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关注实然行为的师幼有效互动
2024-09-27姚冬妮
【摘要】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通过动作、语言等信息的传播发生的相互依赖的交往活动。本文通过在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的实然行为,营造主动交流的环境,优化师幼互动,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关键词】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实然行为;师幼有效互动
在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贯穿于学习体验的完整过程。由于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需要教师关注幼儿实然行为,帮助幼儿主动建构数学概念,同时让幼儿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思考数学问题,并且开展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尊重个体,还给幼儿学习主动权
1.保持积极乐观情绪,构建师幼关系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师幼互动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以良好、健康的情绪带动幼儿的成长。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十元钱买菜”,创设了菜场的导入情景,在歌曲《买菜》中,教师的情绪高涨,用语言、表情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跟随教师在歌曲声熟悉场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而创设情境能赋予学习内容以实际意义,激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有助于师幼之间形成和谐的伙伴关系。教师积极乐观地用正向的语气与幼儿交流,构建良好、融洽的师幼关系。同时,教师在和幼儿进行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对幼儿的一举一动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在活动前,关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教师在开设相关教学活动的时候更加有清晰的思路,提前准备教学道具,让每个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关系,这样才能够切实了解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幼儿的主体地位也能够借此机会得到提升,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2.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准备好教学具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由于个体知识经验、能力基础的差异,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和操作获得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发展儿童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准备教学具,支持幼儿参与操作和探究。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找座位”中,通过队列图让幼儿看懂图示明确方位。这时,幼儿七嘴八舌,有的说自己是7号,有的说自己是12号,还有的说自己在第一排……教师围绕幼儿对于学号方位的不同解读,理解并肯定不同幼儿的经验表达,进而让幼儿在观察互动中既能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让幼儿能充分适宜地表现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同时,教师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设计目标、提供操作材料时也要具有层次性。提供多层次操作材料,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完成。这样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时,幼儿就能更加积极主动。
二、聚焦课堂,营造主动交流氛围
1.创设互动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首先,在教师实施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活动空间环境对师幼互动具有影响。例如合理设置师幼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如幼儿的座椅摆放,常见“U型”座椅摆放可以增加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师幼互动的频次,拉近师幼的距离,又能让幼儿的视角也比较清晰,注意力集中。此外,前后排的座椅摆放增加了幼儿互动的机会。其次,教师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学习内容,借助语言、手势动作以及身体姿态等营造教学中学习交流互动情境。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坐地铁”,教师通过聊地铁的话题,引出幼儿园附近的地铁图,围绕幼儿对于地铁的不同乘坐感受,尊重、理解并鼓励肯定不同幼儿的经验表达,从而营造互动交流、开放式学习互动空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让幼儿在短时间内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幼儿也能够切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有效提问,推进主动思考
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对幼儿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活动中,如果幼儿对教师的提问不能正确回答,教师可以及时采取“退位”策略,将“无效问题”变为“有效问题”,从而为幼儿搭建桥梁,推进幼儿主动思考。在大班数学活动“找座位”中,让幼儿根据教室座位图找到自己的座位,并要交流如何找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活动现场,孩子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却不能概述清楚自己的方位。这时,教师退而求其次请孩子抱抱左边的朋友或说说自己左边的朋友是谁,这回孩子们能快速反应,回答教师的问题,间接明确自己的方位。教师运用“抱一抱左右朋友”的游戏鼓励、支持每一名幼儿主动交流和多元表达。营造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寻找沟通点,把握兴趣点,主动与幼儿产生交流,切实提升师幼互动效率,创造出适合的教学情境,让幼儿自主思考与学习,提高师幼互动有效性。
三、深度学习,支持有效互动
1.捕捉教育契机,促进整体建构
《评估指南》指出:“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其中,教育契机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中的偶发情况,并能捕捉关键时机与关键性事件、有意义的问题或情境,强调教师能够提出指向本质、体现思辨性的问题,聚焦实际意义,驱动问题解决,促进整体建构,形成结构化思维。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城市的一天”,教师发现一部分幼儿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一些有关时钟识别的经验,所以设计通过幼儿自己制作“钟面”的操作过程,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时钟的结构和数字的意义。并借助城市生活中相关的图片和事件让幼儿认识标志性的时间,再延伸到制作时钟,辨认整点。教师捕捉到让幼儿自己与材料、与环境、与同伴互动的时机,让幼儿在探索性、建构性的学习中获得数学的相关经验和概念,进一步提升感知操作经验水平。
2.重视回应,注重引导与启发
互动是双向的、多元的,指向儿童经验建构的,捕捉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实然行为,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利用肯定鼓励、反问追问、提炼概括等回应技巧引导幼儿在倾听表达、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建构新经验,真正将互动交流的实效落脚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中。例如在“寻找音乐室的座位”这一环节中,将幼儿的个人寻找改变为幼儿两两合作,肯定鼓励幼儿自己的座位与在教室中坐的位子一样。反问“现在你们的座位有什么变化?”追问“能先用桌号……再用座位号……的句式简要概括你的座位吗?”支持幼儿表述这样的游戏任务,激发了与同伴互动交流的意愿,其中,座位图作为幼儿学习“支架”,在交流互动中将幼儿个体的经验、问题转接到幼儿整体的经验认知体系中,形成经验共享与碰撞,从而实现“幼儿互学”的活动样态。
3.鼓励幼儿表达,深化认知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倾听幼儿的交流内容,提高专业敏感性,借助启发式、探究式的提问引发与幼儿之间的思想碰撞,拓展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幼儿实然行为关注师幼互动的实效性,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触动思维,形成深度学习的样态。例如大班数学集体活动“破译电话号码”,通过“入小学”情感激发,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与他人的联系方式,打电话、写信、发短信等,在教师“什么方式能最快最方便地联系到朋友?”问题启发下,幼儿进入“打电话”的问题讨论中,并说到电话号码的位数,用各种符号表征。第二环节中教师明确交代“设计密码”的任务要求,幼儿分组商量找出不同的方法,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破译。教师通过环节的设计,关注幼儿的实然行为,以问题为支架,引导幼儿积极猜想、验证,提升幼儿的推理能力。
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关注实然的师幼互动,始终要求教师读懂幼儿的发展需求,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交流、思考,支持幼儿经验建构,真正让幼儿成为互动交流的主体,从而有效促进师幼互动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欣,黄瑾,杨宗华.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俊.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王凯婷.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与研究[J].幼儿教育,2020(11).
[5]杨玲清.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幼儿互动[J].家长,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