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信息技术探究幼儿游戏评价新途径

2024-09-27凌玲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数据的积累可以作为改进教育评价、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新途径,而教育评价又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每一位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两者的结合能让评价更加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本文从视频拍摄主体和幼儿行为评价方法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视频手段,通过更多途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更有效促进幼儿品质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评价;能力提升

在当下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孩子对各种电子设备也不陌生,家长也会教自己的孩子如何使用。那如果在幼儿游戏中也提供一些拍摄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是不是幼儿在游戏中也能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记录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方法对于幼儿游戏发展会不会更有促进?幼儿拍摄的内容会是什么?她们会不会和老师一样,在复盘中看出自己的游戏行为表现?一场新的探索即将开始。

一、案例:以大班建构游戏为例的思考

年龄段:大班幼儿(28人)。

观察工具投放:十个平板电脑。

第一天:对平板电脑感兴趣,使用频率高。

老师将电子设备拿到教室,并告诉孩子们今天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用平板电脑进行拍摄,大家都开心地拍手欢呼。老师问:“你们知道如何使用吗?”

“我会的,我家里有的,我用过的。”一女孩马上举手回答。上来后摸索了一番,打开了设备。(因为我们提供的是最基础款的设备,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很好操作)之后老师简单说了一下拍照和录视频的方法,大家就兴冲冲地准备去游戏场地了。

游戏开始了,1组幼儿拿着图纸准备分工拿材料,其余4组幼儿围在一起看着平板电脑在研究拍摄方法,过程中还有孩子去拿了备用平板电脑,学会了后每个人尝试了一下,10台平板电脑幼儿都在使用,但无争抢。老师没有过多干预,只是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天的游戏任务基本没有完成,孩子们一会儿建构一会儿拍视频,玩得也很开心,回到教室里也捧着平板电脑,和同伴一起看拍摄的内容。

发现:第一次投放平板电脑,孩子对这些电子设备很感兴趣,都想尝试体验,在交流中还会互相指导,交流经验。但也发现他们对建构活动的专注度少了,过程中拍摄的内容比较多,喜欢拍照,画面中大部分是孩子的脸和部分建构区域。

第三天:开始关注拍摄画面、幼儿之间有讨论。

经过两天的使用,孩子对于平板电脑的功能已基本熟悉,到建构场地后会先进行搭建,然后组内会有一位幼儿去拿iPad进行拍摄,过程中会有交换。

“给我拍一下,你拍了很久了。”男孩说。

“你拍得不好看,还是我来。”女孩说,“你看,我拍到小韩了。”

“你技术还可以嘛。”男孩表示,“让我也试试。”

“我们去哪里拍。”女孩手指其他一组的建构区域,然后两人离开了自己的场地。

发现:整场游戏幼儿拍摄时间大约为20~30分钟左右,他们开始关注拍摄内容和画面,以个人兴趣为主,选择范围是整个建构区域,不同小组之间还会交流,在拍摄中孩子之间会交换使用。

第五天:兴趣降低,使用频率减少。

游戏开始,孩子开始搭建,他们讨论主题内容,商量建构方法,对于平板电脑使用频率却不多了,只有3组幼儿在游戏快结束的时候使用平板电脑拍了照片。

回教室后,我们询问了几位幼儿。

师:“今天在游戏中你们使用了平板电脑吗?”

幼:“没有。”“用过一次。”

师:“为什么呢?”

幼1:“因为前几天拍过了。”

幼2:“我们的平板电脑里面已经有很多照片和视频。”

发现:幼儿对于使用平板电脑的兴趣度降低,与笔者预设的效果截然不同,问题出现在哪里呢?难道游戏中让幼儿使用平板电脑记录是不可行的?投放电子产品的作用在哪里?如何发挥平板电脑的使用价值,让其在游戏过程中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一个个问题出现在的脑海里。

第六天:关注同伴,开始注意拍摄内容。

来园活动时,笔者拿出了幼儿用平板电脑拍摄的视频与他们分享,看看画面的拍摄效果,说说视频中的内容。有的孩子会发现,iPad没有对准区域,太远了看不清楚;有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同伴在画面中奔跑;仔细的孩子会发现同伴在搭建什么建筑。

在游戏开始前,笔者将自己拍摄的一小段(3分钟左右)视频进行分享,问:老师拍的视频和你们拍的有什么不同?

幼1:“老师的视频不会晃来晃去。”

幼2:“老师的视频里面有小朋友在搭积木,我听到他们的说话,是遇到了困难。”

幼3:“是对着一个地方拍的,不是走来走去的。”

师:“老师拍视频,是为了记录我们在游戏过程中的情况,我可以回到教室里再看看,再想想,可能会发现不一半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发现: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们在游戏中又一次尝试了使用iPad,一些孩子还学着老师的样子,在游戏建构到一般的时候,会静静地站在一边关注同伴(时间大约2分钟左右)。

第七天:开始学着拍摄游戏中的困难和问题。

游戏分享时间,笔者将今天幼儿拍摄的视频播放给他们观看(一位幼儿在用螺母搭建的情景),问:你看到了什么?

幼1:“我看到了泓贞在玩螺母玩具,他今天想搭健身器。”

师:“猜猜他想怎么搭?”

幼2:“他拿了三个长的板,再拿一个短的,用螺母固定,然后放在车轮上。”

师:“这是子欣小朋友拍的,我们来问问,为什么你拍的是他呢?”

子欣:“我们一组的,我觉得他这样搭不行,会倒的,他不信,我就拍下来给他看。”

师:“可惜视频只有一部分,后面没有了,最后他成功了吗?”

子欣:“没有,后来我去帮他了,可他不要,我就去其他地方来了。”

师:“什么原因没有成功呢?”(幼儿开始讨论,总结出需要用螺母把每个链接的地方组合起来。)

师:“今天我们的子欣真厉害,能把游戏中的问题拍摄下来,让我们一起讨论,在下次的建构中,我们就知道可以怎么做了,你真像个小小观察员。”

在这次分享后,“小小观察员”这个词在班级里开始流行起来,游戏分工时也会把这个角色安排在其中。担任观察员的幼儿也会认真地记录游戏中的困难,当大家有争执的时候,还会现场回看视频,评论他人的行为表现。同时在拍摄过程中,有的孩子还会邀请同伴站在成品边上进行合影,记录开心的一刻。有时在教室里,他们也会趁自由活动时间拿出iPad找同伴一起欣赏今天的游戏内容,边说边笑。

二、收获:在实践中思考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

1.儿童视角下的视频镜头,更能激发幼儿认同度和辨析能力

幼儿镜头下的同伴行为表现可能是老师无法捕捉到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很特别的,孩子们拍摄的视频更加能引起同伴的共鸣。在回看中,她们会对视频的画面、同伴的行为、问题的解决等情况开展讨论,通过这样一个载体,让幼儿“名正言顺”地成为游戏的评价者,在一个“认可”的身份下,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这种氛围也更加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思维,提高同伴交往能力,对于之后的游戏行为和游戏情节也会有更大的促动。

2.儿童拍摄的视频素材,更能多角度地发现幼儿行为背后的故事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如果能充分有效地用到这些视频素材,尤其是幼儿自己拍摄的视频,不仅可以推动幼儿的能力发展,也能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了解教育的新理念,从而真正做好家园共育。

对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记录和研究,在过程中,老师能利用拍摄视频的手段积累素材,但有时也会发现游戏后续支持效果不显著,评价角度比较单一等现象。但在这次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幼儿对于信息技术其实是很感兴趣的,中大班幼儿在使用技巧上会比较熟练。同时让幼儿成为拍摄的主体,将游戏画面进行记录,会激发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更有兴趣地评论幼儿的行为表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让教师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有利于后续的游戏支持。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成长经历,教师要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去记录和发现,从而真正看见孩子,通过观察分析采取有效支持措施,让其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以及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等良好的行为和品质。

【参考文献】

[1]赵敏,傅淳.游戏化评价:幼儿发展评价的新途径——以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为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