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情境中落实诗歌学习任务
2024-09-28陶文艳
【摘 要】现代诗歌想象丰富,蕴含着丰厚的情感,是学生体会诗语诗情、唤醒内觉体验、表达美好情感的学习支架。教师可以从真实情境中巧设驱动性、进阶性学习任务,用学习任务唤醒学生诗歌阅读经验,链接学生个性生活实践,并借力持续性评价,让诗歌学习有个性思维跳动,有课堂互动交往,有情意价值引领。
【关键词】学习情境 诗歌教学 学习任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现代诗歌单元,以“自然”为意象,展现了现代诗歌的丰富想象,蕴含着丰厚的情感,是学生亲近诗歌,了解诗歌特点,体会诗语诗情,唤醒内觉体验,尝试表达美好情感为旨归的诗歌组合单元。教师可以在诗歌情境中激发学生诗歌阅读经验,通过任务驱动引领学生链接生活实践,进行诗歌学习和创作表达,并借力持续性评价让诗歌学习有个性思维跳动,有课堂互动交往,有情意价值引领。
一、明确驱动任务,浸润诗歌学习情境
明确驱动任务是学生自主开启课堂学习的重要开端。精彩的情境任务,能契合学生心理,促使学生思维聚焦,在课堂互动交往中进入诗歌学习情境。
(一)巧借对诗氛围,体会诗语的自由
存储信息的提取可以通过语词对已有积累进行意识唤醒并输出运用。现代诗歌意象鲜明,意境可感,往往是学生熟知的事物与景致。在教学现代诗歌《绿》时,紧扣诗眼“绿”,撬动学生记忆的大门,唤醒其对“绿”意象的经典名句的记忆,是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意境,获取现代诗歌意识的有效方式。
学生在“赏景对诗”的情境任务中,会自觉调取记忆库中积累的诗歌,再现诗歌中的丰富内容,深远意境,多元意象,可谓一“诗”激起千层思绪的“浪花”。原有的阅读积累被唤醒,诗歌的知识储备被激活,诗意的氛围被营造,学生便渐入诗歌的意境,学习的激情在这样的“热身”中获得回归。
(二)巧入诗歌情境,细品诗语的色彩
诗歌是诗人精神创造的产物。在教学时遵循从“触摸语言—体味情感—产生共鸣—创作表达”的学习规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情感真、想象奇的特点。
《绿》这首诗的色彩词语重叠又丰富,微妙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如何去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绿的色彩的微妙变化之美与作者内心的新奇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厘清这些绿色词串的构词规律,初步体味色彩与文字的魅力,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小试牛刀,也来说说带有颜色的词串。看似简单的词语表达,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将事物与对事物的色彩感知相匹配。这样的练习为解决“怎么学”提供了抓手,也是学生链接生活感知练习写诗的第一步。这一小练习不着痕迹地埋下了诗意的种子。
(三)巧扮诗人角色,萌发诗语的想象
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着诗人的创作情感。诗人小档案的设计环节,能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
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阅资料对诗人的信息有所了解,但是这个了解是零散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档案资料设计的WgPM6AmP+P/Fmkad2lI7bibr3Gx1bk9K5vBv1UjMMy4=“头衔”“爱好”“诗歌风格”“诗歌作品”“诗歌特色”进行提炼与讨论,让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整合组内的资料,有目标地提炼信息。这一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档案样式如果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和形式,课堂讨论也就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完成档案设计的同时,学生对诗歌的了解也就更进了一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进了一步。
二、设置进阶任务,推进课堂走向生活
语言应用和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核心。进阶任务指向了学生语言的应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近处”,更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远方”,为学生提供持久的学习动力,让言语实践真实发生、逐级深入,使课堂走向生活。
(一)设置比照型任务,让思维跳动从模仿到原创
思维跳动是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不断有新的思路打破趋同的情感体验,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对学生而言,“模仿”是延续别人的认知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而“原创”则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多了自己的“思维发散”和“迁移运用”,就意味着学生真正有所悟。
在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绿意盎然的春在诗人笔下如同一幅绿色渲染的水墨画,让人惊喜。让我们也来选取一抹喜欢的颜色勾勒一幅意象丰满的画吧。
学习活动:感知色彩,诗配画
(1)找一找诗中表示绿色的词串,感知色彩的丰富,发现构词规律。
(2)从调色盘中蘸取一抹颜色,学习诗人的构词规律,也来试着描摹出这抹颜色。学生发散思维,由春天的绿想到了夏天的火热,秋天的金黄;天的蓝,霞的粉……
(3)春意盎然,想象这个绿的世界,这些绿分别会是什么事物呢?
(4)请你也来说一说,在你的颜色世界里,都有些什么呢?
诗人用常人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通俗易懂的色彩词串、浅近有趣的色彩形态让诗歌的“浅语”拥有了更深的意蕴。学生通过比照练习,从一次次的模仿中发现作者想象的规律,思维真正被打开,语文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设置赏析型任务,让互动交往从学会到会学
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赏析,更应该指导学生在互动交往中对文本形式进行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全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从学会到会学。
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探寻诗意的绿
(1)满眼的绿色,让作者的感觉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读一读与作者感受相关的语句,说一说作者感受到什么是绿的?
(2)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
(3)在你眼中,是什么成全了风、雨、水、阳光的绿?
学生通过进阶性任务的逐个击破,经历了“触摸语言—分析比较—判断推理—众说纷纭—归纳提炼”的真实学习过程,使思维在互动中得“意”,在鉴赏与交流中得“法”。此时之前词串练习时埋下的诗意的种子也开始萌发:墨绿的是远处的黛山;浅绿的是山涧小溪;嫩绿的是路边小草……在学生眼中,刮的风是绿色的,那是风拂过嫩绿的垂柳;下的雨是绿的,那是小草穿上了雨滴这件透明的外衣……这就是学生创作的一首小诗。在互动交往中,学生从学习诗歌升华到创作诗歌。
(三)设置创造型任务,让价值引领从领悟到内化
立德树人同样是现代诗歌教学的目标指向,优秀的现代诗中的精神力量能激发学生的精神内需,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元素。
这首诗是诗人于1979年2月写的一首抒情小诗。他说:“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是快乐!”为什么诗人对绿色情有独钟呢?诗人早期的作品又是怎样的风格与情感呢?
教师用一串递进式的疑问激起学生诗歌项目式学习的驱动力,由学习一首诗到积累一本诗歌集,让诗歌中跳脱的生机感染学生,激活他们的创造内驱力。
当诗歌学习的大门被打开,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寻找绿,用眼感知绿,用耳去聆听绿,用画笔去描绘绿等,融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学生在实践中从文本学习走向生活,走向自主内化,实现真正诗意的成长。
三、借力持续评价,引领价值内化
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评价量表催生学生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据可依;借助多方评价主体,不断收集、研判、串联学习信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持续评价中实现价值提升。
(一)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连续性评价准则
“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诗歌学习评价标准,应该与教学目标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教师可以将每一项学习活动所需达成的小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让学生的每一步学习活动都能依章循法地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如在“采撷一抹颜色,你也来说一说不同构词规律的词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如下微评价内容:选取一种颜色,至少能够说出一个相同构词规律的词;尝试说出一组不同构词规律的词;合作说出更多这类构词规律的词。此评价环节指向学生对构词规律、构词能力、生活经验积累的评价,学生在微评价的指引下获得了思考的方向,这样的评价体现了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能够让学生在持续性的评价中自主思考,互助共学。
(二)引入多主体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一直以来,课堂评价的主体都是教师,这让课堂少了学生真实的声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创造型进阶任务中,融合不同学科,在进行诗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时,评价对象就不限于语文教师、学生,还可以调动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让学习过程真实地被记录,被量化肯定,被更广泛地评价。
(三)强化素养导向,指向能力层级多元化
评价不是目的,评价即学习。在诗歌学习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进阶任务,指向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让评价和监控贯穿始终,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促进他们反思是否解决了真实性问题,推动其学习向纵深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在学习过程中设计的“为你读诗评价量表”“仿写诗歌评分量表”“诗歌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表”等具有导向、诊断和改进功能,有助于学生分析任务,自我修正,关注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高层次认知技能,也有利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真实的学习活动。
在落实诗歌学习任务时,创设契合诗歌主题、链接学生生活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与诗人同频对话,积累诗歌规范的表达语言。在层进式的学习任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持续的评价中实现正向的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王文静.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J]外国中小学教学,2004(4).
[2]徐鹏.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反思性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