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学会表达
2024-09-27郭唯一
【摘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本的阅读,触摸思维本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落实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通过借助图片、巧用影像、转换角色和提笔练写来创设高质量的学习情境,以期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思维能力
创设高质量的学习情境是促进思维发展,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难以提升语文素养,究其原因,一是教学中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生活的差别较大,导致学生内驱力、主动性不够,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二是对学生思维发展指导不力,教学不能为思维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架。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情境”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过程要针对学生所处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投入文本内容,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通过借助图片、巧用影像、转换角色和提笔练写来创设高质量的学习情境,以期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真实情境,诱发思维的生长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去体会人物内心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需要创设现实情境,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形成真情境、真体验、真思考。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伊始,教师借用书上的青山插图导入课文,并提出问题:从这幅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青山插图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连绵起伏的群山情境中,初步感受青山的美丽和壮观,为与抗美援朝战争后的青山作对比埋下了思考的基础。其次,由于文本发生的历史背景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学生对于本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毛主席、毛岸英不甚了解,为了拉近学生和他们的距离,教师适时出示两位人物的照片,并辅之以背景介绍。接着,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接到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后毛主席的悲痛的人物内心,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出示毛主席吸烟的图片,通过图片中的浓浓烟雾,引发学生去感受和想象一位父亲失去儿子后的悲痛的情感。最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毛主席在最后的抉择,出示毛主席的遗物照片—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并辅以背景介绍,来体会这位伟大的领袖作为一名普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入这一幅幅图片,把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带入课文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地诱发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创设直观情境,越过思维的障碍点
教师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与文本背景差别较大,这样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便会产生偏差,思维上产生障碍,体会人物内心的难度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思维的“障碍点”,寻找一个“媒介点”,将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跨越背景的思维障碍,教师播放了抗美援朝的相关视频,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呈现,把学生直接带入到抗美援朝残酷的战争情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跨越了第一个思维障碍点。如果仅仅依靠情感铺设和渲染体会毛主席复杂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初步理解体会毛主席初闻噩耗时,用抽烟来排解自己内心伤痛时他的所思所想,教师先是借助视频引导学生观看父子相见时幸福激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父子间深厚的情感,进而理解儿子牺牲的噩耗对于年迈的父亲却是沉重一击,难以承受。此时,学生已经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人物内心,与主席的情感发生共鸣,跨越了第二个思维障碍点。最后,对于学生深入品读毛主席面对儿子毛岸英牺牲时的简短的语言描写却传递着无限悲痛的情感这一难点时,播放毛岸英的成长经历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想象毛岸英从小就漂泊在外,受尽了苦难,面对这样受尽磨难的儿子,作为父亲,此时一遍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想对儿子说些什么?来进一步促使学生思考和感受此时毛主席身为父亲的悲痛至极,跨越了第三个思维障碍点。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时代背景,引入一段段视频,如电影画面一般的直观地呈现,将学生带回那个艰苦的年代,走近毛主席,贴近人物内心,有效地帮助学生越过思维的障碍点。
三、创设体验情境,激发思维创造点
在教学本课时,由于身为父亲痛失爱子的悲痛和学生生活阅历相距甚远,因此教师需借助情境来拉近学生与文章人物的距离,来体会毛主席的丧子之痛。基于此,教师设置了两次转换角色的说话练习。一是体会毛主席初闻噩耗,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的心痛时,教师依托说话训练:小时候,岸英被捕和流浪,无家可归时,“我” ;读书时,岸英去苏联留学,“我” ;长大后,岸英去艰苦的农村锻炼,每次回来时,“我”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想象,假如你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在他的整个成长经历中,你会如何关心爱护他,来表达这份浓浓的父爱,引导学生通过勾连生活经验,想象毛主席与儿子在一起的幸福画面,从而进行创造性地表达,感受浓浓的父子情,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毛主席失子之“痛”。第二处是在面对岸英牺牲的消息时,引导学生再次转换角色想象假如你是一位主席又是一位父亲,在面对儿子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场的消息时,你会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通过结合毛岸英的成长经历,依托说话练习:“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他想对岸英说: 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对于儿子的自责、愧疚、心疼和不舍的复杂情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毛主席失子之“痛”。
通过两次转换角色的练习,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促使学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去感受人物的同一种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
四、创设表达情境,挖掘思维的发散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强调,除了能够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由表及里地去深入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之外,还需要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创设这样的表达情境来帮助学生从读懂到会表达。在学习人物内心描写方法、朗读体悟之后,教师创设了表达情境“毛主席轻轻地拉开写字台的抽屉,他会从抽屉里拿出些什么,又会有怎样的表现”,挖掘学生思维的发散点。通过结合背景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发散性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语言显性表达出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在教学时,教师一步步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支架,首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批注自己的感受,学习作者表达人物内心的方法;其次在为了让描写更加生动具体,在第一处交流人物表现时设计了对比句: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没说话,只是吸着烟,通过两句话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从而提炼出修饰词,引导学生思考加上修饰词的描写,人物的内心就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一提笔练写表达情境的创设,把毛主席撕心裂肺的悲痛推向了高潮,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架,想象画面、运用描写人物内心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提笔练写来创设表达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度挖掘人物情感变化的内因,引发学生发散思维,向高阶思维处漫溯,更有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总之,高质量的情景创设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适应新课程理念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过程中,在具体—抽象—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深化认知、提升素养。因此在学科素养和学科课程内容之间创设情境任务,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更能够为学生搭建从课堂到社会生活的路径,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内隐的思维显性化,可以更好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纪涛.创设情境任务促进思维发展—以《五石之瓠》情境任务设计为例[J].语文月刊,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