本土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更生动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
(二)教学隐性与评价显性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无缝衔接。教师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中,实现“如盐在水”。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有适当的媒介,将大学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让教学活动更为合理有效,也让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自然,水到渠成地完成思政教育,体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隐性教学特征。在外语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一环,它既能检测教学效果,又能反馈和指导教学设计,以此让教学过程形成闭环。大学英语教学测评存在重视语言能力、忽视价值引领的问题。外语课程思政评价应该坚持显性化原则。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并影响教学设计。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需要有适当的显性评价内容,构成教学闭环。
三、地方文化资源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总体思路
(一)教学目标思政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首先教学目标要体现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兼具知识性和思想性,需要有价值引领凸显点。教学目标中要包含本土文化知识目标。其次,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教学目标应紧跟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纯粹的知识目标,而是与知识联系起来的文化自省素养目标。最后,教学目标的思政化应该紧跟学情。学情是指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一切因素,例如学生的总体心理特征、认知发展阶段、兴趣偏好等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社会需求等外在因素。
(二)思政资源课程化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首先需要将地方文化进行梳理、筛选并进一步文本化。在将地方文化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时,教师应选择有丰富思政元素的大学英语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大学英语教师多依托教材中不同的单元主题进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将教材知识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用英语介绍地方文化的能力。地方文化资源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总体思路框架如下图所示:
C:/Users/ASUS/AppData/Local/Temp/绘图1(1).png绘图1(1)
四、湘西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的工具性得到充分体现,但是人文性体现得不够充分。原因在于课程内容没有更新,在教材的选择和挖掘方面未能深入。除此之外,应该注意本土文化的融入,从教材出发,挖掘适合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本地文化。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以及《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 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典的大学英语教材,其中有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下面是依托上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将湘西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示例:
(二)改进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其英语水平处于中上等,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较好,能进行难度适中的英语语篇阅读,但在语言输出环节,如英语写作和英语口语表达仍存在思路不够清晰、语言缺乏逻辑性、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些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中对文化现象感兴趣,但缺乏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更新。混合式教学需要运用线上教学平台,这样可以更为灵活地将与地方文化有关的教学任务发布给学生,也可以将有关湘西文化的微课上传,为线下教学作铺垫,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另外,泛在学习和阅读模式逐渐普及,教师可以筛选和湘西文化相关的公众号以及网站,将其推送给学生。另外,将项目式学习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可以更为全面和广泛地将湘西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在课后的项目式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来提升自己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髓,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应将教学目标分级,难度依次递增。就思政目标而言,可细化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进阶目标。基础目标为:掌握语言知识及技能,识别了解并能用英文简单介绍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在教师指导下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会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提高目标为: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能将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化联系起来,并用英文进行表达。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自主、高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阶目标为:形成初步的跨文化能力,在英语学习中辩证看待中外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家乡文化的发展脉络。在师生合作评价过程中,学会评价、反思和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
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还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入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是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大学英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在此基础上展开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应显性化和多样化,从课堂的即时评价到随堂测试以及阶段性检测,教师动态评价学生的文化能力。还可以以赛促教,选拔学生参加相应的跨文化能力大赛。
五、结语
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依据从课程思政实施原则,将地方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本土文化和思政育人三者的有效融合。本文为推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发展以及新文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雯,刘建达.《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内容重点研制与阐释[J].外语界,2022(3):12-19.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158.
[3]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2021(3):52-57,112.
[4]何莲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之“道”与“术”[J].中国外语,2022(4):1,12-14.
[5]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