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纪”及其构建
2024-09-30郭淑贞李正光
摘要:进入新时代,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学分银行以一种全新制度嵌入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学习者与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用人机构的关系被重构。基于“生态纪”理念,借鉴组织生态理论,构建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纪”模型,即以学习者为核心,通过学分银行“框架+标准+学习生态圈”的形式汇聚起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成长的过程,优化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分析该模型下的代谢机制、汇聚与整合机制、协同共生网络机制,并从顶层设计、成本分担、有效激励、系统分工和质量保证等方面提出学分银行推进继续教育“生态纪”的整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学分银行;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纪”;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1-0069-0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继续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仍是短板,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上存在缺位。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推动继续教育规范与创新,既要深度调整既有利益格局,做好“老城改造”,也要推动新的模式与路径建设,启动“新区建设”[1]。为了破解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局,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要求对继续教育研究有系统理解和新的视角。
梳理我国继续教育的研究脉络,发现我国该领域理论研究以实践驱动为主,政策指向性强,呈现“重管理”、基础性和前瞻性不足的特点[2]。生态系统理论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为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视角。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概念后,国外教育生态学研究逐渐进入主题多元、成果丰硕的发展态势。我国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郑雪介绍国外教育生态评定,随后有吴鼎福、诸文蔚合著,任凯、白燕撰写的两版《教育生态学》出版[3]18-23。此后相关研究多将生态学作为一个视域。其中,余胜泉和王阿习认为,“互联网+教育”对教育主流业务将产生系统性变革影响[4]。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融合,将促进教育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形成新的学校教育生态[5]。学分银行作为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6],同时也是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发挥其基本功能时就自觉地成为学习者、教育机构、用人机构相互沟通和链接的桥梁,具有天然的生态属性。以学分银行为出发点,借鉴组织生态理论探索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
二、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纪”的理论依据与形成机遇
(一)生态纪社会及其价值启示
“生态纪(ecozoic)”这个词最早由托马斯·贝里提出。他指出:“地球本身具有完全不同的复杂的区域。有北极和热带、沿海和内陆、山地和平原、海洋和沙漠。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质信息、气候条件和生存形式。这些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社区,也可以称为生物区域,每个区域都适合生命自身的生存需要,且区域都和其他事物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托马斯·贝里认为,我们人类拥有对土地的占有权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类对土地的占有权会从根本上破坏了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所以在对土地的占有权这场“战争”中我们是失败的。而“生态纪”指的是人类改变“目前人与其他存在形式之间彻底断裂,把所有权利都赠予人类自己”的状态,转向以共同受益的方式存在于地球上的时期,实现这个纪元的工作就是“伟大的事业”[7]3。在新的纪元,人类会有一个可持续生存的未来,一个人类与更大的生命共同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关系的未来。在新纪元下,所有的进化,包括人造物的进化,都是共同进化的[8]116。同一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都能通过直接共生或间接相互影响的方式参与到一个共同进化的统一体里,共同进化的力量由一个生物流向它最亲密的邻居,然后以较弱一级的波状向周边扩散,直至波及所有生物[8]118。
1968年,美国教育学者孔布斯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中指出,由于世界范围内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快。当前,我国的继续教育存在人才培养质量备受批评、社会认可度不高、内部矛盾重重等问题,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系统性解决问题,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以生态融合发展的视角解决问题。生态纪社会下的系统共生理念为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破局提供了整体的变革性解决方案。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继续教育“生态纪”的形成机遇
1.现状:技术和需求变更带来继续教育转型的契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引发新的产业变革,催生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数字化生态将跨界成长,提供一站式获得智慧学习全场景[9]。继续教育机构面临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将新的学习技术和体验式学习整合进来;二是如何打破年龄组之间的界限;三是如何更深入地传授创意、创新;四是如何提升实用性,确保教育在与科技的竞赛中胜出[10]。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破旧立新。首先,从追求规模效应、经济效益向追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从单向、断头、不可持续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从提供规模化“学历制造”到提供多元化数字化服务转变;从传统“几间教室办教育”、教学手段落伍、教学支持缺乏的状态,向推动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应用、实现业务的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的转变。同时,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从“各自为政”的办学状态向多元化合作转变。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对继续教育的重塑和改革,呼吁一个更具效能的生态与之匹配。
2.思考:断裂型继续教育向有机型继续教育转变是转型的关键
在托马斯·贝里看来,人类必须从榨取型经济转向有机经济。榨取型经济既是终结性经济,也是一种生物破坏性经济,而有机经济是一种永恒更新的经济[7]162。有机经济参与了地球的恒常更新过程,就像一棵树,它种在地上,吸取大地营养、长大、提供果实,最后又返回大地,长出新树,通向未来的道路是向着有机经济前进的[11]。
按培养类型,我国继续教育分为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中有脱产、业余、函授、电大、自考、远程网络教育等六种办学形式;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在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各种行业企业培训等[12]。从办学规模看,近年来我国继续教育招生数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2022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与2018年相比增加126.69万人,增长近21.32%,但从我国成人高校的专任教师数看,2022年,成人高校教师比2018年减少0.72万人,同比下降32.88%(见表2)。这意味继续教育供给服务下降和需求上升相悖。此外,我国的继续教育系统存在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过慢、日益过时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适应、继续教育专业供给与就业人才结构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协调等问题[3]2-3。更为严重的是,存在部分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乱招生、乱办班、乱发文凭等问题。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生态系统其他形式之间的断裂状态需要改变。
3.适应:学分银行助推继续教育“生态纪”形成
学分银行除学分的认定、积累与转换的基础功能以外,还具有以下衍生功能:一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二是形成对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师资的整合;三是为“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打开通道并提供服务;四是形成“人选择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3]。基于学分银行功能的发挥,继续教育生态系统将进入“新纪元”。其中,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由核心层、要素层和汇聚层等组成,在该系统下,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学习者被视为物种,物种之间的彼此联络形成群落,物种和群落在共生竞合的相互关系中发生物质流(人力、实物)、能量流(知识、技能)和信息流(政策、信息)的传递,实现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
三、学分银行推进继续教育“生态纪”形成的模型与作用机制
(一)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纪”的意蕴
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纪”模型,是以学习者为核心,注重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成长的协同作用,通过学分银行“框架+标准+学习生态圈”的形式汇聚起整个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优化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核心层是继续教育参与主体,是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种群,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纪元”下的继续教育参与主体既包括办学机构、学习者,也包括用人单位;要素层代表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如当前继续教育所处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围绕继续教育的开展与运行,继续教育参与主体和要素层互相作用并构成继续教育网络;汇聚层集合继续教育参与种群和要素种群,组成不同的群落,能量和信息在此交互传递。
(二)学分银行推进继续教育“生态纪”形成的理论模型
一方面,学分银行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打造生态使能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服务;为院校及培训机构提供相关引导服务(公认性价值认定、资源共享、推进改革、联盟运行、工具和方法等);为学习型组织提供业务指导和定制服务(大数据分析、档案管理等)[14]。另一方面,学分银行桥梁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学习者、院校、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交互的继续教育共生生态系统。在此网络中,学分银行产生的数据和提供的服务成为沟通多方参与者的纽带。参与者之间是多向互动、相互耦合的,进而构建起继续教育“新纪元”。
(三)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纪”的系统动态与平衡
1.动态:共生与自洽,进化与溢出
共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基本样态,是在“群”的意识和合作中形成的克服自然威胁和族群中获得“生存能力”的方式[15]。“新纪元”下的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办学主体多元且得到多向激励,在此系统中,继续教育的办学活力将会迸发。系统内部各组织的互利共生,它们的交易成本比与外部组织进行交易更低,系统呈现出一种自洽的状态。通过学分银行推动,各个要素在运行中促进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进化和溢出:一是引入资历框架标准,跨越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转换的沟通桥梁和纽带;二是开展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转换,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成本,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三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推进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四是建立继续教育的非学历培训准入标准,引导和规范培训市场,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是建立统一标准下的名录清单发布机制,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六是建立多样化的激励保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14]。
2.平衡:信息流动与资源配置
共同进化的关系,从寄生到结盟,本质上来讲都具有信息的属性[8]139。大数据等新技术增强了数据采集的细度、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新纪元”下,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学习资源属性和学习资源需求二者匹配关系。一方面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抓取和分析,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套餐”;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对资源的应用进行反馈,为学习资源的更新和改进提供技术支持。在学分银行的信息流动中,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更加了解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响应每个学习者。办学机构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大数据分析,确定学习资源的使用群体和使用场景等特征,并将结果反馈,实现学习资源的智能化升级。
(四)学分银行推进继续教育“生态纪”构建的运行机制
1.代谢机制
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纪”创建中的代谢机制主要包含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代谢和资源代谢。在新“生态纪”下,继续教育生态系统中具有办学机构数量众多且类型多元的特征,各个办学机构各司其职,存在隐性竞争:在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和公共服务平台后,继续教育的各类学习成果在国家资历框架和资历名册下有序分类码放,同时提供学习成果转换的平台与运用场景,通过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和转换规则,建立起继续教育办学优胜劣汰机制,有市场价值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学习成果在竞争中获胜。在资源方面,为保证教学资源质量,学分银行在资源标准、数量、运用等方面给予规范,形成第一层淘汰机制;当前,国家职业资格数量压减,新的职业技能等级建立,通过制定学分银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准入标准,形成第二层淘汰机制;进入平台的资源在系统内通过认证、转换业务的开展,功能互补的资源组织会自发地缔结合作协议,以此自发构建市场规则形成竞争,形成第三层淘汰机制。三层淘汰机制的存在,有力地促进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保持交互。
2.资源汇聚与整合机制
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纪”建立了比以往链接都更为密切、互动更为频繁、更新更为及时的资源汇聚与整合机制。首先,在资源汇聚阶段,学分银行公共服务平台对形形色色的办学机构和资源广泛接纳,接受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和培训组织的参与,间接吸引资源流入;学分银行还为学习者提供资源推送和学习生涯路径规划以及适合的工作岗位推荐,通过项目带动来吸引社会各种资源。其次,在资源整合阶段,在学分银行的作用下,流入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类资源将呈现出其整体性、有序性以及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此外,通过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人才培养链中的教学教育行为与人才需求端的使用行为得到无缝连接:一方面可以动态地修正培养链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最终让育人环节的起点直接指向人才市场;另一方面,这个流程的逆向应用,还可以赋予人才市场反向提出人才培养需求,让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提供定制式人才培养[16]。学分银行以一种全新制度嵌入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学习者与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关系被重构。
3.资源协同共生网络机制
在继续教育“生态纪”下,生态系统内的办学机构和学习者、用人单位都具有丰富多样的属性,他们之间在学分银行的沟通和引领下,形成了一种资源协同共生网络机制。学习者虽然有源源不断的学习需求并有相关的学习成果,但是缺乏路径规划、路径对接,学习成果运用场景不明确;办学机构虽然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但是缺少与外界沟通、对接的桥梁和机制;用人单位虽然有用人需求和在职员工培训需求,但是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学分银行则将这种供给和需求结合,形成了新的继续教育生态系统,并形成两种资源聚合形态:一是通过协议模式,即合作单位以权利和义务明确的方式确定合作模式;二是通过学分银行学习成果互认联盟,推动联盟内成员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以及学历课程之间、学历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融通转换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如可以共同组建学科(专业)专家组,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习成果转换指导标准,逐步建立各级各类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机制和模式;探索建立教育和培训课程(资源)的认证、共享与交易机制等。由此建立起一个自身建设有序发展、资源能够根据需求动态调整的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四、学分银行推进继续教育“生态纪”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生态系统建设基础
学分银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的政策法规、部门设置、人员安排、经费保障等方面。纵观当前我国学分银行的实践,基本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各省份、各地区实践后广泛推动[17]。各地在学分银行推进中耗费不少,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并且由于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层级产生的学习成果其归属领域、管理部门、评价标准不同,导致彼此之间存在壁垒和障碍,形成封闭难以互通的状况[18]。因此,学分银行建设需要国家牵头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并尽快出台完全学分制管理办法、学习成果转换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立学分银行相关职能部门或项目组,有效改变当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归属于不同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造成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此外,还需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证系统和评审机制。
(二)推动各类机构合理分工,促进系统共生关系形成
学分银行在继续教育领域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但涉及相关领域的诸多利益,同时学分银行推进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未能有效推进,因此要推动各类机构合理分工,协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推动本地区学分银行的档案库建设和学分积累转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积极制定促进本区域终身学习激励政策。学分银行具体负责学习者档案库建设和学习成果的转换和认定工作,并做好学分银行的制度、平台、标准、专家库、联盟、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继续教育有关院校根据学分银行理念开展教学教育改革,并在学分银行的指导下建立本校学习成果转换管理工作机制(建立转换规则、转换办法和转换程序等)。各类培训机构根据相关国家职业标准,有序开展各类非学历培训工作,并将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对接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
(三)创新成本分担和学习激励机制,汇聚系统创新要素
为了满足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继续教育办学机构需要依托学分银行创新成本分担机制,如通过资源共享,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全纳的教学教育制度,通过成本分担,建立响应更加迅速的市场对接机制。同时,通过建设涵盖继续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老年)教育等方面的终身教育领域的学习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满足终身教育领域内各类学习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从而提升学习者的社会认可感。同时,通过为学习者设计激励规则,如学分银行电子徽章、学习积极分子、学分激励规则等,开展学习者激励活动,完善和升级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在学习成果档案、积分体系、成果应用(兑换)等方面的功能。
(四)引入质量评估,构建系统的正向反馈机制
质量和社会信誉始终是学习成果认证的生命线[19],也是当前我国继续教育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在继续教育“生态纪”构建中,除了要关注学分银行本身从制度、过程、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入等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学分银行标准制定、认证受理、转换开展、业务支持服务等全流程质量管理,还要注意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本身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包括切切实实地对接职业技能标准,对教师、教材、教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办学机构的教学设计、考核、学习成果转换等各操作环节能够根据学分银行的规范严格管理等。
五、结语
“生态纪”社会下的系统共生理念为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破局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引领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开创“新纪元”。在学分银行的推动下,“新纪元”的继续教育生态构建已形成多个主体多向激励的系统共生机制,实现整个办学体系的活力迸发。学分银行以一种全新制度嵌入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学习者、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用人部门的关系被重构,但在“新纪元”的构建中,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缺乏制度的支持、存在体制障碍等。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需要相关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在行政立法、标准建设和合作机制等方面持续完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成本分担和学习激励机制,建立继续教育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外部质量评价体系。总之,随着政府的推动、技术的发展、市场的推进,学分银行在提升继续教育效率和创造继续教育新秩序方面必将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落实 落实 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01-30)[2019-12-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901/t20190129_368518.html?eqid=b4029a0c0001d7160000000664941508.
[2] 陈丽,徐亚倩.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脉络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6):3-13.
[3]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5] 余胜泉.在线教育与未来学校新生态[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4):5-8.
[6] 李林曙,鄢小平,王立科.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途径与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3-38.
[7]托马斯·贝里. 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凯文·凯利. 失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9] 江小涓.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治理重点[N].光明日报,2020-09-21(16).
[10] 琳达·格拉顿.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331.
[11] 赫尔曼· F· 格林. 生态纪社会: 通向未来的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5-108.
[12] 马勇. 问题与路径: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17(5):4-7.
[13] 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41-46+95-96.
[14]鄢小平. 学分银行助力终身教育制度的构建与创新实践[C]. 国家开放大学骨干教师研修班(1826期),2018.
[15] 刘玉萍,吴南中.职业教育生态化治理:价值内蕴与路径选择[J].教育技术月刊,2019(7):13-20.
[16] 参考:汤道生.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进程的三个关键词[EB/OL]." [2020-03-09].https://mp.weixin.qq.com/s/71vuAwequP2wZJVIq7rF_w.
[17] 国卉男,赵华. 多模式下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的理性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17):52-57.
[18] 江颖.学分银行建设困境探析——以开放大学承建的学分银行为例[J] .终身教育研究,2018(4):44-50.
[19] 王海东.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13-18.
“Ecozoic Era”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Based on Credit Bank and its Construction
Guo Shuzhen Li Zhengguang
(The Open University of Fujian, Fuzhou 350013, China)
Abstract:Entering the new era,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credit bank is embedded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with a new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viders and employing organizations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zoic Era” and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ecology, the “Ecozoic Era” mode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based on credit bank is constructed. That is to say, with the learner as the core, through the “framework + standard + learning ecosystem” of the credit bank,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alent use and talent growth is brought together to optimiz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ecosystem. We analyze the metabolic mechanism, convergence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collaborative and symbiotic network mechanism under this model, and propose an overall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credit bank to promote the “eco-disciplin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erms of top-level design, cost sharing, effective incentives, systematic division of labor and quality assurance.
Key words:Credit bank; Continuing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cozoic Era”; Model 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