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概念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作业设计策略

2024-09-28谭美婷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 要】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主线,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作业能够有效地将零散知识进行联系,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实践意义。文章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教学为例,从单元内容整合、教学目标确立和作业支架搭建等方面阐述核心概念单元教学视角下的作业设计策略,以期为小学科学教师开展单元作业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 单元整体教学 核心概念 作业支架

随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思维型探究理念的不断落实和推广,指向核心概念素养导向和思维能力的单元整体教学受到了更多教师的关注,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真实迁移到现实世界当中,实现知识的高通路迁移。在日常教学中,作业是沟通课堂学习和课外延伸的桥梁,是连接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关键一环,目前小学科学作业存在课时分散、思维性欠缺等问题,既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还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指向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尝试。文章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学科核心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开展单元作业设计,助推科学思维落地生花。

一、设计的基本路径

单元整体教学下进行作业设计,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尝试,其能够促进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成对核心概念的主动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是小学科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文章立足于学科核心概念单元整体教学视角,建立了单元作业设计的具体路径,见图1。

二、具体实例分析

(一)整合单元内容

在单元整体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知识结构,总结单元内容特征,从而将单元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有些单元还需增加单元内容,或者调整课时顺序,使学生的学习沿着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思维轨迹,朝着某一个具体的核心概念或是跨学科概念前进。“光”这一单元内容包含了七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光的基础认识,传播特点、折射和反射。

(二)提取单元概念

何谓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方法,它能够打通学科内不同单元的壁垒,具有进阶性,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不断被运用和迁移。在单元整体教学与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解析单元核心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厘清单元教学的本质问题,借助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概念性的理解,最终学生解释相关问题和现象。“光”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在这一概念下包含着两个重要次位概念:光在受到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是保持原方向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中能够改变,发生折射或反射。

(三)明确单元目标

作业目标需要结合核心概念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对“光”单元的学习要求为知道并能举例比较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教师需基于这一学习要求,结合新课标中素养定位和学情等方面明确单元目标。

(四)设计教学及作业框架

1.设计真实情境

写作业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解决需要融合在情境当中。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将单元内容整合在一大情境下,情境的设计需要具备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是指真实性而非现实中的“真实”,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提出多元的、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情境设置方面,可以是原创设计,也可以进行改编;素材内容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项目问题,还可以是新闻,政策报告等。以下是笔者在设计“光”单元整体教学和作业时所创设的情境,见表1,通过奥特曼打怪兽的故事串联整个单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让学生获得对本单元两个重要次级概念的理解。

2.确定作业类型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设计“长程”作业可以将作业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实现“教—学—评”一致,促进学生“可迁移性理解”的长效迁移。在本单元中,笔者通过“我了解”(前置作业)—“我探究”(课堂作业)—“我运用”(课后作业)—“我反思”(课后评价)四个环节,将作业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其中“我探究”的课堂作业是基于课堂探究活动,设计探究记录单,提高学生对于证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获得对概念的初步认知;“我运用”是系列进阶性作业,包含基础运用(情境化命题)和拓展实践作业。在拓展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一般来说,除了常规的知识命题以外,小学科学作业还有以下几种类型:实践型、资料收集型和体验型。每种类型的作业中还包含了不同形式的作业,如实践型包含实验报告、自然笔记、模型制作等;体验型包括演讲、情境扮演,线下参观和科普视频观看等;资料收集型包括思维导图、阅读卡片制作;等等。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单元或课时选择不同类型的作业。

3.搭建指导支架

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情给不同类型的作业搭建指导支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如在教学“光的反射现象”一课时,实践二的作业就提供了信息支架,可以帮助搜索能力差的学生完成资料搜集类作业。其余不同类型作业可借助的支架,见表2。

4.制订评价体系

评价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评价体系的完整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反思自身的不足,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长效学习。同时学生也会将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的启发迁移到生活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有意引导学生注重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明确作业的要求。在本单元的作业设计中,每一课时的作业都有个人自评和师评环节,并且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五)评价反思迭代

作业设计完成后,教师需要重新审查作业设置的结构,包括题目的数量、目标的制订,以及难易的程度等是否合理。同时作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还需要根据作业实施的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及时跟进学生反馈的情况,思考如何对作业进行调整。

三、结语

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作业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业在核心概念的统摄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理解和应用概念,形成整体思维,同时基于情境化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真实迁移。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作业时需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理解概念统摄教学的作用,注重使用整合思维去设计单元作业并搭建好指导支架。

【参考文献】

[1]李学书,胡军.大概念单元作业及其方案的设计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21(10).

[2]芮春花.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策略与途径[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