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单元整体,让起始学段对话教学更具“对话味”

2024-09-28钱霞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 要】对话型语篇是小学三年级英语起始学段的主要语篇类型,在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文中对话内容简单无法开展有效的语篇教学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关注单元整体、注重单元联结、聚焦核心问题、锁定关键人物、拓展主题情境五个方面入手,预设主题意义,创建对话主线,梳理对话脉络,内化语言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该学段的对话型语篇教学具有独特的“对话味”。

【关键词】单元整体 对话型语篇教学 英语起始学段 教学设计

对话型语篇是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所呈现的主要语篇类型。小学三年级作为英语学习起始学段,相对来说语言内容苍白,对话交流的话轮较少。面对三年级学段对话型语篇的教学,部分教师认为文中句型过于简单,无法正常开展语篇教学;部分教师尝试用高年级语篇教学的方法,但是课后往往会出现学生认读能力弱、在语言实践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张冠李戴”等情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设计由浅入深、关联递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对话型语篇的教学从相对纯粹的字母、语音、词汇、句子到对话的教与学的过程,逐步走向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给小学英语起始学段的教师带来了新课题与新挑战。对话型语篇的教学不能因为是起始学段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生“变味”现象,而应让该学段的对话型语篇教学具有其独特的“对话味”。文章结合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2 I’m Liu Tao第一课时Story time板块的几个教学片段,阐述通过设计对话型语篇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让其更具“对话味”。

一、关注单元整体,预设主题意义

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2 I’m Liu Tao Story time板块讲述了Mike在教室与Yang Ling、Su Hai、Liu Tao相互问候并确认Su Hai和Liu Tao姓名的故事。话题为“问候”和“自我介绍”,教学内容涉及师生间或同伴间关于打招呼、自我介绍、询问对方姓名的交流;主题语境属于“人与自我”范畴中的“生活与学习”这一主题群,涉及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交友的快乐;语言结构包含了新句型“Are you…?”及其回答“Yes, I am.”或“No,I’m not. I’m…”;词汇包含了对话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姓名,对话语篇中含有友情的情感元素,也有结交朋友、礼貌交往等文化元素。

遵循单元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以主题意义为引领,抓住单元各板块之间或者前后单元之间的知识关联,为学生创设真实自然的语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无痕引入主题意义。本单元的主题意义预设为“在与人交流中,收获友谊,感受快乐”,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相互介绍,了解彼此情况,锻炼学生主动交流、结交朋友的能力。教师要设计单元主题框架,使各课时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之间形成关联,促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和结构化。本单元的主题框架图安排见图1。

二、注重单元联结,创建对话主线

简单的图片信息和语言知识使教师在解读对话文本时容易产生泛泛而谈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对对话内容理解不清晰。因此,创建一条清晰的主线是学生建构对话内容的关键。教师立足单元主题,关注单元标题、对话语言、人物、插图等教材中的细节,深入解读文本。

首先,对Mike身份进行分析。前一个单元中呈现了校园里同学们和老师与Mike打招呼的场景,在对话中Mike礼貌地回复了,但并没有在回复中加入同学和老师的名字,由此可以推测,Mike作为刚转入该学校的新同学可能不认识他们。

其次,建立单元联系。在前一个单元中Mike作为新学生与同学们和老师见了面,本单元中又再次出现Mike与同学们见面打招呼的场景,因此,可以把这两个单元的主题无痕串联,把前一个单元的对话情境时间设定为Mike转入新学校的第一天,把本单元的对话情境创设为第二天Mike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

最后,发挥场景联想。本单元的主题为“乐于认识朋友”,是对前一个单元主题的递进,教师抓住前后单元之间的知识关联,让学生展开本节课对话场景的联想:第二天Mike在校园里又遇到了谁?Mike认识班级里的同学了吗?Mike认识哪些同学,不认识哪些同学?Mike与同学们成为朋友了吗?教师围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以探究新同学Mike如何与其他同学相识相知的过程为对话故事发展的主线,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聚焦核心问题,梳理对话脉络

教材中呈现了四幅图片,依次为Mike与Yang Ling、Su Hai、 Liu Tao对话交流,语境单薄。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句型“Are you…?”“Yes, I am./No, I’m not.”的含义是学生感受真实的口语交际氛围的关键,也是梳理对话脉络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Mike是新学生的身份,将人物关系聚焦于“On the second day, does Mike know all his classmates well?”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Mike的动作表情分析出问题的答案“No!”,在此基础上播放对话视频追问:Mike与哪些同学认识,与哪些同学不认识?将学生的视角聚焦到对话文本,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理解句子含义,梳理对话脉络。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出示核心问题:“Does Mike know all his classmates well?”带着学生进行图片浏览学习。

T: Look at the picture. Does Mike know Yang Ling?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同伴之间展开讨论。

S: Yes.

T: Why?

S: 因为Mike非常兴奋,他一进入教室就主动和Yang Ling打招呼,并且还能说出Yang Ling的名字。

教师依次呈现Su Hai、Liu Tao与Mike对话的课文插图,据图提问:“Does Mike know Su Hai/ Liu Tao?Why?”,引导学生从图片中的人物动作、表情、语气等细节处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从对话文本中获取答案,让学生基于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在情境中学习本节课的重难点句型“Are you…? Yes, I am./No, I’m not.”,感悟Mike与同学们在互相认识过程中具备的优良品质:friendly, polite, brave等。同时,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完成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板书。

核心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了对话脉络,也提升了学生阅读对话型语篇的能力。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解决问题时,也关注了校园生活,他们通过探究核心问题,获取了关键信息,满足了求知欲,并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概括、整合有关Mike在认识朋友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逻辑性思维和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四、锁定关键人物,内化语言知识

人物是对话型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初期,依靠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语调等进入对话内容的学习,并带着兴趣和好奇心深度参与对话学习,训练语言技能,内化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了解了Mike与Yang Ling、Su Hai、 Liu Tao的熟悉程度,教师借助对话插图捕捉到Mike与Liu Tao对话内容中出现的新人物Wang Bing,引导学生把Wang Bing设定为关键人物,从而生成新的对话信息。学生在思考、分析和判断中积极主动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教学片段如下:

Step 1.讨论人物Wang Bing与Mike的关系

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通过吟唱形式,用所学语言描述核心人物Mike与同学们相识并打招呼的方式。在此活动的基础上聚焦关键人物Wang Bing,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语言分析与判断新人物Wang Bing与Mike 、Liu Tao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确定Mike对Liu Tao不熟悉后,教师追问学生:“Does Mike know Wang Bing?”。学生分析并表达他们的想法。教师继续追问学生如何判断出结果的,并提出假设与分析:

(1)If Mike knows Wang Bing, what will Mike say to Wang Bing?

(2)If Mike doesn’t know Wang Bing, what will Mike say to Wang Bing?

在提出假设性的问题后,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如果彼此间认识,Mike就不会问Liu Tao“Are you Wang Bing?”,因此,Mike并不认识Wang Bing。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和推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对语篇深度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Step 2.分析人物Wang Bing与Liu Tao的区别

在学生厘清了Mike与Wang Bing的关系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在板书中补充人物Wang Bing,完整呈现了本课对话的思维导图。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Who is Wang Bing?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Bing and Liu Tao?”。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辨别两个人物之间的区别。为了帮助学生发掘对话文本空白,教师在课件中出示Wang Bing急匆匆赶到教室的动画效果: Listen! Wang Bing is coming! Now, what will Mike and Wang Bing talk about?学生运用核心句型,完成了角色扮演的探究活动,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对话中人物描述的空白部分,借助关键人物创设与主题契合的真实情境,将教学的视角聚焦于对话所应具有的完整画面,使该教学活动诸多信息与核心语言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给学生提供深入学习语言的机会,促使其内化所学的语言知识。

五、拓展主题情境,实现迁移创新

探究主题意义的活动需要真实的主题情境拓展。本节课中,教师围绕主题意义“在与人交流中,收获友谊,感受快乐”,融入核心句型“Are you…?Yes, I am./No,I’m not.I’m…”,拓展主题情境,以实现学习的迁移创新。教师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聚焦对话中Mike交友的情况,让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判断交朋友需要哪些条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尝试在真实的生活中迁移创新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Mike与同学们开心相处的画面,同时提出问题:“Do they become good friends?”,引导学生探讨Mike交友的情况。学生跳出文本,上升到与主人公对话的层面,展开推理与论证“They become good friends.”,并提升了语篇文本的价值内涵“Mike is happy, polite,friendly,so he can make so many friends.”。教师把学生从与主人公Mike的对话层面转移到与自己对话层面,提出问题“How to make good friends at school?”,利用图片资源出示打招呼交朋友的方式,并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判断、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交朋友时应具有的表情、动作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教师将话题从Mike的校园生活转到学生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中,创设开展班级化装舞会的活动,组织学生戴上面具围绕“Making friends”开展“心有灵犀来交友”的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对交友的观点,如“We should be friendly,happy,brave, polite,warmhearted...”。

主题情境的拓展能帮助学生基于对话型语篇的学习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整合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深化对主题意义的认知,表达了观点、情感和态度。

总之,教师应结合英语起始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认知水平,围绕单元整体开展教学,立足不同的教学资源,从多角度解读文本,设计多样态对话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学生从课本走向真实的生活,最终让对话型语篇教学洋溢着浓浓的“对话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钱希洁.让语篇教学更具篇味[J].江苏教育,2009(31).

[3]钱希洁.基于单元整体的主题意义探究策略探寻: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为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