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2024-09-28张勇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和新课标的出台,教育界掀起了对作业的研究的高潮,而在种种新的作业形式中,单元作业的研究者众多。因为单元作业独具其他作业都无法比拟的功能和价值,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更是承担着重要责任。文章从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意义、注意事项和具体策略三个层面,论述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要领。
【关键词】作业设计 单元作业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指向知识的理解,在大单元教学基础之上根据数学学科的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单元课时的整合和重组,据此分层设计出单元作业群,形成具有一定框架的、能体现整体性的作业系统。单元作业旨在促进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意义
(一)检测学习效果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平时要通过练习即时巩固课时知识和单元知识单元作业,单元作业无疑是检测学生单元知识十分有效的工具。
(二)构建数学模型
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就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潜移默化地学会举一反三。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获得正确且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知识的逐步进阶做好铺垫。
(三)培养核心素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强调课时教学的弊端之一,而新课标所倡导的单元教学则能够促进教师有效地突破这种“短视”,督促教师从单元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相呼应的就是单元作业,因为有了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就要考虑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的单元作业才更有针对性和整体性,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要想设计出一份好的单元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规划单元教学,努力使其体现结构化和系统性,这样才能促进作业内容形成关联,并逐层递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在设计出这样一份份优质的单元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提升。
二、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一)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单元作业是由若干份课时作业组成的,涵盖若干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从单元视角出发,关注单元作业目标能否实现,关注课时作业目标能否得到落实,还要关注作业结构是否合理。
2.渐进性原则
单元作业的作业顺序应由易到难,层次由基础到变式,作业梯度由单项到综合,整体遵循渐进性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核心概念,进而实现学习目标。
有效的单元作业设计应体现弹性,以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水平为基础,稍作延伸,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助力学生多元化发展。
3.多样性原则
单元作业的多样性体现在作业形式上—纸笔作业和非书面作业相结合;作业完成时间上—短作业和长作业相结合;作业完成地点上—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作业完成主体上—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二)基本类型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类型多种多样,从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来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基础型
此类型的作业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巩固“双基”。教师先对学生的日常练习做到精讲精练,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的其他作业。
2.拓展型
这类作业旨在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数学核心能力,如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运算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
3.探究型
这类作业旨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完成这类作业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一些数学问题。
4.实践型
此类型作业意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实践型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增强认知,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5.融合型
此类型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科以及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多种优秀品质和能力,如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感等,从而体现出学科育人的精神。
三、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要领
设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既可以成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有效媒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能引导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积极成长。
(一)着眼单元整体,确定作业目标
设计单元作业时,一般先要仔细梳理出单元教学目标,再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作业目标,确定作业设计的思路,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练习。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单元,本单元共有三项教学内容,每项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并不相同,而是逐级递进的。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需要整合所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并梳理出本单元教学目标,其中“四基”目标:能根据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知道用给定的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经历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形成过程,体会坐标确定位置的方法;“四能”目标:借助护航船只确定商船的情景,让学生学会分析根据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问题。
分析教材并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之后,教师方可进行单元作业的设计,可设置丰富的作业形式,如:填空题、判断题、画图题。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发展空间观念,所以作业设计时可将学生之前学习的几何知识联系起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这样,能够凸显单元作业的结构性和系统性,便于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提高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几何直观等多种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
(二)联系实际生活,设计综合作业
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应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现实情境设置探究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涵养学科素养。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单元涉及的“折扣”“纳税的税率”“银行的利息”等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一些比较生活化的作业,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妈妈和莉莉在逛商场时,看中了一件原价为389元的漂亮裙子。问题1:商场正在做活动,所有衣服七五折,妈妈如果想购买这件裙子,需要花费多少钱?问题2:妈妈买完裙子,两人继续一起逛商场,途中莉莉看中了一个143元的布娃娃,而且没有任何折扣,布娃娃的价格占裙子价格的百分之几?问题3:莉莉的妈妈每月工资5900元,超过5000元的部分需要缴纳3%的税,请你计算一下,莉莉妈妈每月能拿到多少工资?税后工资可以买几件这样的裙子?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既有利于回顾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又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单元作业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尊重学生主体,设计分层作业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为了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需要分层,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体验,得到不同的收获。针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教师可设计“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等分层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及个人能力选择性地完成,学困生可以选择基础型作业,降低学习难度,以免其产生畏难情绪;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型+拓展型作业组合;学优生则可选择拓展型+探究型的组合,在减轻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突出数学单元作业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关注数学本质,设计实践作业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设计实践类作业,致力于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认知,把握规律,灵活应用,提升素养。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单元内容较为简单,且扇形统计图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图书类别,引导学生分组在班级中展开调研,搜集并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这样的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后花时间去完成,在锻炼他们沟通表达能力、数据统计能力及信息整合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提高思维水平,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应用意识。
(五)重视作业评价,夯实作业成果
没有反馈的练习可以说是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在学生完成单元作业后,教师需针对他们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细心指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涵养学科素养。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引导他们自己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梳理相关知识点,总结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巩固所学知识;还要针对作业完成的态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巩固其对所学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整体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业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又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其应用能力的最佳工具。小学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执行“双减”政策,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助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切实提升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芯.“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作业优化设计实践——以“运算律”单元作业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13).
[2]李兴军.大单元视域下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以“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为例[J].中学数学杂志,2022(12).
[3]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