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之我幸,得之以新

2024-09-27韩佳琪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摘要】棋类游戏是我园特色课程,本文以大班幼儿熟悉的五子棋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和创新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棋”中求索;结合教师智慧回应、正确引导、需求解读,激发孩子的“棋”思妙想,让孩子乐在“棋”中,其乐融融,丰富孩子创新游戏玩法的新经验。

【关键词】棋类游戏;创新游戏;幼儿生成

五子棋历史悠久,它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竞技型棋类游戏,对弈双方分别使用黑白两色棋子置于棋盘直线与横线的交叉点上,先将五枚棋子连成一列即获胜。五子棋的游戏规则简单,适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对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投放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幼儿对棋类区的兴趣从一开始的兴致高涨到现在的无人问津。

一、案例:五子棋新玩法

自由活动开始,多多和点点相约去棋类区,他们一会儿玩飞行棋,一会儿又玩登高棋,不停地换棋谱。笔者走过去听见点点说:“我早就会玩了。”多多附和道:“那咋办?都玩过了。”最后又拿出五子棋玩了起来。他们一个黑子一个白子,互相封锁对方的棋子,尽可能将己方的棋子连成一列,玩得有模有样。不一会,笔者发现他们用黑白棋子布满了交叉线摆满棋盘,看起来很整齐。他们并没有按照五子棋规则对弈。笔者忍不住问道:“你们在下什么棋?”“我们在排黑白棋子,然后一个白一个黑,这样一个个摆满很有意思。”笔者说:“那这样摆好棋子后再怎么玩?”点点说:“我们就是按黑、白颜色来排列的,这样很有规律!”“还能怎么排也能有规律、好看呢?”说完就离开了棋类区。5分钟后,多多欣喜地叫道:“韩老师,你快来看我们新拼的图案,一个很好看的图形。”他们把黑白棋子间隔排列,摆出一朵小花的造型。点点说:“我们还可以摆出其他好看的造型,黑白颜色也很好看。”于是他们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开展“五子棋”的对弈活动。关于探索“五子棋”的创新玩法开始了……

教师思考:幼儿选择五子棋游戏,一定要下五子棋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材料,孩子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只要自己的理念有价值,活动就有意义。在棋类游戏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习惯性地直接把自己知道的现有规则教给孩子,缺少留给幼儿自主、自由探索可能性的机会,忽视幼儿个体差异,导致专注力持续时间短,参与性差,容易在游戏中产生矛盾纠纷。根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积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棋类的小规则,既满足幼儿的参与热情和活动兴趣,又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游戏规则中,享受棋类游戏带来的乐趣。在这次活动中,幼儿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去下五子棋,虽然教师预设“失败”了,但为幼儿后面生成的活动激发了意想不到的创新玩法。

在游戏中体现数学美,两个孩子把黑子和白子排成ABAB模式,在他们看来只是觉得好玩,其实这是学习模式的重现。他们比较熟悉这种简单的规律并运用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发现规律美,第二次他们把黑白棋子用一个封闭圆形连接起来,最后非常巧妙地形成了一朵花的形状,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没有目的性的,但这样的创新走法正好给了他们非常大的惊喜,也感受到了规则编排的美感。在游戏中生成创意美,幼儿对于下五子棋的活动又有了兴趣,用相同的棋子生成了不同的新玩法。这是幼儿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过程。

二、幼儿生成话题:白棋和黑棋能有多少种玩法

一时间,“五子棋”又成了班级里炙手可热的游戏棋,孩子们还为它取名为“黑白游戏棋”。各种各样的创新玩法在大家的讨论、调查、合作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乐在“棋”中,“棋”思妙想”的探索活动拉开序幕。在探索游戏棋过程中,大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向他人请教,能主动发起活动,或是在活动中提出主张并寻求解决方法,并把自己知道的规则分享给其他同伴并给予“指导 ”,体现了幼儿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

教师思考:棋类游戏的宗旨不在于教幼儿学会下棋,而是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喜欢下棋,并且通过下棋发展智力、增强意志品质,促进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幼儿活动中,当老师发现幼儿生成“五子棋”创新玩法,并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及时鼓励支持幼儿想法,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内化经验、增长能力的目的。创新游戏玩法的过程正是幼儿自由游戏、自主发展的体现。笔者将继续深入探索棋文化的渗透与传承途径,打造生动而富有意义的棋类游戏活动,这次“失败”的游戏预设也给了笔者更多生成“创新”策略的思考点。

策略一:观察为重,把握幼儿生成。

案例中,幼儿并没有按照教师预设五子棋玩法进行游戏,但活动却开展得非常顺利,彼此之间达成了新的游戏规则。这些游戏在教师和幼儿的预设之外,这就是教师所期望的“生成”—幼儿个体在与环境材料进行交互的具体游戏活动情境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面对生成,教师需要观察和了解孩子的需要,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观察活动的进展,可以采取不同的生成策略。五子棋创新玩法的生成,改变了游戏原有的发展方向,将游戏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给游戏活动留下了拓展和发挥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超越了原有的设计思路,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发展。能以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为前提,将生成与预设相结合,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行为,根据即时生发的游戏或游戏活动流程,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临时生成新的游戏活动策略,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策略二:追随儿童的兴趣发展,教师恰当引导。

《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强调“保教实践活动重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育以此为核心,即目的所在。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玩过后觉得“玩腻了”,从而会换一种玩法。此时,活动材料投放之初的固定目标不再遵循,那么老师是否应该制止或重新引导幼儿到原来的活动玩法中去呢?案例中,幼儿在改变玩法后的表现远远超出了老师原先设想的目标,无论是积极性、兴趣点,还是渗透在游戏中的智慧性表现。在自主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可能会收获更多。幼儿园课程活动回归生活与游戏,珍视孩子生活与游戏的独特价值。

策略三:关注幼儿游戏过程,支持幼儿。

幼儿是游戏的天然构造者,教师应能读懂孩子的游戏智慧。幼儿爱玩、会玩的同时也会遇到数不尽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就是“脚手架”,幼儿需要时,永远都能提供支持。让幼儿自己在游戏中自主探索,通过材料、摆盘等制定新的玩法和规则,最终在游戏中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在游戏中体会收获带来的喜悦感。那么如何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因为在游戏中,要相信孩子是有力量的学习者,让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孩子的手里。教师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观察,应以实施指导、观察为先的原则。只有在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前提下,才能获得介入支持游戏的依据,因为游戏中的支持是建立在幼儿需要的基础上。

策略四: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心中装着介入时机。

通过学习《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和《游戏活动》,在介入孩子的游戏时,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尊重孩子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孩子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孩子选择材料的自由,尊重孩子选择玩法的自由,同时也要尊重孩子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尊重孩子这五个“自由”做到了,游戏才能变成孩子自己的游戏。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游戏的意愿,根据孩子的实际经验和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地为孩子创设游戏条件,让孩子自愿、快乐地参与游戏。教师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游戏中去。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另一个老师。通过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的黑白游戏棋的创新玩法,又开始让棋类区散发新的魅力。由于是孩子自己创新的游戏棋,自己规定的玩法,在玩的过程中兴致只增不减。作为教师需要学会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适时调整教育行为,做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指出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李平.幼儿教师如何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崔群.幼儿园开展棋类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