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缩短就业半径,供需“双向奔赴”

2024-10-12苏红

人力资源 2024年8期

自2023年江苏省政府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列为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以来,各地织密基层服务网络,持续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应运而生。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站的帮扶职能,仍是当前基层就业工作者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作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犹如一个个被激活的神经末梢,使得求职变得更为方便和有效。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就业服务站各类职能,使服务站不仅有“壳”,更有“质”,对稳定和扩大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功能定位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造的是人社服务“全链条”“总集成”,主要功能包括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求职招聘、人才服务、职业指导、权益维护等,是人社服务向群众延伸的重要载体,是将优质资源、优质服务、优质团队导入社区,延伸到“家门口”的全新服务载体,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具有温度的优质化、品牌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从而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摸排就业需求,充分筹集就业岗位

针对社区所掌握的就业困难人员,发挥社区网格化的作用,多措并举开展就业需求人员摸排工作,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援助档案,开展“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并且做到动态更新、及时跟进,形成“人员调查、需求登记、就业匹配、政策解读”闭环式服务流程。聚焦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定期走访社区周边用工企业,分类采集岗位要求、薪酬待遇等信息。

●精准开展就业匹配,稳步提升就业能力

将企业用工需求与困难人员就业需求进行“点对点”精准对接,为就业困难人员“问诊把脉”,实现“家门口”就业。搭建各类求职平台,持续开展岗位推介,夯实“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围绕稳岗促就业工作,提供更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学得一技之长,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工作目标。

●统筹落实就业政策,全力拓展就业服务

一方面,积极开展“政策找企”行动,实施补贴政策“直补快办”,落实社保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激励市场主体吸纳就业,在拓展重点人群就业岗位资源的同时,助推营商环境优化。另一方面,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在服务站实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帮办机制,协助困难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就业困难认定、补贴申领等一系列手续。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现状与问题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本质作用是抓好辖区内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强化公共就业创业的服务能力。但从现有站点的运行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短板,跟新时代就业保障工作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服务能力尚不全面

现阶段,各就业服务站筹集岗位的方式缺乏对用工企业的实地走访以及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对后期精准匹配就业困难人员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社区存在“基础资料齐全,但实际工作欠缺”的现象,个别社区甚至存在“有台账,无记载”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既有管理与服务权限的限制、服务手段落后等客观因素,也有人员力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主观因素。在设备配置上,有的街道、社区所配备的人社一体机的更新迭代不够及时,难以适应涉及公共就业服务的大量信息处理与网络化信息共享要求。

●人员配置不够合理,队伍力量偏薄弱

无论就业服务站的环境建设做得多漂亮,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就业援助工作上来,落实到执行帮扶任务的工作人员上来。按“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建设标准,每个站点至少要配备一名就业服务专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站点的就业服务专员都是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兼任,造成人员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精力分散,不能专心投入就业服务站的日常运作中去,从而制约了站点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的履行效果。加之没有后备力量的补充,现阶段各就业服务站的人员队伍建设存在“断层”的趋势。

●工作方法不够创新,品牌合力未能形成

就业服务过程和方式太过单一,工作人员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力度依然偏小。就业服务站仍然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创新思维不足、服务体验感不佳,而且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虽然现阶段各就业服务站积极发挥网格的作用,但还是存在劳动力市场信息流动不畅的问题,劳动者很难获得真实、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面临着信息获取的困难,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需双方错位,阻碍了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服务站的品牌建设不够突出,有的站点还停留在“名称”工程上,对公共就业服务的品牌塑造缺乏正确的理解,各站点之间也未能形成“一站多能”“站站相辅”的品牌合力。

职能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强化服务质效,使拓岗提能更快速

一是进企业,挖需求。下阶段,服务站在拓岗提能方面还需双管齐下,既要通过线上形式快速、大范围地征集企业的用工信息,也要深入辖区企业一线开展用工需求调研活动,充分挖掘企业就业岗位。

二是搭平台,送岗位。办好每一场线下招聘会,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在活动现场设立政策咨询服务点,面对面为广大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服务,发放就业创业政策“个人包”“企业包”。线上,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展各类招聘活动,有条件的就业服务站还可以组织辖区内用工需求比较大的企业一起尝试“直播带岗”。

三是优服务,提质效。把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动“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抢抓关键期、护航就业路,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在用工企业层面要兑现落实各类政策性奖补,围绕援企、稳岗、扩就业,通过政策红利叠加,帮助企业减负降本,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

●优化人员结构,使梯队建设更合理

一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服务队伍。选择更优的运营模式,引入更专业的公共就业服务人才,加强人员资金投入,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培训、招聘、选拔,打造一支业务精、作风硬、工作实的就业服务队伍;同时,加大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推动工作人员了解目前就业服务实际状况,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一个人性化的就业服务窗口。通过制定和落实工作标准,公示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用简化的手续、优化的流程完成各项服务;有条件的就业服务站可通过合理布局服务场所、完善各类服务设施,营造便利、舒适、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使辖区群众可以真正在“家门口”享受高满意度的服务。

三是完善一批规范化的就业服务机制。明确服务工作权责,使各岗位职能责任清晰;建立奖惩机制,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服务人员潜能,使其积极参与服务工作,主动提高专业性和服务工作水平,进而对整个服务工作质效的提升起到保障支持作用。

●推进数智赋能,使就业服务更创新

一是打通堵点,促进精准匹配。用足用好数字技术,推动智慧就业走深走实,为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快更准、更高质量的就业公共服务。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各类软硬件资源进行集成联通,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精准画像,创建项目路演、技能培训等多个应用场景,丰富拓展直播带岗、远程面试等数字服务,推动“人找岗位”向“岗位找人”转变。

二是补齐短板,完善技能培训机制。我国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对许多企业一线岗位提出了更高的数字技能要求,不少企业出现了新型技能人才缺口。企业自主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能力有限,这为智慧就业服务大展拳脚提供了可能。比如,就业服务站可将就业与培训紧密结合,运用短视频等平台开发、推广技能培训课程,帮助企业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方面有助于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三是互联互通,完善服务链条。各就业服务站要大力推进各类业务的在线办理,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根据服务对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加快构建一体化、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健全业务之间的协同协作机制,让智慧服务更好地支撑就业创业全过程。

作者单位 无锡市新吴区劳动保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