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防不如技防
2024-10-12王娇
自干部人事档案出现以来,“凭证”功能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无论是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还是作为普通干部退休的重要参考,干部人事档案都至关重要。因此,保护干部人事档案的凭证属性不受破坏,成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一直以来,部分高校对干部人事档案的安全防护完全依靠“人防”,如对火情的防范仅依靠工作人员的每日巡察,对库房的外部入侵(如人、鼠等)依靠事后的调阅监控。实践中发现,人防方式在环境调控上不灵活,在消防措施上有漏洞,在防范外部入侵上很被动。而随着每个高校管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防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数字社会的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迫切需要技术手段的介入,以迅速提升管档效率和服务水平。
数字化转型的制约因素
●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性投入
建设之初的大投入,多数高校容易做到,难的是之后持续稳定的投入。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高校举全校之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建设初期进展很快,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后期的软硬件更新换代以及维护成本高,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不强,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管理人员信息素养与主观能动性
在对已完成信息化建设的部分高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我们发现管理人员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前景普遍看好,在主观愿望上对新技术的应用持积极态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新设备、新系统的使用频率并不高,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经综合分析,当前部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信息素养较差,在智能系统的使用上有畏难情绪。同时,管理人员“守档人”思想严重,缺乏使用智能系统解放自己、开发自己潜能、拓宽服务范围的主观能动性。
A大学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探索
●领导层统一认识,提前部署,统筹推进
2019年7月,A大学专门调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党委组织部管理人事档案,为未来干部人事档案的数字化转型提前储备人才。按照中组部和省委要求,A大学党委组织部在认真学习贯彻上级要求的基础上,加快了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主要从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这三大方面进行了统筹谋划。
●赋予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对角色重新进行定位
首先,赋予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身份,从而使其具备了双重身份。专业技术人员身份的获得,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加入了技术研究人员的行列,看到了钻研技术、研究技术与档案工作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美好愿景,突破了“守档人”这一传统角色定位,发现了自身职业发展的新道路,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学校在对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上,不再局限于“守档人”角色,而是提出了“知识服务者”这一新的角色。学校要求管理人员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干部精准画像,为学校人才选拔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知识。这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也为干部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
●遵循国产化要求,以安全为目标,搭建智能档案系统
1.建设要求
(1)要基于安全可靠应用完成国产化建设工作;(2)应达到电子内网涉密信息系统相关要求,符合行业相关规范;(3)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规范合理设计;(4)项目设计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展性。广泛采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既要充分考虑各项功能的实用性,也要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5)应通过良好的设计、先进的技术体系,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及稳定;(6)应以保护项目所在建筑(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为前提,尽量减少对墙体的破坏。
2.系统搭建
A大学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解决方案,融合自动化控制、软件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统一整合数据,实现档案电子信息、实体档案、环境管控、数字孪生一体化,最大限度发挥智能系统的整体效用,增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能力,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效率。
(1)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干部信息管理系统是干部信息日常管理基础业务系统,实现干部信息建库及日常查询、统计、信息输出等功能,包括单位管理、人员管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表格管理、统计年报管理及系统管理7个功能。
(2)移动分析系统。移动版的干部信息查询分析系统,基于平板APP,可实现随时随地、快速准确地查阅干部详细信息。
(3)干部档案信息采集工作平台。通过多种类型扫描仪实现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换与入库,包括收集、整理、挂接、审核等日常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4)干部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日常业务管理的数字化,包括档案查借阅申请审批、案卷及目录查询与管理、档案转递、档案审核、材料转递、综合查询、组织架构管理、档案回溯、档案统计分析、用户权限控制及档案监督管理等功能。
(5)智能档案柜管理系统。实现实体档案的自动存取、统计分析、自动盘点及系统管理。
(6)档案库房环境管控系统。按照国家档案局标准建立档案库房环境管控系统,对档案室环境做到精准控制,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智能环境主机和智能水车,实现对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测与调整;通过24小时实时监控的多功能库房防护监控主机,实现对消防警情、漏水、有害生物、外部入侵等情况的及时发现、警告发出与报警提示,全方位立体保护库房资料的安全。
3.数字化转型突破
项目遵循国产化相关技术标准,立足干部工作业务引领,夯实档案系统管理,对干部信息管理及档案工作实现了平台化管理与监督管控,形成了基于线上业务的组织工作协同机制,实现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智能一体化集成式管理、档案库房无人化智能管控和智能盘库。
(1)解放管理人员,实现库房智能环境管控与智能盘库。
智能系统依靠轨道机器人、机械手、定位装备及各种传感器,实现档案存取的全自动运行;通过各类环境传感器、工控计算机、空调及消毒净化一体机实现库房环境的恒温恒湿,保持正常的空气质量环境;通过探测器、报警器及七氟丙烷灭火装置实现对火情的即时监测与自动处理。支持24小时任意时间段自动盘点档案,保证盘点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盘库时各机械手同步盘点,每机械手盘库平均速度为0.5秒/本,档案识别准确率≥99.999%,大大提升了档案盘点效率。
(2)权限分级管理,操作过程全程留痕,全面筑牢安全防线。
根据工作实际,设置管档人员、分管领导、其他领导、单位内部人员、外单位人员等角色,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建立三员分离机制,三员角色分别是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安全审计员。通过权限管理控制三员权限、用户权限、查看电子档案材料权限等,为不同的用户账号设置不同的权限信息,实现三员分离、数据隔离和自动规避。此外,在实体档案管理方面,档案入库、出库到档案的盘库操作过程全部留痕,确保档案管理中各个环节信息都处于准确掌控之中,杜绝档案夹带等情况,能有效保证档案规范化管理及档案安全。
(3)开发二维码标签,提升识别精度,增加识别稳定性。
学校在实体档案识别方面没有使用传统RFID标签,而是创新性地使用了二维码标签。具体流程是首先根据教职工工号这一唯一信息,制作二维码标签粘贴到档案盒背脊,而后智能装备采用机器视觉识别技术识别该二维码,完成档案信息的识别及定位。相较传统的RFID标签,使用纸质二维码的优势在于,可通过算法优化持续提升识别精度,同时能降低标签成本,还避免了射频干扰问题。
数字社会转型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数字社会背景下,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应时刻牢记为选拔人才服务的本质,解构服务,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结果去充实服务。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理念的转变与技术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