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 迁移 链接

2024-09-28俞迪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 要】小古文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经由对小古文的学习,亲近中国古典文化。因此,立足统编版教材中年级文言文的编排特点,通过朗读积累语感之库,通过知识迁移探索语用之美,通过链接赏析“文化”之美,寻觅中年级小古文经典之花,优化小古文教学,达成“文道合一”的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 朗读 迁移 链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文言文教学需把握新课标中“以文化人”的内涵和要求,使教学策略从“传授迁移”转向“体验认同”,如“诵读”“探究”“拓展”等,从而达成“文道合一”的目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中年级文言文的编排特点

(一)选材广泛,适宜认知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年级选编的6篇文言文体裁广泛—涉及神话、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主题丰富—有敬老爱幼、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选自经典—有的选自《山海经》,有的选自《韩非子》,还有的选自《世说新语》等。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

(二)激发兴趣,难度适中

从选编的文言文数量来看,三年级每学期安排1篇文言文,四年级每学期各安排1篇和2篇文言文,数量逐渐增加。从字数上看,中年级的文言文字数一般在50以内,篇幅短小;从内容来看,有些中年级的文言文,学生曾阅读过白话文版本的故事。当熟悉的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再次呈现,既克服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兼顾要素,适度凸显

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编排的思路,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在不同的主题单元,也都承担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阐释单元人文主题的基本任务。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中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凸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是此单元“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人文主题,也是紧扣人物和事件过程,借助注释、看插图等方式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简单讲故事的语文要素的体现。因此,教学文言文时,也要时刻关注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中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朗读:积语感之库

1.初读,探节奏之美

关于文言文的停顿,一是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间的停顿,二是可以根据句子成分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句中的停顿。

“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是《司马光》一文的课后练习。它既是朗读目标,也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随后教师示范朗读,提示学生仔细倾听,画斜线标注停顿。接着借助停顿提示,跟老师读课文。

学生明白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应该怎样断句,断句的意义何在。人和事之间可以停顿,名字后面要停顿,慢慢地学习并掌握其他的停顿方式,要根据意思作出恰当的语感停顿水到渠成。

2.品读,赏意境之美

抓关键词句品析,体会小古文蕴含的情感和人物品质。在品读过程中,直击人物动作环环铺陈,对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体悟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看似简单的动词,实则妙趣横生。《司马光》一文中“持”与“击”二字,将一个临危不乱、胆识过人的孩童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来“演一演”,最后“辩一辩”:当时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环环相扣,代入角色,再现场景,人物形象了然于心,人物情感喷涌而出。言简意丰的意韵之美在品读间呈现得淋漓尽致。

3.诵读,传文化之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古文蕴含着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厚文化韵味,要让学生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古韵魅力,精心设计诵读环节,引领学生通过读来体验感知文本的魅力尤为重要。无标点符号的小古文,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断句。

在能读准、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巧妙运用花样诵读。依次出示竖版的小古文,繁体字版的小古文,去掉标点符号的小古文,由横到竖,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在一次次挑战过程中,熟读成诵,升华审美体验,丰厚文化底蕴。

(二)迁移:探语用之美

1.故事地图,串文意之美

学习文言文,学生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也是主要目标之一。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可以创设新颖的故事“地图”情境,以趣味的活动形式推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

《司马光》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语文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此文仅用三十几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得条理清晰。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思维图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逐句读文。遇到障碍时,借助注释和插图,在故事情境中理解文义,同时唤醒生活经验,最后借助故事地图尝试初步理解文本。

2.古今呼应,品文辞之美

小古文的语言表达和现代文的语言表达有很多不同之处,甚至语序也不同。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可以追问:在庭院里玩耍,不应该是“于庭戏”吗?文中“戏”却在“庭”的前面,这是怎么回事?于矛盾冲突之处设疑,是把握文言文特质的好时机。这样,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发现古文和古诗很相似,有的地方需要调换语序。

例如,《精卫填海》中,“少女”和“女娃”古今意思截然不同,借助注释能够化难为易。“儿”在《司马光》中出现了3次,“于”在《精卫填海》中出现了2次,“之”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出现了3次,教师让学生聚焦反复的字眼,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感悟一字多义的文言秘妙。

顺学而导,聚焦小古文中的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于古今对照之间感受文言大美,创造大美文言。理解转化、运用表达,高阶思维逐步得到提升。

3.情境表演,享文言之美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用生动活泼的演绎来展现古文的内容,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角色、走进故事。

要想演得好,想象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其他小朋友一边跑一边还会做什么?可从语言、神态、动作方面展开想象。学生将“持石击瓮”“众皆弃去”的场面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孩子落水后,其他孩子的紧张慌乱和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场面仿佛让我们穿越回了现场。

例如,《精卫填海》一课,精卫这只神鸟让我们感受到了神奇,教师提问:这个故事也有神奇之处吗?学生小组合作,充分交流,思维碰撞:神奇于“溺而不返”,故事到此本该结束,却峰回路转;也神奇于一个这么小,一个那么大,却要以小胜大,不可思议;还神奇于从西到东,跨越千山万水填海。学生情动而辞发,纷纷想象神奇的情节,想象丰富起来,表演活跃了课堂氛围。

“讲台”变成“舞台”,“学生”变成“演员”,“课文”变成“情景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在表演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情感,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情感,在演绎中感受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三)链接:赏文化之美

1.以主题链接,弘扬智童文化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小古文教学要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像司马光这样的机智儿童故事还有很多;囊萤夜读的故事,在古代,像车胤这样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故事也有很多。学生通过主题阅读这些经典的故事,初步感受智童的美好品质。

教师还可以拓展爱国精神、言语智慧、读书方法等主题类文章。中年级学生正和这些主人公年龄相仿,美好的品质极易启发和触动他们,给他们带来前行的希望和力量。通过互文阅读,培文言根,植文言树,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2.以人物链接,感悟成长文化

互文阅读还可以选取同一主人公的简单小古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铺陈人物性格成长地图。

学习《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可相机补充《司马光传》,以及司马光的其他相关资料。通过人物背景资料的互文补充,感悟司马光的成长足迹,感悟人物形象的多面性,顿悟少时优秀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远大理想。

3.以表达链接,感受经典文化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统编版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事例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资源。

《守株待兔》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结尾。此结尾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教师适时追问:故事中的那个种田人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如果你遇见类似的“种田人”,你会怎样劝告他?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感悟“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的道理。随后,与《南辕北辙》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共同之处:都是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都能够劝谏他人。

【参考文献】

[1]汪洁文.提升小学生古诗文阅读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刊),2018(12).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赖翩京.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视角:文字·文学·文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