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海报创设的进阶之路
2024-09-27陶亦慧
【摘要】幼儿园的班级环境是与幼儿的发展链接最密切的,也是影响最大的部分。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提高活动质量的关键。而儿童海报的进阶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也随着幼儿的发展而被影响,将儿童海报的创设放在关键的位置,让它发挥出相应的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海报;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是与幼儿关系最密切的,幼儿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也影响着环境。儿童海报是幼儿园里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是对幼儿学习的总结、强化和提升,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虽然是隐性的,但也是巨大的,幼儿作为学习者参与到创设中,能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一、儿童海报创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与多,幼儿参与少
在过去创设儿童海报的过程中,教师参与较多,幼儿则像参观者。从儿童海报板块的设计与规划到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全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围绕主题将儿童海报分成不同的版块,这就是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最后的呈现上内容形式单一、不够丰富也不够全面,具有片面化、形式化、零散化的状态,看不到幼儿的痕迹与意愿,因此环境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也无法满足幼儿的探究、体验、表达的需要。
2.注重美观多,价值体现少
在儿童海报环境创建中,教师通常会将收集到的主题材料、幼儿的优秀作品、参加活动的照片等张贴到板块上,而很少重视这些材料的教学价值。一般的儿童海报只有观赏性,没有互动性、操作性强的设计,这样的呈现不仅没有体现儿童海报的意义,也无法表达它的教学功能。
3.内容呈现多,特点呈现少
在创设环境过程中,较多的教师想要呈现幼儿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可这些内容会让儿童海报过于密集,无法显示内容的重点,也无法分辨孩子的年龄段。小班儿童海报要以具体形象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小班孩子缺乏安全感,温馨的儿童海报能让他们体验到家的感觉,为了让幼儿体验到动手创造的快乐,可以让幼儿共同创设;中班幼儿需要能探索、互动的儿童海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与能力;大班的幼儿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在儿童海报的呈现中一切以引导和鼓励为主。
4.静态互动多,动态互动少
在过去儿童海报的创设中,呈现效果较单一,以平面静态为主,无法体现幼儿参与的过程性,无法吸引幼儿与儿童海报的互动,静态平面的呈现方式很难调动幼儿的其他感官的参与。在提供使用的材料时,种类数量不够齐全,无法拓展幼儿教育资源,无法让幼儿与儿童海报互动起来,也没有使其变得灵活生动。
二、儿童海报创设的实践
在创设儿童海报时,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明确主题活动的核心经验,结合幼儿已有经验,预设墙面中各个板块的内容。在墙面的规划上要进行留白区域,这些区域可以展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发现,从而丰富儿童海报的内容。例如在我们班创设主题活动“幼儿园里朋友多”中,教师首先分析活动主题,根据主题的核心经验,梳理主题活动内容(见图1),再根据主题,预设好墙面的板块内容。
教师把幼儿的兴趣作为儿童海报创设的前提,与幼儿的学习联系起来,以幼儿不断获得新经验作为最终目标。
1.主动创作,儿童海报的主人
在创设儿童海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幼儿自己做决定,凡是能让幼儿决定的让幼儿决定,凡是幼儿能做的就鼓励幼儿去做,让幼儿主动创作,做儿童海报创设的主人,创造属于自己的环境。
作为中班的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追随孩子们的脚步,加深幼儿对于“好朋友”的认知,我们开展了“幼儿园里朋友多”系列活动。并基于此教师开展了一次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进行了讨论,其实每个小朋友对好朋友的理解是不同的。无论是一起玩游戏、一起分享零食或者是互相帮助,他都会是我的好朋友。在讨论后,孩子们将自己的方法记录了下来,同时也在旁边提供了纸和笔,可以让幼儿随时进行记录,及时更换内容。
2.板块选择,儿童海报的重点
《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不仅能找到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也能不断增长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活动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3.内容特点,儿童海报的特质
幼儿的成长环境不同,在发展上也存在差异。在创设儿童海报时,会尽可能满足每位幼儿的需求,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激发孩子不断进行探索。幼儿对儿童海报的设计最有发言权,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机会,认可幼儿的想法,让幼儿获得成就感;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4.思考形式,儿童海报的多样
儿童海报是灵活的、可变的、自然和谐的,激发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展现出幼儿作为环境主人的积极参与。从活动主题的生成、活动的开展到活动的完成,幼儿通过与儿童海报的有效互动,获得成长与发展。
随着主题的不断推进,孩子们创设了“给朋友的一封信”板块,能让他们随时记录想和好朋友说的话。从深层次重新了解环境的价值后,幼儿与儿童海报产生双向互动,这样的环境能让儿童的学习变得更加深入。
三、儿童海报创设的思考
1.内容价值的体现
主题开展后,呈现出了大大小小的儿童海报,记录了幼儿的成长。在活动期间,教师将儿童海报移动到班级走廊进行成果展示,实现了呈现地点的流动性,得到了家长们的关注,幼儿也会在来园、离园的时候和家长们进行介绍,亲子的积极交流增进了家长与幼儿间的感情。
儿童海报的进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教师将儿童海报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不断在实践中挖掘经验,激发幼儿不断进行探索。尊重幼儿的各种声音、以幼儿的需要为前提,体现以幼儿为中心,不断实现儿童海报的进阶,用环境激发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2.幼儿立场的体现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也是儿童海报创设的主体。在儿童海报的创设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选择贴近班级幼儿的实际生活、符合班级幼儿兴趣的主题内容。教师的善于观察能够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观点,能让幼儿找到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究。让幼儿参与儿童海报的设计、材料的搜集、精美的制作及布置的过程,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达,倾听幼儿的各种声音,尊重幼儿的不同意见。幼儿在和儿童海报的互动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探索,从而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由教转学的体现
儿童海报的进阶,体现的是由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换,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只有当教师仔细观察、认真解读幼儿的行为、顺应幼儿的需要,抓住幼儿在开展过程中有意义的内容,丰富幼儿的表达情感,幼儿才能积极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从教师为主向幼儿为主的转变,更加关注幼儿的主动学习与主动探究。
幼儿园儿童海报创设的进阶之路,可以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推动幼儿全方面的发展。在创设儿童海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儿童海报的表现形式,并经常更换内容,作为家园校共育的载体,让班级儿童海报形成更高效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关于儿童海报的探索之旅并未停止,未来将继续跟随孩子的步伐,聆听孩子的声音,共促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