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学习心理 实现教育多元价值
2024-09-28孙敏
【摘 要】全程教育的理念和数学教学的多元目标,要求教师在发挥数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过程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通过入情、入心、入神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健康、主动的学习品质和人格,是我们持之以恒的追求;多元目标的确立、多元情境的创设、多元组织的培育、多元评价的设计则是我们的实践智慧。
【关键词】数学教学 心理健康 多元目标 多元情境 多元组织 多元评价
从生命全程的意义来看待人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形成相对开阔的视野,就会将“现在”融入“过去”与“未来”的时间长河中。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对当前学生成长问题的关注和成长教育的策划,就有了长远的眼光、长效的追求。这一观点,是终身教育理论所倡导的,也是当代社会对教育的全新要求。
站在这样的起点,我们来重新理解和策划数学教学。
一、背景分析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多元目标追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除了有对“三会”“四基”“四能”的表达外,还有两个并列呈现的目标:一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二是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几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中教育功能的单一化倾向
然而,在传统的观念中,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是相对独立的领域。学科教师将学科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窄化,缺乏发展意识。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交给班主任或学校的德育处,这就造成教育和教学实践两个基本领域的分裂。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从理论层面讲,教师对全程、全人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数学学科鲜明的特征,于是“技能、思维、理性、逻辑、空间……”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而对人、对具体的人、对数学学习中独特的人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自觉也就无从谈起。
(三)学生成长需要分析和策略设计
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特征的个体,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学生会提出当下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会显现出新的兴趣、爱好、能力的提升、才华的展现等需要。因此,教师要保持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希望、新可能的高度敏感,并主动实现日常教学与教育工作的沟通和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目标体系的重构。具体包括数学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内容层面的沟通,在学习兴趣、习惯、方法培养等方面的沟通,在学习中的个性品质培养方面的沟通,在组织和文化建设层面的沟通等。
二是活动方式的重建。可以综合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最根本层面的生活沟通;可以体现在学科活动中,强化学生在学科活动中的综合发展;可以体现在专题教育活动中,使用、发展相关的学科素养,提升综合效应。
三是改革主体的素养提升。这里主要是指数学教师的学科意识和教育意识的联系,形成教师层面对具体班级、具体学生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注,整体重建改革主体的教育对象观、教育价值观。
二、实践策略
数学教学要坚持全程教育的理念,发挥学科育人价值,通过入情、入心、入神的心理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消除畏惧心理,在多元目标确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众所周知,数学以其严谨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思维要求,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其实,这道围栏更多地来自学生的内心,由于畏惧心理,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和学生一起重新认识数学,重新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状态和水平。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并告诉学生老师愿意且有能力帮助他们,同时告诉学生,数学学习的确有一定难度,但每一个学生都会进入同样的阶段,应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师还可以和不同的学生一起确立不同的目标,使其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如开学初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和学生一起制订新的学习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仅指向结果,更指向过程,指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定位,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用具体的行动来达成目标。在每一堂课前,教师也可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对照和自我调整,建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在平时的作业测试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分别提出不同的期望,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二)创设教学情境,在多元情境创设中感受探索创造的愉悦
数学学习同样如此,它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并与我们的日常实践息息相关,但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也正是这种距离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可能。
1.在故事情境中理解数学
对小学生来说,只要是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他们都会投入而兴奋。例如,在教学导入时,很多教师都会选择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游戏,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以此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调动学生自主创造的积极性。
2.在问题情境中提升智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故事可以被恰当的问题情境逐渐替代。教师可以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类比学习的方法体系,带领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丰富真实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引入良性竞争,在多元组织建设中积聚挑战自我的勇气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学习方式逐渐趋向多样化,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和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进行多元组合,引入良性竞争,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分享智慧和学会交往沟通的平台。
1.由一到多,倡导独立思考
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允许学生真实呈现自己的状态和水平;其次,要有开放的勇气,敢于面对课堂上的不确定性和学生思维的多元性。教师要采用恰当的开放方式,以生成基础性资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以反馈推进为目的的“交互开放”,以促进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延伸开放” ,都将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开放的活动设计中,不仅仅是追求表面的热闹或答案的多样,应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如计算、推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分解、操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思考、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降低重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由分到合,倡导良性竞争
有了丰富的资源,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当前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这时,教师可以组织有层次的交流,促使资源的聚焦,同时以多元的互动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比较和提升:低年级开展两人小组学习,同桌的速度差异、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都得以展现和互补;中年级开始开展四人小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组合,在任务的驱动下,齐心协力,合理分工,相互帮助,以团队的胜利为荣;高年级建立以共同兴趣和追求为依据的课外学习小组,由志趣相投、水平相当的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团队,他们起队名、设计小组标志、进行小组竞赛,因为水平相当,竞争也格外激烈。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多元组织的形成,而且提升了每一个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3.由散到聚,倡导互动交流
在多元组合、强化同伴互助、资源生成的基础上,及时且恰当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将使学生的智慧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使学生的心态更开放、个性得以彰显、创造性得以释放。
前期,不论是以学生个体呈现的思考,还是学生团队探索的结果,都需要有层次、有计划地呈现:可以把处于对立面的资源并列呈现,培养学生灵活判断的能力;可以把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资源并列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有序、简洁、清晰”;还可以师生互换角色,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进一步增进师生情感,促进互动交流,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开放、热烈、欢乐、和谐的氛围中。
(四)激发奋进斗志,在多元评价实施中培养坚韧的学习品质
当代社会物质的充盈和信息的泛滥,学生容易产生浮躁、闲散的惰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价值,尤其是数学学习的独特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弥补自身的不足。
静静思考、静静作业、静静检查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引入“星级”评价。能够自己读题、自己理解的学生可以获得“智慧星”;作业时比比谁做得又好又快,一遍就做对的可以获得“质量星”;做完作业能够自觉检查一遍的学生可以获得“细心星”;作业书写和质量有进步的可以获得“进步星”……
在作业、测试中,可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进步、习惯的体现用文字表达出来,写给每个学生。对学生,除了要求他们针对错误之处进行原因分析之外,还要求他们找一找自己的进步之处和进步原因,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向着阳光和希望前进。
在学校生活中,学科教学和学生健康身心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构成学生健康发展的双翼。教师要遵循学科教学的独特规律,自觉而有机地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内而外,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全程、全员、全域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特林·芬瑟.学校是一段旅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李家成.“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