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想象之种播撒在美育的苗圃中

2024-09-27方乙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摘要】美术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术活动能陶冶高尚情操,净化美好心灵。当下的美术教育旨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个性特长,想象力即学生提升美术能力的重要法宝。本文基于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本,因材施教地激发、培养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心中播种下想象力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关键词】想象力;陶冶情操;美术能力;基本素养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转变育人方式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迅猛推进。新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和游戏化,让他们将观察、绘画、实践和娱乐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和培育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并形成对美术的持久性”。为此,教师必须摒弃过时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而想象力则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培养想象力需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提升课堂教学,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新课标理念下美术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解学生之惑,注重想象筑根基

小学美术的特点就是以教育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它不仅关注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技能,也着重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与技巧,而创造力则是最关键的技巧。基于核心素养的导向,旨在以“创意实践”作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但是从如今美术课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不难发现他们的画面中极度缺少创意性的东西,更多的学生选择照着教材的范画进行临摹,当拿掉范画让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时,他们就会陷入长时间的思考,因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或直接做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者,将课堂上老师的想法或者是其他同学的创意占为己有,这也导致了在点评展示环节展示出来的作品都是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可言。如此,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惰性增强,愈加匮乏的想象力将会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低下,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着书上那样完成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更有甚者不等教师讲完就开始作画了,因为他们觉得做一名“搬运工”总是对的。殊不知这样的想法会压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术课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可言。如此现状也为美术教师敲响了警钟,教师要及时解读好学生的这些旧困惑,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为提高美术素养打好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基。

依据美术新的教学大纲,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运用观察、理解和实践等手段来展示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只有当他们掌握了理解生活的技巧,才能够开始动手绘画,并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为他们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学生之需,激发想象勤培植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更深入地理解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参与的环境,利用外部因素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沪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的“小人国里大世界”一课属于童话故事课,笔者利用内容的特点,在新认识“格列佛”的同时,又加入了广为学生熟悉又喜爱的童话人物“白雪公主”,用两个童话人物将本课的重点以创设情境“童话人物比谁小”的方式融入了进去,之后又以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哆啦A梦”创设了第二个情境,以“神奇道具缩小灯”的交流互动感受自己变小后世界的样子……活用孩童喜欢的卡通形象和童话人物创设情境让他们产生代入感,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那天,学生的作品中都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想象,画面生动形象,在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不难发现情境式教学在激发学生想象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多样化的情境能促使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好的情境一定是迎合学生所需的,学生感兴趣了才能沉浸于其中,想象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各年龄段孩子的兴趣点,即学情分析到位,取学生之所需融于情境,在学生充满想象力的苗圃中勤于培植,激发每个孩子其独特的想象力。

三、顾学生之本,培养想象精修剪

学生的创造力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紧密相连,这需要他们基于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来构建。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感知性的素材,进而构建出自己未曾体验过的真实但不存在的事物形象,这些感知通常都源自生活。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这一点在高低年级的美术课程设置中也得到了体现。

1.低年级“重随性,促激励”

低年级孩子的特征是敢画,思维放得很开,画面内容以抽象概括为主。虽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他们想象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是违背常理不切合实际的,常会把虚无缥缈的形象加入画面中去。虽然他们的画面有时看似奇怪但精神却难能可贵,因为这是低年级孩子独有的烂漫且敢于大胆表现的画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反映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记得在二年级“树的联想”一课中,几个调皮的男生画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树,如“炸弹树”和“汽车树”等。在点评的环节他们还十分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就是低年级孩子纯粹烂漫、无拘无束的画风,在这种“随性”中才能迸发出想象的光芒,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呵护与激励。

2.高年级“重引导,促启发”

高年级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形象的思维占了主导,一心想着怎么画得像,画面中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们经历了画面从童趣到毫无生气的绘画发展趋势。笔者第一次上高年级的一节写生课,发现在明晰了重点和方法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作画,但是直到下课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画完,笔者当时就觉得很纳闷,要点和作画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为什么学生还是来不及呢?他们也没心不在焉啊……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高年级的孩子由于接触的事物偏多,受现实世界的影响较深,大胆抽象的画面从脑海中慢慢褪去,取代的是越来越具体的形象。他们作画不敢大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和对他们进行审美的引导,对自尊心强的他们来说外界的评价是导致内心懦弱的根源。因此,正确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欣赏,加强感知能力,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画面是生动有趣的,什么样的画面是死气沉沉的,巧用想象给自己的画面添趣味,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中得到启发,着力于创作,重拾只属于孩童的那一抹颜色。

四、护学生之心,创作想象巧施肥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不是盲目否定学生的观点,这也是一种潜在保护学生兴趣的方式。画家李可染曾指出,艺术创作的成功需要可贵的胆量和必要的魂魄,这表明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能够增强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其积极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出学生每张作品的亮点,打破“线条顺、造型准、色彩丰富的作品才优秀”这样的传统评价思维,殊不知那些看似不美观的作品也值得细细品味。在二年级“手型的联想”一课的评讲环节中,笔者惊喜地发现了一张充满创意的作品:一位男生将摆放成“六”字形的手形联想成一顶雷锋帽,一名戴着雷锋帽的战士手持机枪正朝着远处的敌人发射子弹,画面的代入感很强。尽管这名男生缺乏对人物形象的把控力,且画面显得杂乱,但他的创意依旧迸发出了新颖的火花,并在课堂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笔者在课堂上一直向学生强调“画得好并不能代表一切”这句话,目的就是为了帮学生减轻心理负担,顺应心去创作。确实,新时代的美育旨在从“心”出发,竭力呵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们赋予想象力的苗圃中“巧施肥”,激励他们大胆创作,用画笔来展露自己的心声。

孩子的想象力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教师精心播种、精心施肥、精心修剪,才能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这片美育苗圃中,让学生懂得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想象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每一位教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总结,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个性化发展,让美育之光照耀到每一个人身上。

【参考文献】

[1]杨光艳.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J].写真地理,2020.

[2]陈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