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路径探析

2024-09-28陈思宇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 要】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基准,在当代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将优化“教学过程”作为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自主、合作、创新能力,力求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学生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从而发展核心素养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健康育人是本课程的本质特征。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感知事物以直观形象为主,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篮球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学习热情。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感知熟悉球性,有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感觉。基于以上学情,在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水平二小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以“运动情境导入→学生游戏体验→教师示范讲解→游戏实践体验(学生尝试+练习、改进)→竞赛→体能练习→身心放松”为基本样式展开。以“水平二小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为例,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年级:四年级

人数:40人

教学内容:(1)篮球行进间运球;(2)体能练习。

教学重点:行进间运球时按压球的部位及运球时跟球的位置。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力。

教学目标:

1.运动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发展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动作,并能在比赛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健康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良好心态。

3.体育品德:培养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培养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自尊自信的意志品质。

热身准备阶段:

1.教师带领学生慢跑,并在跑的过程中做出各种动作让学生模仿。

2.教师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带领学生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和体能练习侧滑步、单脚跳。

技能学习阶段:

1.游戏:“剪刀石头布”、原地交换运球、体能练习抱球纵跳起,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原地运球动作,讲解游戏规则并和学生互动,比画不同的数字和图形。在游戏过程中进行点评,注意体育品德的培养。

2.一步一运,两步一运:教师提出问题—手触球的位置与原地运球有何不同?

3.行进间运球:教师示范并讲解完整动作,并提出口诀—触后上、落侧前、快跟上;示范并带领学生集体练习;组织学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快速和慢速练习,并在小组练习中互相评价,改进动作,提高运动能力,并注意左右手的共同学习。

4.夺点游戏、体能游戏抱球跳跃: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在游戏中加入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强调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能练习。

5.长距离行进间运球练习:教师示范并讲解动作要求,提醒学生手按压球的部位和跟球的位置,注意左右手协调练习;请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展示。

6.翻牌游戏:教师示范并讲解游戏规则,击掌后才能换人前进翻转标志点。(提醒学生在游戏中加强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7.小组对抗赛:示范并讲解对抗规则—每一纵队为一组,从最后一个标志筒开始,原地运球10下后快速进行行进间运球,绕过第一排的标志筒后返回,与后面的同学击掌接力。(提出要求,确保公平公正)

8.体能练习:教师示范并带领学生进行体能练习。

总结: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以新课标为价值导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学为主,着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将学生“学、练、赛”有机结合起来,创设运动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运动强度,辅以多样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并注意左右手的均衡掌握,注重激发学生对技术动作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践行新课标理念,优化学科训练设计

通过优化“体能、运动、战术”等体育学科特质训练设计,将体育知识与技能及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

(一)强化三要素,分层优化训练

在篮球运动领域,学生需要具备的体能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耐力、速度和力量。教师需要分别从三个层面出发规范设置训练方案,从而保证体能训练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举杠铃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让其完成其他的训练任务,如半蹲等,让学生的肌肉更有力量,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持久。

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整体目前在篮球运动领域的综合表现进行信息统计,掌握具体的学情,并针对班级学生合理分层;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有效调研,然后在此基础上丰富体能训练要素,让学生选择跑步、跳跃、俯卧撑等不同的训练方式,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篮球活动中的体能训练更加高效。

(二)融入游戏元素,夯实基础训练

游戏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篮球运球训练中融入游戏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学生运球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将班级学生平均分为2个小组,各小组需要围成一个篮圈,学生之间进行移动,但是不能缩小篮圈的大小。从小组内选择一名学生,由其担任防守员。教师抛球之后,两组学生比赛,需要将篮球抛至对面的小组,看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抛出的篮球数量最多。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学生篮球运动技巧的掌握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打篮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训练期间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基础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组织学生跑步,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新要求,考虑到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秉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组织学生绕着操场进行跑步练习,适当地增加训练强度。其次,组织学生立定跳远及蛙跳,训练学生的爆发力,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最后,组织弹跳力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弹跳力,为学生运球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创设动态情境,提升战术水平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篮球技术动作,动态教学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通过现场教学,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运用战术动作来提升掌握水平,并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情境中切实感受到战术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且独立思考战术的运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有的战术可能需要教师花很大的精力讲解,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视频等,对战术有初步的认知。在场地上,教师要重视手把手地开展战术教学,提醒学生什么时候该跑、掩护、反跑等,并让他们不断练习,在实战中学会运用,从而提升对战术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提高篮球技能水平。

一味地开展说教、一味地实施机械化的训练,不利于学生战术意识的形成。为此,教师要创设动态且双向的教学环境,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自主意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篮球战术技巧与方案的理解,通过互动,全面了解学生对篮球战术的掌握与理解情况,然后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

【参考文献】

[1]吴寅文.聚焦教材特点,分阶游戏教学:例谈小学篮球教学中的游戏运用策略[J].体育教学,2022(4).

[2]纵克.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小学中高年级篮球教学为例[J].体育教学,2022(3).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乡村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XC-b/2020/23)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