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推行路径研究
2024-10-16李哲
摘 要: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以某高校英语专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翻译(口译)课程为例,从实践层面探讨课前、课中、课后英语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协同合作推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合作;三全育人
作者简介:李哲(1988-),女,陕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课程思政。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课程承载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标,价值观教育是课程教学运行实施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学科知识与技能蕴含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并使之成为促进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是当前专业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规律性,英语教育直接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和西方主流话语,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学者已经在相关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包括体系建设、教学指南制订、课堂教学改进,教师思政素养提升,思政资源库建设等。当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存在若干误区,比如将课程思政浅显理解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从而陷入在外语教学中机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误区,或者把课程思政理解成用外语讲授国家大政方针等。
二、协同育人背景下提高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必要性
教师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能否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强调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等深层次问题通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甚至完全被忽视。英语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课程思政不是自己的“责任田”,那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学工管理人员的工作。英语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还有些狭隘,再加上未接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专业培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知从何处着手、从何处讲起。英语专业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思政素养需要一定时间,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尽快落实。笔者认为,要想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并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育人效果,应该建立以英语专业课教师为主体、思政课教师为指导、思政教育工作者为辅助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三者在学科背景上相互支撑,在角色定位上相互补充,形成“1+1+1>3”的效应,从而取得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三、协同育人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路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翻译(口译)课程为例
本文以某高校英语专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翻译(口译)课程为例,尝试从实践层面探索英语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协同合作,在提升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前——协同备课
传统的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前,教师主要围绕语篇内容、翻译技巧等进行备课。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给英语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在讲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内涵,并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传授。随着课程思政所受关注度和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一部分英语专业课教师已经有了课程思政意识,而且在课堂上进行了一定的价值引领,但是由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导致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衔接性较弱,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借力、合力。建立以英语专业课教师为主体、思政课教师为指导、思政教育工作者为辅助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三者在学科背景上相互支撑,在角色定位上相互补充,建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和集体备课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局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翻译(口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译听辨、记忆、转换、笔记等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成一定难度的中国特色话语的视译、交传任务。课程内容包括口译听辨、口译记忆、口译转换、视译练习、口译笔记、交替传译练习、同传方法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及训练方法。所用教材是《中国关键词》第一辑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都是非常专业的思政材料,若没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是很难充分理解每个关键词的。因此,语言与背景知识的前期准备对学生能否准确掌握课堂内容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对“中国梦”或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话语或者概念的深层内涵,学生的翻译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把中国特色话语的内涵体现出来。如果课前英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备课,针对课堂内容、教学环节等进行充分讨论,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便可取得较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比如,针对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给英语专业课教师补充关于 “文化自信”的资料以及“四个自信”的提出背景以及内涵,同时二人充分讨论挖掘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背后的思政内涵,为更加精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设计作铺垫,避免出现外语教学中无规划的内容“乱入”。
(二)课中——依托第二课堂构建立体化课程场域
课堂实施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翻译(口译)是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核心是口译。英语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把握第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注重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通过口译模拟、会议同传模拟、交传模拟等课堂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此外,英语专业课教师可以跳出单一课堂空间,营造课堂内外同频共振的育人氛围。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翻译(口译)课程的教师可依托学院演讲、辩论、理论研习社等第二课堂活动,将口译专业知识和思政理念自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技能的同时,加深对中国特色话语的理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融合,拓展了教学时间和空间,激发的学生学习内驱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育人目标。当然,定期邀请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围绕翻译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内涵。只有真正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的内涵,学生才能真正在译文中实现信、达、雅,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课后——丰富课后作业形式,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关注学生语言基本功和语言实践技能的培养,无论是教学环节、教学重点,还是课后作业,都体现着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翻译(口译)课程教师除了围绕听辨技能、记忆技能、逻辑分析技能、口译笔记技能、视译等技能提升布置相关翻译练习作业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可以协同开发翻译实践育人平台,如开发“中国特色对外话语口译实践平台”,实现教学内容课后延伸。同时挖掘各类社会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型线上线下翻译志愿活动。这种课外社会实践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进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学质量。
考虑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应该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加思政教育评价因素。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英语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者。其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等。具体评价过程如下:学生主要对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反馈;英语专业课教师主要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思政教育工作者侧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学生的第二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价。各主体独立评价,并在协商基础上形成综合性评价,评价结果对于英语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改进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统筹各种资源,调动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三者在学科背景上相互支撑,在角色定位上相互补充,才能推动这一工程顺利推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语言的背后是外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如果英语课程仅仅围绕外语知识展开,只强调外语技能和外语应用能力,那就无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在英语专业课上推行课程思政尤为重要。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从实践层面探讨英语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协同合作推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专业英语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空白,为外语专业推行课程思政提供借鉴,为外语类高校优化课程体系,创建一流学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合作,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取长补短,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不断创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张文霞,赵华敏,胡杰辉.大学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需求研究[J].外语界,2022(3):28-36.
[2]高玉垒,张智义.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22(1):8-14,102.
[3]张祥晶.大学英语教师思政育人素养提升策略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5):93-97,101.
[4]崔禹,钱恒,张楠楠.高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垂直化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协同育人[J].现代商贸工业,2023(15):97-99.
[5]阳德平,刘健余.基于课程思政的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探索: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4):31-33.
[6]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7]咸慧,唐翠云,韦萍,等.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现状调查及教学反思:以《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75-79.
[8]王会花,施卫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外语界,2021(6):38-45.
[9]Bloom B 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M]. Boston: Allyn & Bacon,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