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2024-09-27邱丽萍
【摘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幼儿优良品格尤为重要。教师需从孩子身边做起,从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一日三餐做起,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促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幼苗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合;感受
中华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国人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一、挖掘适宜内容,充分融合
1.节庆与传统饮食
一年之中最讲究吃的日子就是传统节日,到如今具体的节俗可能被人们淡忘,但每个节日必吃的食物依然清晰。如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等。由此可见,食物在传承传统文化上承担着重要角色。我们结合本地习俗,适当参考中国不同地域节日饮食习俗,梳理幼儿在传统节日中常吃的食物,制定各个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如“中秋节”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过中秋”主题活动。小班“看看、说说、尝尝”,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的变化;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不同造型和味道。中班在“听听、做做、尝尝”中,知道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民间传说故事,动手剥一剥中秋时令食品毛豆和芋艿,和同伴分享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大班使用模具,亲手做一做月饼,尝一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有一番风味。
2.节气与传统饮食
自古国人就有着顺应自然规律,跟着时令和气候的变化来进食,从而加强人体适应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能力,以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我们通过制作与节气相宜的美食丰富到孩子们的日常午餐和点心之中,适时将美食与节气融合。
以“立夏”节气为例,每年的5月6日前后为立夏,在民间,立夏这天要吃蛋,叫“补夏”。吃蛋最好是鸭蛋,其营养丰富,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这天,孩子用彩线编织的蛋套将鸡蛋挂在胸前,还会玩一玩斗蛋游戏,特别有趣有意义。
3.日常生活与传统饮食
中国人除了在特殊的日子会用“吃”来庆祝或纪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具有传统特色食品,如粢饭团、茶叶蛋等,我们将这些特色传统美食融入“快乐自助餐”“传统文化节”大活动中,让孩子现场观赏并品尝中华特色美食,知道食品的名称,初步了解制作方法,领略中华饮食文化。
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活动为例,旨在通过活动,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传统美食,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我们精心准备,在品种选择、材料提供、人员配备、场地安排等,都做了认真考量和细致安排,创设“稻香饭团”“暖心粥铺”“飘香茶饮”等美食品尝活动室;开设“上海烧麦”“宁波汤圆”“陕西麻食”等各地特色美食活动室;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节”活动还增设了“元宝水饺”“金丝春卷”“绉纱小馄饨”等亲子制作活动室。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点心制作、品赏活动,并邀请家长一同参与“云享美食会”活动。孩子在活动中不仅品尝到各种中华传统美食,了解了美食的名称和由来,还能同时看到制作过程,更能亲自尝试制作。这时候品尝到的不仅是食物本身的美味,还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提炼教育策略,全面渗透
1.环境渗透策略
(1)具有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园所环境。利用走廊、楼梯、门厅等创设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有关的环境。师生共同参与环境创设,如老师在楼梯中创设二十四节气背景,幼儿绘画关于每一个节气的食物,相应布置在一边,孩子更乐意看一看说一说;还创设了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环境,吸引幼儿对各地美食的兴趣;在美食节来临之际,创设相应的门厅环境,孩子们兴奋地开始讨论自己最爱的传统美食。
(2)渗透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班级环境。班级里的生活区域、游戏区域等都是创设具有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环境氛围的重点区域。如生活区域创设节约粮食、光盘行动、样样东西都要吃等温馨提示内容;在游戏区域则是根据各班幼儿兴趣点开设了不同游戏主题,如面馆、火锅店等,还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传统美食工具,如蒸笼、擀面杖、舂捣等,为小年龄的幼儿提供仿真食物,如馒头、饺子、汤圆等,还有各类中式点心、菜肴图片等。
2.多感官体验策略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幼儿来说很难说明和理解的,必须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直接易懂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知。教师充分调动幼儿感知觉,进行:品—美食滋味、赏—美食之器、听—美食故事、做—传统美食等活动。如在“香香的木耳”活动中,教师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嗅觉、触觉及味觉,让幼儿了解木耳的由来,观察木耳泡发过程,品尝木耳制作的美食。又如,每月组织幼儿制作传统点心,在观察、制作和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孩子对中式传统美食有了具体的认识,传统饮食文化逐步渗透。
3.情景模拟策略
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如“香喷喷的鱼”小班美术活动中,以“小厨师”这一角色代入为主线,教师为幼儿准备小厨师服装,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到集体活动中,在制作过程中孩子就是一个个“小厨师”,给鱼刷酱汁—涂颜料,加配料—撒小纸屑装饰,不仅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也初步感知了做菜的流程。
4.实践探究策略
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挖掘身边可用资源,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如组织幼儿在种植区和小菜园里了解蔬菜的生长环境,引导其选择季节适宜的蔬菜进行种植;提醒幼儿每天关心、照顾自己的菜宝宝;鼓励幼儿每天观察种子和幼苗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等。让幼儿参与种植的每个过程,亲眼见证植物成长,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一些简单的果实时,那种收获的喜悦是任何的说教都无法带来的。
另外,我们也收集了一些社会资源,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如我们请来了“西贝莜面”工作人员,带领幼儿制作西北传统特色面食—莜面,了解面食的多种制作工艺,感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我们带着幼儿走进农村,亲眼看看、亲身试试农家的土灶,感受传统大灶煮出来的味道。
5.家园合作策略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任何教育都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应和家长做好对接工作,在家里也创建一种传播饮食文化的文化环境,让孩子时刻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针对大班孩子餐前播报时,只能说出每一种食物的名称,说不出菜名的情况,老师给家长和孩子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说说晚餐的菜名。晚餐时间,微信群里就热闹开了,有的家长上传了一桌好菜的照片,有的发来了孩子报菜名的视频,也有的和孩子一起“画晚餐”。从视频和孩子们的反馈中,我们发现,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能说出“番茄炒蛋”“红烧肉”等菜名,但其中也有不少孩子还是只说出了食物的名称,如“青菜”“虾”等。第二天,任务升级:完整播报晚餐的菜名,示例:“今天我家吃了炒青菜、油爆大虾……你家吃了什么?”有了上一次活动经验,家长们很快发来了视频,孩子一个个都成了有模有样的菜谱播报员。之后,老师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有趣的菜名”,将孩子了解的一些菜名收集起来,和他们寻找一些取菜名的规律。活动中,大家发现了菜名的普遍规律—烹饪方式加食物名称。还找到了一些特殊规律的有趣菜名,如以颜色命名—红烧肉、白斩鸡;以地名命名—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以花朵命名—桂花糕、玫瑰花饼;以形似某种动物命名—松鼠桂鱼、狮子头。孩子带着这些发现回家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也充分感受到了活动的有趣,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孩子在园只有短短三年,我们应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希望他们今后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扬起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参考文献】
[1]王四新.舌尖上的中国:当美食邂逅文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社,2015.
[2]张少飞.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