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青年教师审美素养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4-09-28裴诗卉程西妮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 要】将美学融入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能培养出具有更高审美感知和审美素养、更具教学艺术的语文教师,这样的教师队伍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文章基于美学视野,从学校层面提升整体教师的美学素养,从教师层面深化语文学科中的美学理解,从社会层面探索跨学科融合的美学支持,探索综合提升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美学视野 语文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实践路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眼现实,学校的美育工作仍是短板,这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社会评价标准相关。不少教师认为,专业发展仅仅是提升学科知识、技能;或将专业发展理解为对教学流程的熟练操作,较为重视教育的工具性,却忽视了教育的艺术性、人文性。教师错误的认识,致使学生审美教育的缺位。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人文素养,而美学则关注艺术、审美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将美学融入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能培养出具有更高审美感知、审美素养和更具教学艺术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队伍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文章从美学视野出发,探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学校语文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益借鉴。

一、多举并行——提升整体的美学素养

美学素养是指个体在审美方面的修养和造诣,包括对美的感知、理解、评价和创造能力。除了艺术类专业出身的教师之外,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过美学,也就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按照教育教学内在美的规律来设计教学方案。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继而创造美。学校采取以下策略,引导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美学素养。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美学和美育理论,提升教师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校在各类校本培训中把教师美学素养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如学校依托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平台,开设了美学研修讲堂,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易晓明走进学校,为教师们开展专题讲座,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教育美学的魅力,明白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二是定期举办美学培训和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校开设“心·城”读书会,定期组织美学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们收集自己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师生交往”“家校沟通”中的美好片段,交流分享。在这些培训和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相互启发、拓宽视野,建立起自己的美学知识体系,为自身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美学元素提供理论支持。

三是鼓励语文教师广泛涉猎文学与艺术作品。学校制订青年教师梯队建设方案,为语文教师设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包括广泛涉猎文学与艺术作品的要求,引导教师自身制订发展规划,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包括阅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鼓励教师深入研读各类书籍,从中汲取智慧,涵养性情。教师只有成为一个读者,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而“求真”“向善”“崇美”时,才能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悦纳自我——深化语文学科中的美学理解

语文教育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语文是美的对象,“它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同时,语文教育具有情意性,涵盖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因此,青年教师应在美学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深化对语文的学科理解。

语文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生的语言之美、书写之美、表达之美,更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丰富“美”的概念,让语文教学在“浸润”“熏陶”“感念”中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利用好“青蓝工程”向榜样学习,是站稳讲台的第一步。语文青年教师要学习美学视野下语文教育如何渗透、沉潜。他们需要走进师傅的课堂,将师傅课堂上的教学流程、说的过渡语、评价语、板书记录下来,感受优秀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吟诵,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如何通过示范朗读烘托情境,让学生领略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学习优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体会语言文字,揣摩描写之妙,引导学生精于思考……

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钟情于语文、把语文教学融入生命的“卫道者”。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逐渐褪去青涩,缓解入职压力,在构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中悦纳自我,实现职业理想。青年教师通过“名师专业引领共同体”,定期与美学专家和具有深厚美学素养的教育者互动交流,聆听专题培训,积极撰写美学相关主题论文,不断提升美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同时将最新的美学理念和成果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构建美育课堂等。在这样的实践与思考中,语文青年教师的美学理解逐渐深刻。

三、资源融合——探索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美学路径

当下语文教学的质量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钱理群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语文教师承担着给学生“精神底子”的重担。美学强调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在语文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同样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情感体验的培养,与美学视野不谋而合。因此,跨学科融合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之一。

南京市建邺区语文教研员张蓉老师引领全区骨干教师为语文教师的“跨界学”提供操作方案。在教师们研读新课标、教材,联系生活与周边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语文跨学科学习内容来源一览表,确定了语文组跨学科学习内容体系,从乐在生活、美在情意、重在传承几个角度将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日常生活、文化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等内容与教材紧密联系,以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的落地,并形成了语文跨学科学习模型图、精品案例,为语文教师进行跨学科整合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学校在学理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审美课堂的建设,教师间开展跨学科合作,共同规划审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美的引导者,切实提高了课程创造力。突破学科间的束缚,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探讨美学在各自学科中的应用和整合方式。

美妙的学习过程应该树立“破壁思维”,让学生在学科的边界处瞭望,甚至跳出学科边界,在跨界中回望。语文学科的主要阵地在课堂,随着现代教育的要求,跨学科学习将学习场域拓宽至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场域,这意味着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也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金陵民俗那些事儿”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在社会公共资源中完成南京民俗文化的探究活动。社会化学习大背景为语文青年教师的跨学科探索提供了资源支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也督促着青年教师深化“破壁”思维,拓宽美学视野,成为一个有灵魂的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美妙的学习体验。

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学校通过精心打造的美学素养课堂与社会资源整合,实现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美学支持。语文青年教师得以在美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些富有实践智慧的举措,不仅为美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教师们描绘出了一幅更加美好的教育画卷。

【参考文献】

[1]陈明霞.教育美学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变革与重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2]郭华.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8(1).

[3]杨树亚.走向美的教育:美学视野下的学校教育生态重构[J].江苏教育研究,2021(11).

注:本文系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美学视野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NJJK-Z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