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习作支架梳理与运用策略

2024-09-28李海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8期

教材在习作内容的编排上特点突出,每次习作都给学生提供了写法上的支持,有的是例文,有的是写法提示,有的是写作思路的指导。其实,提供的“例文”“写法”“写作思路”等,就是习作支架。

一、教材中习作支架的类型梳理

笔者在细读教材习作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教材的习作支架,大致有以下四类。

1.范文支架

范文作为习作支架,由来已久。大多数教师从叶圣陶的“例子说”得到启发,在习作教学中常常利用范文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材也重视范文在习作起步阶段的引领作用。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呈现了一篇学生日记,让学生先读日记,与同学交流写日记的好处、内容及格式,然后让学生模仿写日记。学生借助范文提供的支架,在交流中很容易发现日记的内容与格式特点,进而学会写日记。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有一个想法”,类似于议论文,为了引导学生写好自己的想法,教材呈现了两篇例文。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都是学生习作的支架,学生从中可以学习优质的语言表达范式。

2.问题支架

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达成习作目标,成为有效的习作支架。教材三年级上、下册的习作中多次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习作。这些问题,有些关注细节,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配合关键词提出的问题,涉及童话故事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角色、故事;有些启迪写作思维,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提出问题,泡泡语接着回答,启发学生写人物要抓特点;有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国宝大熊猫”,提出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有些勾连生活,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那次玩得真高兴”提出的问题,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大多数问题具有提纲性质,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梳理习作思路,易于构思语篇。

3.建议支架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构习作语篇,教材在习作要求中,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建议,这就是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相比,建议支架启发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让学生用一句话分享观察感受,给出了示例:“观察时要细致一些。”“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其实这都是对学生观察方面提出的建议,引导学生观察要细致,要持续观察,要多感官参与观察。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儿真美”,建议学生“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建议学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这些建议支架,对学生更多的是引导,解决学生“怎么写”的困惑。

4.图表支架

图表作为支架,就是用图示、表格、人物名片等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帮助学生把写作思路具体化、直观化。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猜猜他是谁”,用图片支架给学生提供了习作样例;第四单元“续写故事”,用连环画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预测;第八单元“那次玩得真高兴”用插图唤醒学生玩的记忆;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植物朋友”用卡片列举桃花的名称、样子、颜色、气味、其他,给学生在选材方面做出了引导;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用图表梳理实验的关键要素,提示了本次习作要写的内容。

上面列举出的几种支架,是就某一次习作最显性的指导方式而言。事实上,教材中的每一次习作指导不止一种支架,而是多种支架的交叉与配合,在多个支架的相互配合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二、习作支架的运用策略

习作支架为学生顺利完成习作起到了铺垫作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习作支架的功能。

1.运用支架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动机

学生“不想写”,就是对习作缺乏兴趣。搭建支架,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置身于想说、想写的写作氛围当中,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心理状态。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用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体会习作的乐趣。教材在习作要求后,编排了人物名片的习作支架,提示学生从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品质四个方面写人物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考教材人物名片,给自己要写的同学制作一张人物名片,根据制作的人物名片进行写作。习作完成后全班猜一猜,在游戏中归纳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样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更好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习作的乐趣”。

2.运用支架搜集素材,生成写作内容

学生“没有内容写”就是没有素材,缺乏写作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及不到的场合,就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搭建支架,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填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经验转变为写作的素材。

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四个活动:(1)请你走出教室,在校园里找找看秋姑娘有没有在树叶上、小草上留下她的颜色,请把你找到的写下来,告诉大家。(2)仔细看看这些花草树叶的颜色、形状,想一想能把它们比做什么,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花草、树叶,看看他们是软的,还是硬的,用鼻子闻闻果子的气味是怎样的,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3)仔细地看过、摸过、闻过这些花草、树叶、水果后,再努力想想,你有没有读过有关描写秋天的古诗,如果有的话,把它写下来。(4)请你回忆刚刚的活动。把自己写下的内容,串联成一篇习作,并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这样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和写作交替进行,先让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然后写下观察的结果,有效解决了学生习作时“无米可炊”的窘况。

3.运用支架理清思路,构造习作语篇

学生“不会写”,就是不会把写作素材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文章,即不会构造语篇。实践证明,在构造语篇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鱼骨图、对比图、框架图等支架,可以弥补学生语文经验的不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篇构造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实验记录是本次习作的一个关键要素。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支架“实验记录表”去指导学生:(1)学完课文《蜜蜂》,让学生做白醋去水垢、摩擦起电、空气传播声音等小实验,丰富学生的实验经历,积累习作素材。(2)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将观察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产生的疑问、自己的想法,标注在相应的步骤旁。目的是让学生的思考过程、情感体验留下痕迹,为写清楚实验过程打好基础。(3)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复述实验过程,为习作时能有序表达做好铺垫。(4)学生自由习作,互动交流,修改习作。

4.运用支架互评互改,达成习作目标

学生“写得怎么样”,是评价习作的重点。与同学交流,互评习作,是教材积极倡导的评价方式。自主评改习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格支架可操作性强,在学生互评互改习作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学生完成“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习作后,教师可设计表格支架(见表1),让学生在组内互评互改。

修改习作或互评习作对学生较为困难,原因是学生在修改习作或评改过程中没有抓手。教师引导学生修改习作或互评互改习作时,可以设计表格,列举具体的评改内容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语篇,达成习作目标。

习作教学中,搭建支架是一种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习作任务,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具体话题设计支架,让学生学会运用支架去思考、迁移、创新,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新建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