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参与的策略探析
2024-09-28鲍银霞曾枢礼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因其抽象性、严谨性等特征而让人感到学习困难、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影响思维深度。文章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故事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实践探索的成果从理念、策略和案例等方面进行总结,借助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索和表达,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数学课程育人价值,以期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策略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故事 学生参与 教学策略
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和讨论不积极,遇到难题时钻研精神不足;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倾向于使用浅层次策略和依赖策略,深度参与不够;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产生了厌倦感和焦虑感;等等。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策略,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证明,数学故事对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本文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具体包括前置式、引入式、嵌入式、融入式和生成式,以期为运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参与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提供有效依据。
一、前置式:运用数学故事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
前置式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它不等同于预习,它应在预习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探究与认识知识。运用数学故事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更有趣的方式利用课前时间充分研究,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更有趣、更投入,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也可以使课内师生、生生交流有话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能更轻松地掌握新知。在课前,教师可以运用数学故事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引导学生阅读甚至编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在课堂伊始分享故事蕴含的道理或故事内容,使学生初步理解新知识,也使学习变得更有趣。这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吸收数学知识,有利于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如果直接让学生在课堂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难以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阿基米德的故事进行学习铺垫,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体会数学思想:国王请阿基米德来鉴定王冠的真伪,在不允许弄坏王冠的条件下,阿基米德从洗澡时躺进盛满温水的浴缸水会溢出来,联想到“相同重量的物体由于体积的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这一原理,从而帮助国王辨别出王冠的真伪,巧妙解决了问题。学习“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由于课前阅读了数学故事,课堂上学生面对不能直接利用公式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能利用故事中蕴含的等量代换、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推导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使问题解决顺理成章。
二、引入式:在导入新课环节运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一节课最难设计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导入环节,小学生自控能力弱,对于枯燥的、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很难以足够的热情主动学习。如果在课堂伊始以数学故事引入,准确对接学生已有的经验,快速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学习,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可以选用学生喜欢的故事体裁,把某个知识点转化为数学故事引入,把比较平常的教学内容载入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故事内容中,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能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中,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搭配(一)”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今天灰太狼又悄悄来到了羊村,发现村主任学聪明了,在村口设置了一个密码门,我们一起来看看密码是多少吧。学生一听到灰太狼和羊村就精神抖擞,这时候多媒体出现灰太狼和羊村大门密码锁的画面,学生就兴致盎然地想要解开密码锁而主动积极地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学习才能不断深入,通过自己的探究以及教师的引导,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引入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持续关注,学生就会主动钻研、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嵌入式:在课中不同环节运用数学故事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数学故事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在利用数学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讲究故事嵌入的时间和呈现方式,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在课中不同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代入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索和表达,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摸清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数学新知的发生点、生长点和生成点。教师可以在课中推导公式前、得出重要结论前、学生倦怠期等时间节点,对新知识点的内涵深入发掘,并筛选出一些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有趣的小故事,将这些数学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能有效拉近学生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距离,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方面能够有效做好学习知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锻炼学习思维。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在利用割补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单凭教师口述学生很难想象、理解,而且在课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处于懈怠期。因此,在推导公式之前,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童话故事:从前有一个长方形,它高傲自大,法力无边,可以随意变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一天,正方形遇到圆后,才意识到还有自己无法变成的图形,从此变得谦虚、友善。教师继而抛出一个问题:圆能不能变成长方形?让学生继续探究。像这样,课中数学故事的紧密衔接,不但调节了课堂气氛,调整了学生的精神状态,而且在这节课最重要的探究环节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在故事情节中不断思考、推理、分析,并自主尝试探索出多种方法,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更好地突破了难点。学生进入主动、轻松、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才会更乐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转变学习方式。
四、融入式:创设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天生爱听故事,故事化教学的目的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一节课40分钟,学生总会疲惫,教师创设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能让学生在注意力稍有分散时,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瞬间被调动,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故事化教学是创新性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故事使认知目标、操作目标、情感目标融为一体,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数学故事的趣味性、数学味和育人性,把一个个美妙有趣的故事恰如其分地融入数学课堂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让数学的“理”与故事的“情”同频共振。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可以创编《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奇妙之旅》这样一个故事,创设图形家族的族长派长方形与正方形去探险寻宝的情境,在寻宝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三个故事情节与数学内容相融合。第一个故事情节:出发前,族长担心他们遇到困难,就给他们制作身份卡,以便他们在探险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拿出身份卡求助,有机地把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结合。此活动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自然地融入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第二个故事情节:长方形和正方形沿着藏宝图的路线一路来到了“迷幻森林”,他们一阵恍惚,陷入幻境,分不出彼此。这时拿出身份卡向学生寻求帮助:到底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与教学内容找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有机融合,此活动抓住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将学生带入问题解决中。第三个故事情节:长方形与正方形来到了光之通道,看到光之通道里面有很多图形,与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画图形相结合。大情境故事与三个探究活动巧妙融合,自然、流畅,智趣相融。像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在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中、在问题的驱动下完成数学任务。
五、生成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编数学故事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课堂生成创编数学故事,在生动的故事情节进展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感受到数学有趣,又激发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创造力和学习力,培养了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发展了其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于课堂即时创作的生成性数学故事,学生可以口述、图画或文字的方式创作,只要能把相关知识理解内化,用创编故事的形式呈现即可。当然,为最大程度地鼓励学生积极创编数学故事,教师要注意平衡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学习基础之间的学生作品、不同体裁的作品、不同小组的作品。
例如,在“分类与整理”一课快结束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大熊的储藏室”图片,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编了一个生成性的故事:大熊准备了大量的食物过冬,可是当它把准备好的食物放进储藏室的时候却发现堆不下,大熊决定整理一下……教师让学生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将故事化教学与数学内容相结合的效果发挥到极致,使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运用知识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解决问题。
如果数学在学生的眼里能成为一个个美妙有趣的故事,每一个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数学,就能体验到活泼的、独特的思维活动,数学也一定能成为学生的至爱。数学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活性,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采用读、听、讲、演、编、创数学故事等形式,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故事作为载体呈现数学知识,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数学故事,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是要借助数学故事引出数学问题,积极转变数学育人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样态,以问题引领数学探索、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彪.基于数学故事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10).
[3]任卫兵.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学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注:本文系广东省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故事化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YQJK639)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