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2024-09-28付雪春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致力于高效育人,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如何运用该教法提升教学水平,成为教师需探析的问题之一。文章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对小学数学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加以分析,分析表明,教师需注重情境带动,也需分层设置任务,所设置的任务需指向数学素养,还要改进教法与育人体系,继而提升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图形与几何 数学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指用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思考、观察、探讨、实践以及创新,并加强迁移认知,进行深度学习,完善知识体系,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程,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能培养空间想象力、几何直观等素养。有些教师未能有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忽视情境作用、教学目标模糊等问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为了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质量,教师需先分析“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任务驱动教学特点:第一,学生是主体;第二,教师扮演任务设计者、实践引领者等角色;第三,任务多种多样,形式不固定;第四,任务设置有目的性,如可指引学生了解图形、助力学生强化几何直观素养等。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可与育人为本理论、情境化教学等理论高度融合,继而为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带动,营造稳定、统一的教学氛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联想想象,还是假设推理,都需要客观事物作为支撑。客观事物应源自现实生活,与学生关系紧密,达到吸引学生观察,以及启发其思考的效果,在此前提下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为了使任务驱动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创设亲切、稳定、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例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照片,照片中有小兔子、房子、汽车等实物,再借助电子白板将几个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展示出来,然后布置任务:“将照片中的实物与七巧板拼组的图形一一对应”“你在照片中还看到了什么?请用七巧板拼一拼”“说一说拼组时用到了哪些图形,还需要哪些图形,尝试用硬纸板剪出来”“结合生活经验创作七巧板图形”等。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观察、动手、动脑,进而加强感知,认识平行四边形、圆形、长方形等图形,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目标。
(二)指向素养,确保学习任务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有益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指向学科素养,这为任务驱动教学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在“图形与几何”相关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新课标先确定育人目标,以“强化核心素养”为宏观目标,以设置具体的任务提升学生某种数学素养则为微观目标。
第一,抽象能力。从“图形与几何”教学角度来看,抽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可以用数学想象力针对空间形式加以抽象,并研究具体的数学问题。教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可收到强化学生抽象能力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周长”时,可以将“什么是周长”设为探究类学习任务。如教师可以先播放与四驱车比赛有关,四驱车在不同的赛道中都跑完了一圈,教师将“根据视频画出不同四驱车所跑的赛道”设为实践类任务,使学生意识到四驱车跑过一圈赛道的长度就是赛道的周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四驱车赛道呈现在方格图中,同时设置任务:已知方格边长为1,代表10米,通过数数的方式算出赛道的周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不仅可以强化“周长”意识,还能提升计算能力,也可在具体问题中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抽象思维能力。
第二,几何直观。在“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任务驱动可关注几何图形与之构成元素,根据图形特征分类,并能用语言表述图形,根据数学问题构建直观模型,借助图形洞悉问题本质。例如,教师在教学“面积”时,可以将解析例题视为学习任务:小明要包装明信片,已知明信片面积为18平方厘米,他手里有一张彩纸,彩纸的长、宽分别为9厘米、5厘米,用这张彩纸能包下这张明信片吗?教师在学生解析例题时引导其动手画一画、剪一剪,将直观模型、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借助图形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题出路,达到培育学生几何直观素养的目的。
(三)分层设置,依据学情合理地设计任务群
教师在开展“图形与几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注重“先学后教”,以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任务驱动高效学习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因此,教师需分层设计学习任务。通常情况下,学习任务可以分为三层:A层任务最难,B层次之,C层任务最简单。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数学素养、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自选任务高效探究提供了条件。例如,教师在教学“线与角”时,可以分层设置学习任务,C层任务包括“观察图像,结合数学概念找出图像中的线与角”“利用线、角相关概念画出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角、直角、锐角、钝角”等,该类任务聚焦基础,难度较小,利于学生初步感知线与角;B层任务包括“从图像中找出最短的线”“比较各个角的大小并进行排序”等,该类任务可以指引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属于应用型任务,学生可强化应用意识,注重学用结合;A层任务包括“用线、角相关知识创作美图”“找出自然界中的线与角,尝试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等,此类任务综合性较强,有着学科融合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推理能力。
(四)改进教法,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水平
为了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水平,小学数学教师需在“图形与几何”相关教学实践过程中改进教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和平移”时,可以运用“大单元+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探索民族图样之美”设为主题,消除数学单元知识间的隔膜,跨学年整合与图形运动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用以往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自主探究,调动其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积极性。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特色之一是跨学科联动,基于此,在设置任务时要体现出多学科内容共同育人的优势,如“观察苗族、满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图样,结合其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尝试分析图样形成的原因”“说一说你是如何判断图样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的”“找出通过平移、轴对称形成的图样,并归纳总结它们的共性”“在民族图样的启发下设计装饰性图案,同时说一说它的含义”等,进而将美术、数学等学科内容关联在一起,达到增强学习任务的开放性与综合性的效果,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思维来观察、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反思与改进
(一)忽视情境的作用
任务情境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当前有些数学教师忽视情境的作用,直接布置任务。虽然任务具体,但很难调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惰性,从而使学习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创设情境,发挥情境导学、促学等功能的作用。
(二)教育目标模糊
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构建高效课堂,主要源于学生依据任务清单获取知识、增强素养的过程。当前有些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师将基础知识输出视为重点,构建“知识本位”型数学课堂,其设置的任务清单上的主要内容存在重视知识理解、忽视能力培养问题,学生很难做到学用结合。
(三)任务驱动教学形式固化
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应具有多元性、综合性,为的是多路径实现数学育人目标。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套育人模式,这虽能提高教学活动的顺畅性,但容易出现受固定育人模式束缚的情况,不利于促进任务驱动教学活动良性发展。教师要大胆创新,激活教改思维,关注教学形式固化的问题与影响,勇于拓宽任务驱动教学渠道。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基于此,教师需确保学习任务具有情境性、生本性、多变性,以及开放性,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等环节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继而高效育人,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龚羽.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析谈[J].成长,2022(6).
[2]瞿建祥.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微[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