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体育新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4-09-28史佩强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学科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加深对课程标准的思考、理解与实践,推进课堂改革,从而让学生深度参与、融入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新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一端连接着学生,另一端连接着国家民族的希望,教育改革只有深入课堂中,才能进入核心地带。
新课堂应紧紧围绕“三个核心要素”,即精准教、多元学、显性评。“精准教”是指要准确定位教学理念与行为,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学生身心情况,结合相关教材,对课程、单元、课时目标进行准确详细分解,设定立体、清晰、可检测的学习目标,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思考、互动、表达的空间。“多元学”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化,注重自学、互学、展学等多种学习活动的深度融合,将学校内外、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融合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显性评”是指凸显评价对学习的导向与矫正功能,每一个教学活动、每一节课、每一个学习阶段,应有可见的学习反馈、理性分析和矫正措施。
一、“精准教”要胸中有“本”
这个“本”是指教材等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依据目标,把握教材,准确合理地设定目标,准确合理地选择内容和策略,以及安排计划,采用精准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及时准确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通过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而做出新的教学决策。要做到“精准教”,教师就要不断积累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指导力”。
(一)目标、内容精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定准目标,目标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定位准确、合理,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贴近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应精确分析学情,在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实施上,要全面而有所侧重,充分考虑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适切性。当然,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定清晰、易操作、易检测的“目标”。其中,学期目标应符合相应水平段的要求,单元目标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课时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特点,注重目标的量化。其次,要精选内容,目标引领内容,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和特点,依据目标和学情科学选择,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体能的增强、身心的发展。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精准选择内容,才能高效地达成目标,因此目标和内容精准非常重要,目标和内容精准化,保证了“精准教”的正确方向。
(二)策略、计划精细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预测效果采取的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教学策略体现出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理念,选择教学策略要依据具体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任务要求、课程性质、教材特点、教学时间、学生身心特点、教师业务特点,使教学策略富有针对性、高效性、灵活性。教学过程中,通过精练的方法、精心地组织呈现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是课堂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二是课堂上对教学活动调控过程,这两个过程是随着课堂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教学计划要精细、齐全,教案设计要科学、合理,内容选择与开发符合市、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并按计划进度实施教学。精细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计划是“精准教”的前进动力。
二、“多元学”要手中有“法”
“法”指的是教法和学法。“多元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多元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有机整合和选择多种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多元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方法研究,提高方法应用的实效性,还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一)多元教法研究
新课标建议,要处理好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与传授式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或组合教学方法,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合作学习”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互动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安排,合作学习就会形同虚设。教师的教法指向性很明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改变学生“不会”的状态。因此,教师通过对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实践与思考,并加以分析和辩证,根据目标、内容、学情选择最有效且最合适的方式,加强多元方法研究,提高方法应用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多元学法指导
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不会”的方法,学法指导不仅是教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法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属点,学法指导要重启发、重内化。任何知识,它的内容与方法都是统一过程的两个侧面。教法主要是为了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教,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法而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法,还应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引导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不断调整、优化学习方法。
三、“显性评”要心中可“见”
这里的“见”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显性评”指公开、具体、明确的评价,让师生看得见、听得见,体现评价的比较、激励、肯定作用;从教学设计角度来看,“显性评”要通过评价让教与学中的问题凸显出来,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指导依据,凸显评价对教与学的导向与矫正功能。“显性评”更强调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和效果的客观情况,进行“看得见、摸得着”的定量和定性评价。
(一)评价选择形式
新课标倡导体育学习评价以多元视角、多种方式、更多的主体和更有效的方法构成科学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评价应直指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性入手,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导向,采用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为优化教学初始策略提供依据,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和已有的水平基础运用不同的语气与措辞,注重不同的时机与场合,语言评价与行为评价并举,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知识与技能类适合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水平,也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方式与态度类适合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内容。在评价的形式上,教学点评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每一个教学活动、每一节课、每一个学习阶段,应有物化的学习反馈、理性分析和矫正措施,把显性化评价落到实处。
(二)评价选择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恰当的“评价”,实事求是,是非分明,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进而明确不足,找到努力方向;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显性评的针对性,实事求是地就问题说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应该具有针对性,有时可以直言不讳,有时可以委婉含蓄,有时可以热情幽默,有时可以严肃庄重,应确保显性评的真实性。教师要擅长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敏锐地发现其闪光点,评价的语气要诚恳,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智慧,在充满关心和智慧的评价中获得发展。当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与预设方向发生偏离时,教师要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相机点拨,让学生思考、感悟,在不断地感悟和思考中回到“正轨”,经历自悟自得的过程;还应注意显性评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评价用语,做到激励与提醒并举,以激励为主,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互相呼应,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互相融合。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新课堂的要求与目标,将体育学科核心要素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理念与行为,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凸显评价对学习的导向与矫正功能。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构建有特色的新课堂,促进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兰兮.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精彩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17(20).
[2]王富英,吴立宝,朱远平,等.多元学习之内涵及特征[J]. 教学与管理,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