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心理健康课堂变革路径探析

2024-09-28颜惠玲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 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其快乐成长。新课标突出两大核心:教会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担负着这两大重要任务。文章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的视角,以情绪主题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小学生情绪 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要解决面对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等方面压力时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给予危机干预。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其内容涵盖了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参考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内容,发现在小学生心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实施大单元教学很有必要。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共分为六大领域,分别是自我、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生涯与生命教育,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即要关注心理发展的横向六个领域和纵向发展的不同年龄段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发展,从同一目标出发,实现不同学段的素养目标。

一、小学生的情绪特点

学龄前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的稳定性、丰富性和深刻性都不足,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也较弱。进入小学后,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认知水平的提升,他们的情绪各方面特征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一)情绪的稳定性

低年级学生经历身份的转换,新环境的适应,情绪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情绪变化反复无常,且不善于掩饰自己。三年级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不善于控制情绪,不考虑行为后果,常为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情绪变化较快并且外露,心情的好坏能从表情看出来。四年级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虽也有激动、冲动的时候,但已经能够慢慢调整。高年级的学生情绪逐渐稳定,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情绪的觉察,同时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神态和语言等觉察他人的情绪,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因此,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弱。

(二)情绪的丰富性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与学习相关的事情成了影响他们情绪的主要原因。完成学习任务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情绪体验,有顺利完成的愉悦感,也有过程中受阻的难过、沮丧等情绪。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他们遇到突发情况时,如陌生的环境、条件的约束或者周遭的批评,容易产生紧张、害怕、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足,因而不具备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造成情绪低落。同时,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随着加入少先队,学习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他们的情感就和集体、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自尊感、道德感、责任感、成就感等也迅速发展起来。这样,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内容也就日益丰富起来。

(三)情绪的深刻性

学生的情绪内容在丰富的同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有关研究证实,学龄前儿童主要对陌生人、黑暗、吃药打针等感到惧怕;小学生同样也怕这些,但更多的是对学校的恐惧,如因学习成绩不好被批评,怕被同学嘲笑等。同样是消极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体验要比幼儿园时期现实得多。高年级学生因自我意识的觉醒,身体上的变化,情绪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内心变得敏感。当然,小学生的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深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及在集体中的地位等方面的情感体验比以往要深刻得多,在理智、美感方面也比以往强烈和深刻。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改革路径

面对小学生情绪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任重而道远。心理健康课跟其他科目不同,主要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收获相关的心理知识,而是通过课堂,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心理知识的获得只是表面,内在的心理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转变课程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学科学习相互渗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转变课程教育理念

从整体来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复杂多变的。当然,心理问题严重不只是教育的问题,是多因素造成的。教育只是一个方面,而且心理教育又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从心理学科的角度来看,一线教师需要从学科教学、专业性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心理课堂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重要的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变化,拥有健康的心理。心理课堂要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以情绪课堂为例,情绪是多种多样的,情绪也是变化的,在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后,要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主题的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因为教学要回到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不仅是现实的生活,也可以是一般的生活。一般生活是指在现有学生生活之上的抽象概括,不是学生的个体生活,而是总体的生活。当然,在课堂上的分享和讨论中,学生也会对照自己的生活,换位思考。学生只有将所学的内容付诸现实生活,活学活用,才有利于发掘心理潜能,实现健康成长。

(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依托教学用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图文并茂,每一篇课文都分为暖心坊、育心场、成长苑和互动角四大板块。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只是借助教材来完成教学,学生很快就会产生疲倦感。心理健康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心理课可以通过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主题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绘画、游戏、角色扮演、绘本故事等形式。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绘本阅读在心理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欢迎。绘本故事因其精美的插画、多彩的颜色、生动的形象和简短的文字,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富有童趣童味的故事情节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情绪主题的教学,借助绘本故事也具有实践意义。低年级学生情绪学习的目标是满足需求,学会自我控制,推荐的绘本有《菲菲生气了》《生气汤》《我的情绪小怪兽》《魔法亲亲》;中年级情绪学习的目标是体验快乐,表达情绪,推荐的绘本有《你笑起来,可爱极了》《我为什么快乐》《胆小鬼威利》等;高年级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调节情绪,推荐的绘本有《我的幸运的一天》《罗伯生气了》《弗洛格生气了》等。心理课堂根据绘本故事的情节发展,可以将情境的设置围绕故事的发展而展开,不仅可以让整个课堂置身于大的情境中,还可以通过小的任务进行串联,当然情境和任务的设置要匹配,在实际教学中才不至于割裂。

(三)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

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定要重视学生体验,课堂上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我,真实地表达自我。课堂上的问题大多数情况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种情绪情感的释放。与其他课程一样,心理课的教学设计也要提前预设,只有课前预设精彩,课堂生成才更精彩。

在情绪主题的课堂教学中,热身游戏的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情绪体验。课程设计预设的是学生会表达高兴、快乐、紧张、激动等情绪,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班级学生是围绕高兴、快乐等情绪展开的,他们对自我情绪觉察的程度不够,这时教学就可以从游戏前、游戏时、游戏后加以引导;有的班级学生会表达平静、无聊等情绪,这时师生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体验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多加关注,适时地进行追问。作为心理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一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特殊情况。可见,心理课上预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生成是有出入的,如果教师不能机智化解,在预设的时候考虑不周,课堂上就会容易忽略一些内容。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因而心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因心理课的包容性和接纳性,教师会鼓励学生愿意说、敢于说,这时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势必会给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心。这样,师生的关系也更进一步,这也是心理教师在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课程评价时不能过于强求心理课的即时效果,因为心理课堂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但也可通过学生课堂上反馈的行为和表现看出。要格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体验感。由于心理课堂效果的延后性,心理课上对学生的评价就要多元化,可以多途径、多渠道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情况。

当然,心理健康课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知晓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其能力。心理教师要明确工作目标和职责: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发展;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问题、心理困惑、心理危机等。

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体验心理健康课欢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教师齐心协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姚荣英,陈军,张勤,等.情绪管理能力对4~6年级小学生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影响[J].卫生研究,2015(2).

[2]钟志农.心理辅导课的内容设计要融入心理核心素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