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解”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究
2024-09-27王云丽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基于“文化理解”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究,以《学做汉画像砖》大单元教学为例,从“文化理解”素养的界定、“文化理解”素养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培育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主要途径三个方面,阐述“文化理解”素养对于美术学科育人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做汉画像砖》;学科育人;文化理解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文化理解包括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基于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一、“文化理解”素养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美术艺术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 探索”四类,是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艺术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学段分解了20个项目学习任务,每一项学习任务均以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为起点。在3-5年级“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学习任务中,学生通过欣赏中国艺术作品,如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国画、书法、篆刻,了解画家的艺术观念、绘画特点,感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后续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培育“文化理解”素养有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培育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途径
为了培育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笔者采取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两个路径,以《学做汉画像砖》大单元教学为例。
1.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文化理解”素养培育力度
(1)挖掘教材资源。笔者深入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学做汉画像砖》大单元教学,学生从中了解到汉画像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它作为墓葬装饰艺术,反映了当时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习俗。通过《学做汉画像砖》大单元教学,学生从中了解到汉代人的厚葬观念和行为,反映了对人生的重视和对人生的仿效再现,以至于汉画像砖所刻画的内容不是神秘、恐怖的图像,而是充满人间生活趣味和主观愿望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真正诠释了中华民族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知书达理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
(2)利用“线上”场馆资源。笔者利用“线上”场馆资源,带领学生沉浸式欣赏汉画像砖,感受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课堂中,笔者就汉画像砖的发源地、题材内容、图案寓意、艺术形式等方面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启“云游”之旅。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跟随VR镜头走进四川博物院中的汉代陶石艺术馆。通过观赏四川汉画像砖分布示意图,学生了解到汉画像砖出土于成都、广汉、彭山、福建等地。通过观摩陈列厅中的汉画像砖,可以发现在四川各地发掘的一千多种汉代画像砖中,载有汉代文字的铭文砖有近两百种,内容多为年号、地名、吉祥语。每一块铭文转的砖面上还出现了各种花纹图案,三角纹、水波纹、流云纹、云龙纹等。“云游”结束,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有些学生对铭文砖上的花纹图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示:“我非常喜欢云龙纹,因为云龙纹是我国古代传统图案中常见的一种祥瑞题材。我们的祖先将如意祥云和龙纹组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祈福折吉’处世哲学。”笔者发现,通过“云游”博物馆活动,学生对汉画像砖的艺术形式、图案寓意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变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促进“文化理解”素养落地
(1)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课堂中,笔者利用WPS幻灯片图片组合技术将汉代人物涉猎场景、收割场景、军事场景、市集生活的GIF动图联动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汉代人物生活场景,再利用音频工具插入古筝乐曲,作为导入环节。学生在欣赏此段视频的过程中,仿佛穿越回当时的汉代,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汉代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汉画像砖的人文内涵提供有力支持。为了解决人物造型设计的难点,笔者尝试利用剪辑软件对示范内容进行录制、剪辑、修片,制作成长达8分钟的微课,用作“教师示范环节”。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笔者运用WPS动画窗格技术,将十张汉画像砖拓本图片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动态的展现,滚动播放。在“学做汉画像砖”单元课中,笔者将传统的美术素材如汉画像砖图片、学生作品进行数字化,借用WPS办公软件、视频剪辑软件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对汉画像砖艺术形式的进一步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挖掘汉画像砖的人文内涵,培养“文化理解”素养。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课堂中,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6人一组,完成学做汉画像砖任务。首先,由小组根据提供的拓本图片素材讨论主题。有的小组选择军事题材作为创作主题,有的小组选择农耕生活作为创作主题,有的小组选择神话故事作为创作主题。随后,笔者引导各小组根据主题画草图,各小组就画面人数展开激烈讨论。笔者通过组织学生赏析《荷塘渔猎》汉画像砖典型作品,针对画面人数问题加以引导,指出画面布局均衡,构图饱满才是关键所在,画面人数可根据内容决定。笔者从小组的草稿图中,发现部分人物造型、服饰并未突显汉代人物形象的特点,如人物头部大小问题;造型线条比较刻板不够生动形象;服饰不具备汉袍服饰的特征。笔者就课堂中产生的问题,组织小组观摩优秀学生作品。同时,引导他们从画面的组合、场景的设计、单个人物造型的表现等不同角度分析这些作品。在仿制画像砖的过程中,各小组又进行合理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塑造建筑造型,有的学生负责调整人物造型,有的学生负责添加细节。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又能够熟练地运用切挖的泥工技法完成作品,更深层次地感受汉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对汉文化的理解能力。
(3)开展有效评价。本单元课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围绕“学做汉画像砖”大单元教学,从文化内涵、艺术形式、学习习惯三方面制定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从学生本位出发,制定评价水平:4级(高级)、3级(熟练)、2级(接近熟练)、1级(新手)如表1。
在学生评价活动中,笔者制定了单元课的评价量表,学生围绕汉画像砖的历史文化、艺术形式两个维度,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形式,根据评价内容展开评价。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欣赏同伴作品,鼓励他们从“我使用了几分‘功力’完成任务”“我是否知道汉画像砖的历史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在同伴评价一栏中,笔者鼓励学生通过互评的方式,在评价单上写出小伙伴的名字,根据评价细则给予评价。在说汉画像砖故事中,各小组根据语言生动、语句连贯性、故事内容紧扣作品创作主题等评价指标开展自评、互评。在自评环节有学生表示“通过《征战沙场》这幅汉画像砖,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这场战争的见证者,我们为这些英勇牺牲的战士默默地留下眼泪,我们为他们勇于抗战,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折服。”
【参考文献】
[1]胡知凡.核心素养与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2]黄续.砖石为骨 图像为魂:汉画像砖石的营建与装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
[3]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