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视角下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2024-09-27赵青
【摘要】幼儿园的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够向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活动,提供直观而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幼儿欣赏的兴趣。班级环境更是幼儿每天接触及融入其中的,创设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优质环境,充分发挥班级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班级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让幼儿的眼睛看着“环境”,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每个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中班;班级环境;幼儿视角;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应该由孩子来决定和取舍,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看待,尊重他们。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幼儿作为班级环境的主人,对班级环境的创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老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了解幼儿的需求,支持幼儿的想法,帮助幼儿得到发展。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普遍存在的现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实施方式之一,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发现,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一味追求“美观”,忽视儿童思考
过分强调环境的“美化”作用,过分地把环境创设的重点放在怎么做让别人觉得好看,而忽略了班级环境创设的初衷,认为只要做得好看就是好的环境,创设环境的主体变成了成人,忽略了幼儿在环境中的思考以及他们的想象。
2.关注教师为主,忽视幼儿立场
在班级环境布置中从构思到制作都是老师自主完成的,没有让幼儿参与其中,或只是被动地去按照老师的想法和要求进行机械式的手工制作,老师缺乏幼儿立场的思维模式。孩子们却只能用欣赏和羡慕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布置,更有甚者,幼儿连碰都不能碰班级的环境,班级环境只是“老师”的环境,而不是“幼儿”的环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环境创设的作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做“满”班级环境,忽视年龄特点
小中大班级在环境创设上没有很大的年龄段特点,到底哪些环境是符合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的心里也没有很明确的思路和思考,系统性也不强,三年的班级环境变化不大,停留在原地,没有系统的思考和行动,或者班级的环境不符合本班本年龄段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有的过于简单和无趣,有的过于复杂和繁琐。
二、幼儿视角下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
基于以上情况,教师要从幼儿视角出发,针对性地研究班级环境创设策略,创设良好的班级互动式的主题环境,充分展示幼儿的主体地位。那么,该如何具体地进行环境创设呢?下面,笔者就以中班班级环境创设为例,从幼儿视角出发,简单分析一下班级环境创设的一些实践做法。
1.主题墙
(1)创设前。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立场,融入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地创设。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决策者转变为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转变为计划者、参与者、实践者,他们充分认识到自我的潜能,认识到自我是环境的主人,人人为之出谋划策,人人都来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把幼儿的参与性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使幼儿的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创设“在秋天里”这个主题的主题墙前,首先,教师要了解这个主题的核心价值,在秋天来临之际,抓住时机让幼儿看看说说秋天是怎么样的,知道自然规律中的季节变换的特点,了解秋天,欣赏秋天。在主题开展前,带领幼儿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收集有关秋天的信息,如秋天风景的照片等,渗透秋天的气息。
(2)创设中。在开展主题的过程中,对孩子持久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而对主题过程进行准确的把握,为创造墙饰、营造环境、及时捕捉生活中所产生的宝贵信息提供有效的素材。主题的轨迹是根据对幼儿的持久关注和兴趣,在无心插柳之间产生的。这一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共同摸索、共同发现、共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全新的体验,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与家长进行互动与对话。
(3)创设后。主题墙饰创作完成后,会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经常去看、去谈,把主题墙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从多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也会留下一些这个主题的延伸,帮助幼儿更好、更长久的思考,培养幼儿在这个主题完成后继续探索的兴趣。总之,墙面在幼儿参与互动中起到了最大的作用,不再为制作精美的墙饰而苦恼,也不再为寻找各种墙饰的资料而伤脑筋,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组织引导好孩子去发现、表达、创作等。教师成为环境育人的主人,成为墙饰探索的践行者、研究者,最终推动孩子身心的全面发育。
2.生活环境
生活时时有,生活处处有,孩子不管在家还是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生活占有很大的比重,环境的暗示,对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发掘隐藏在幼儿园一天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孩子教育价值,通过环境的营造,把孩子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同时,有意义的生活环境也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环境。
(1)发绳“休息站”。笔者班所有的女孩子都是有小辫子的,以往女孩子们的发绳都是放在一起的,一个大大的“储物盒”里,到了起床要梳头的时候,其实时间是很紧张的,大家的发绳颜色、形状差不多,光是找发绳都要花很多时候,有时候自己漂亮的头饰被别的孩子们扎头发的时候不小心拿走了还会很不开心,而发绳休息站的创设,为每位女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小盒箱,给戴头箍、发卡、小挂件的小朋友随时取放物品创设了便利,孩子自己设计自己的小盒子,自己给自己的发绳找到了一个温馨的家,也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2)礼物“银行”。在幼儿人手一张挂牌中,放了一张贴纸卡,上面的贴纸是由幼儿累积而成,集满贴纸后,可以到礼品银行领取奖品。而集贴纸的指标来源于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在孩子们有进步,有发展,得到同伴老师赞赏的时候,都有一张贴纸的奖励。这种评价的表现方式充分考虑了孩子的感受,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方式,对孩子的发展也更有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贴纸的孩子,则会表现得更加努力,因为贴纸的激励作用,孩子们还可以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无形中激励了幼儿,提高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3)自制“标识”。在生活标识方面,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以具体图示为主,以抽象图示为辅,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幼儿更快地找到物品的存放处,在制作标识前,笔者与孩子们进行了商讨,到底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来制作这些标识呢?孩子们建议,不同区域的标识,运用不同的类型,比如说生活区的标识,就可以用简笔画配对的方法,简单的简笔画他们可以完成,于是,就有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区标识;而科学区的标识,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计算对应等,可以由老师来进行设计题目,通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可以自己来更换上面的数字和题目等。总之,在经过和孩子的商议之后,一套具有班级特色的标识出现了,在这样几次的商量和更换之中,孩子们对标识的使用更了解了,也充分明白了为什么班级里要有这样的标识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做物品的收纳,而不是一味地听着老师的指令,一定要把哪个东西放在哪里,他们自己商量出来的标识更具有操作性,孩子们也更愿意使用这些标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特别是幼儿的大部分学习活动,是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进行,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环境教育。”教师要摒弃之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把幼儿的立场放在第一,要多了解幼儿,多与幼儿对话,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环境为幼儿服务,真正做到有意义的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上海市教育委员教育研究室.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