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新时代政治
2024-09-27张晴
【摘要】《读本》作为小学思政课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用描述性语言,让学生注重生活经验,在体验中启发,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有根基;注重图文阅读,在读中悟且思,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有底气;注重融合性表达,在讲述中拓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有活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重要载体;体验;阅读;融合表达
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在教育领域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实践中,无疑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
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对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其中“人民至上”“国家统一”“美好生活”“法治中国”等,都能符合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也都能从思政课本中找出对应的内容,同时在新课标的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这表明了党的二十大精髓渗透到思政课堂的可行性。
二是满足“立德树人”的教育需要。教育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而明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故将其融入开展教育,才能让学生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发展方向:以未来视野锤炼自身,才能和国家共赴新征途。
三是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作为小学思政课,它既不同于普通的阅读书籍,也不同于国家课程,它不仅仅是思想观点的凝练和素材范例的呈现,更是学生学习、思考、理解、感悟、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实现二十大精神与课程内容、思维逻辑和实践上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并最终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注重生活经验,在体验中启发,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有根基
1.用好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体验的真实感
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读本》内容是高度凝练的,如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呢?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通过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加深理解。例如《第3讲 走进新时代》之“新时代新生活”中谈到“我发现周围的环境有了很多的新变化”,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围绕“我身边的环境变化”进行课前调查、课中分享、课后观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新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实现让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
2.用好信息媒体拓展资源,提高体验的丰富性
通过信息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视频来丰富认知和增强体验感,让他们在多种感官的交互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如《第4讲 我们的中国梦》第二课“实干成就梦想”的教学中,教材编排了浙江大陈岛案例。大陈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之前这里的社会经济面貌是怎样的?如今,大陈岛又是一翻怎样的新面貌?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大陈岛的专题学习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大陈岛之前的贫穷落后以及当下的“海上乐园”建设的显著成果。通过利用信息资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并可以从中发现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
3.用好体验过程性积累,提高体验的层次性
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体验感,把握体验的层次性,可分为初次体验、再次体验、深度体验。
初次体验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在《第2讲 一心跟着共产党》课堂中,通过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所取得的辉煌历程,让课堂气氛更加热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精神和价值。
再次体验则要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具有浓厚氛围的课堂。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云观一大会址”,并通过虚拟讲解员的引导,缩短他们与历史的时间差,从而更好地体验历史情境,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思想感悟。
深度体验则是开展社会实践。如课后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借助上海本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中共一大会址”“四行仓库”等场馆资源,通过深入的调查、探究和体验,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将社会大课堂与《读本》学习相衔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三、注重图文阅读,在读中悟且思,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有底气
《读本》内容图文并茂,能形象地展现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中国成就。首先,读悟全文,重点关注“习语金句”。教师要对《读本》中的“习语金句”读懂弄通,开展“童言童语读《读本》”。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或个读,或小组共读,或师生共读,在诵读中为理解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其次,妙用绘本,辅助学习理解。绘本植入能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看、欣赏并从绘本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获得个性化的认知和理解。在《第3讲 走进新时代》第一课中,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纷纷建成,一大批重点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教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拉萨拉林公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及嫦娥探月、蛟龙潜海这几幅插图,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感叹道:“港珠澳大桥就像海上的一条巨龙,真是了不起!”……一张张生动、精美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信心。
四、注重融合性表达,在讲述中拓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有活力
注重整合性“表达”,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输出”,从而强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增强儿童强国有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跨学科有机结合。如与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内容整合,形成主题活动。如围绕第4讲的“中国梦”展示活动,通过写、说、诵中国骄傲,演唱党的颂歌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主题。又如学唱《读本》涉及到的革命歌曲、红色歌曲等,如第1讲“我爱你中国”中的《红旗飘飘》《义勇军进行曲》《我爱你,中国》等。因此,教师应该开展融合性教育,让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方法、策略,并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与学校的主题教育、班队会等活动有机整合。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其独特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成为了开展实践的有力支撑。
如《第1讲 美丽中国我的家》“我自豪我是中国人”,利用国庆节的机会,学生可以扮演中国的代言人,通过各种形式,如歌舞、朗诵、快板、队列展演、特产展示、美术作品创作等,充分展现中国的独特魅力。通过模拟真实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体现出主题教育的育人价值。
三是用好故事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二十大则要用好《读本》故事资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读本》汇聚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包括刘胡兰、张思德、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黄旭华、其美多吉和钟南山。通过了解这些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故事,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精神,进而产生崇高敬意。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将其融入到小学思政课既势在必行,又困难重重。《读本》作为重要载体,我们要基于儿童视角,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内容,优化各融入策略,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只有情意交融才能知行合一。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巩固学生的理想信念,助力学生更好地立志前行。
【参考文献】
[1]农华娇,黄平化,黄木兰.新时代背景下讲好“儿童化”政治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3(09).
[2]孙静.小学思政课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福建教育,2023(04).
[3]董一红.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德育,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