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背景下单篇课文作业设计策略
2024-09-28陶叶旦
【摘 要】传统单篇课文作业设计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割裂、时空受限等问题。大单元背景的单篇课文作业设计关注单元语文要素,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在单元整体架构的基础上,让单篇课文的作业设计也能有主题性,使作业进课堂,做到有“前沿后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关键词】作业设计 任务驱动 作业进课堂 跨学科学习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作业设计再次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收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一、传统单篇课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
传统单篇课文的作业设计,往往只有单一的几种形式,如背诵、抄词、练字等。学生如果总是在完成这些形式单一的作业,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且由于作业形式单一,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作业内容割裂
传统的作业设计,通常不会立足大单元的背景,一般都是就一篇课文而布置一份与该课有关的作业,没有一个长程作业设计,因此,作业就会变得割裂、机械,缺乏连续性和前后观照。
(三)作业时空受限
传统单篇课文的作业设计,教师往往只关注课后那些复习巩固类型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空间区域往往也被局限在教室里,总是在教室里读书、写字,很少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这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大单元背景下单篇课文作业设计策略
传统单篇课文作业设计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割裂、时空受限等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核心素养,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教师应立足大单元背景,关注单元语文要素,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在单元整体架构的基础上,让单篇课文的作业设计也具有主题性,让作业进课堂,能做到有“前沿后续”。
下面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探索大单元背景下单篇课文作业设计的策略。《秋天的雨》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为:“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本单元由以下课文组成:《古诗三首》中安排了三首与秋天有关的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和《秋天的雨》是两篇与秋天有关的精读课文,还有一篇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这是一首现代诗。可见,“秋”是本单元的关键主题词,围绕“秋”,本单元安排了不同类型的课文。那么,在单元整体设计时,教师以任务驱动,开展各种以“秋日私语”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任务1 诵一诵“秋”:背一背以“秋”为主题的成语、古诗、现代诗。
任务2 拾一拾“秋”:捡几片颜色、大小、形状各异的梧桐落叶。
任务3 品一品“秋”:尝一尝秋天成熟的果实。
任务4 拍一拍“秋”:与你眼中最美的秋色合影。
任务5 贴一贴“秋”:做树叶贴画。
任务6 赞一赞“秋”:写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
语文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根据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可以在“秋日私语”这个大主题下,设计适合本课教学内容的作业。以《秋天的雨》一课为例,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实施任务驱动,见表1。
(一)以任务驱动,关注前沿后续
设计单篇课文的作业时,绝不能只设计课后作业,也要设计课前任务、课中任务和课后任务,以任务驱动,观照作业设计的“前沿后续”。以《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课前,学生可以利用国庆假期,去大自然中找秋天,并与“秋天合影”,寻找秋天的蛛丝马迹,也可以去背诵“语文园地二”中有关秋天的成语。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前作业自然引入课堂,学生动笔完成句子仿写,课文的句子既写出了秋天有特色的景物,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美。学生沿用书上原本的两句,加上自主创作,可以组成一首秋天的诗。另外,课堂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第二小节的内容赏析,让学生经历“读准—读通—读熟—成诵”的过程,为课后的背诵作业做好铺垫。课后,学生可以适当复习后完成背诵作业,收集秋日落叶,制作树叶贴画,并将课堂上创作的小诗配在树叶贴画上,装进信封送给“秋姑娘”。课后作业其实就是课堂作业的延续。以任务型作业来创设活动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作业进课堂,落实讲、练一体化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以及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如何巧妙地设计作业再次摆到了每位教师的面前。笔者认为,作业设计得再巧妙,学生还是需要利用课后的时间来完成,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将一部分作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顺势完成,才是更有效、更高效的做法。笔者认为,作业进课堂,探索“30+10”新模式,实现讲、练一体化是一条有效路径。“30+10”,顾名思义,原本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拿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以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同时,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习题,实现讲、练一体化,将“减负增效”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大致有四大项:语文书后习题、习字册、语文补充习题和作文(写话)。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这四项作业中的一部分,笔者认为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和习题的具体内容来确定。以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为例,在课堂上的写字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书写习字册上比较难写的字,这可以为学生写其他的字提供示范指导,也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秋天的雨》书后第一题的要求是“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重点指导,通过品读感悟,让学生“读准—读顺—读熟—背诵”。《秋天的雨》书后第三题和“语文补充习题”第三大题的第三小题是基本一样的题目,都要求学生仿写,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例句的表达方式,先找一找秋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如柿子、苹果、葡萄、棉花、高粱等,然后想一想这个事物的颜色,最后仿照例句写一写。这样,教师不仅将写话的任务在课堂内进行了落实,还将“语文补充习题”的部分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且通过教师的评讲,学生也掌握了仿写句子这类题型,真正实现了讲、练一体化,以此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主题式设计,实现跨学科学习
当作业设计真正落到单篇课文中时,教师应在单元大主题、大情境下,对单篇课文进行主题式设计,并尝试将其他学科的元素融入其中,实现跨学科学习。以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沿用了大单元“秋之絮语”的大主题,在单篇课文作业设计中继续进行主题式设计,在“秋”的大主题下,分别设计了“秋日合影”“秋日赞诗”“秋日贴画”“秋日赞歌”等作业。学生通过完成主题式作业,对秋天会有新的认识和更加综合和全面的了解。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还可以融入绘画、唱歌等其他学科的元素,实现作业的跨学科设计,让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
三、大单元背景下单篇课文作业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作业进课堂,提出新挑战
因为在课堂中引入了作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要适当地调整,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深入地解读教材,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把握课文核心的目标,让教学更聚焦,课堂更高效。且教师在课堂上不光要具备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讲评练习的水平,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作业出课堂,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除了将一部分作业引入课堂,实现讲、练一体化,同时,更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生活和大自然中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需求。因此,好的作业设计要加强情境性,将任务嵌入生活情境之中。
(三)作业智能化,构建智慧学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作业设计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借助网络学习空间,设计智能作业,构建智慧学堂。
所谓“双减”,不是盲目地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是将学生课后的作业,放一部分到课堂中,将低效的作业转变为高质量的作业。教师在精心设计作业的基础上,还要建立有效的作业评价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俞世燕.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5(9).
[2]徐洋.小学语文“30+10”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新教育,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