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集市”活动促进小班幼儿人际交往
2024-09-27赵蓉蓉
【摘要】文章通过“调查分析—设计实施—复盘梳理—再设计实施—再复盘梳理”的方式,梳理出促进小班幼儿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促进幼儿人际交往,同时也提高教师培养小班幼儿人际交往的专业能力。以帮助小班幼儿摒弃以自我为中心,增强与不同对象人际交往的意识、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集市”;小班幼儿;人际交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当今社会,人们越发注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成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交际小能手”,被周围的人所喜爱。于是,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被成人格外重视。
一、调查分析设计实施
1.调查分析,了解因素
本次研究的被调查对象为我园一个部5个小班的全体幼儿,共计152名小班幼儿。每名幼儿只有一位家长可以进行问卷填写,保证数据不重复。
通过调查,教师发现了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基本处于3~6岁的中下水平,但家长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比较关注,幼儿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熟悉的家人。他们认为孩子面对他们较为熟悉的家人和环境时,对人或事会表现得比较主动和积极。但当面对相对陌生的环境和对象时,不那么积极有时甚至出现抵触的情绪。孩子容易受性格等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影响,而情感反应敏感。也因此,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影响小班幼儿人际交往的因素(图1)。
2.设计实施,贴近幼儿
基于调查,教师针对所分析的影响因素,又集中组员们的智慧,一同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为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许多不一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同时也邀请了不同的对象参与其中。
最终,边实施边调整,通过两年多轮的研究,找到了适合的活动内容、幼儿喜爱的组织形式以及参与对象(图2)。
二、复盘梳理,提出途径
1.感受生活环境,做好“小集市”活动前期准备,培养幼儿交往意愿
(1)环境浸润,师幼亲密。在开展“小集市”活动之前,组里的教师们都会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呈现给孩子一个充满“小集市”氛围的环境。从主题墙面、到玩具柜面再到区角,每一个班级都会挖掘出与其他班级不同的内容来创设。在呈现方式上,教师都会将立体与平面、固定与可变这些孩子们感兴趣和能与之互动的方面考虑进去。在创设环境时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们一起进行粘贴、图画、撕贴等活动,想方设法让孩子能在不同班级环境里,感受到不同的“小集市”主题,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孩子愿意与人交往的意愿。
实践发现,主题鲜明的环境创设常常会吸引孩子的兴趣。孩子也会在来园后、午餐后等自主时间里自主选择喜欢的环境,自由结伴,一起看、一起说,也会问教师自己不了解的地方。教师创设了丰富的“小集市”教育环境,留给孩子充分的交往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造了交往的机会。
(2)材料收集,亲子融洽。很多时候,小班幼儿是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人际交往的。于是,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会及时地更新,投入符合当下“小集市”活动内容的材料。除了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外,我们还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同去收集。希望通过收集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的意愿。
就如教师向幼儿发出了“立秋‘小集市’材料收集”号召令,并邀请家长将与幼儿一同收集的情况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
我们发现,面对熟悉的家人,大部分孩子展现出了和幼儿园不同的交往状态。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找或是寻求家人的帮助,其间会说“xxx帮我找一找……”“……可以吗?”“谢谢!”等。更会用拍手、拥抱、亲吻、微笑等方式作为家人帮助的回馈。
每一次的材料收集活动都是孩子和家长全家总动员的时光。家长会留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进一步促进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意愿。
2.满足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参与“小集市”赶集,培养幼儿交往技能
(1)巧妙加入,友好相处。踏入幼儿园后,一个班25个孩子就成了一个小集体。在班中,孩子有男有女、有高有矮、有胖有瘦等,每个孩子的周围都是不固定的其他的小朋友。在相处了几周、几月后,他们开始熟悉。在“小集市”赶集活动中,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地接受同伴,并通过分享自己“小集市”中的物品来邀请同伴一起玩,愉快积极地游戏;也会出现有的孩子仍有抵触的情绪,这个时候老师会扮演成同伴一同加入游戏,让这些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到,从而默默跟从。
“小集市”活动成了孩子们交往的催化剂。在一次次的“哇”时刻中,他们学会了接纳、欣赏、赞美他人;也学会了在交往中观察别人的动作和姿态以及交谈时的状态,变得更会倾听了。孩子掌握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一次次赶集便可促成一次次愉快的交往。
(2)听从劝解,学会理解。在每一次的“小集市”赶集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并很好地利用家长资源,把家长分为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者:家长助教者、家长展览者以及家长志愿者。
家长展览者是邀请家长带着物品来摆摊,和孩子直接互动交流。如茜茜奶奶成了“五彩布”的摊主,她把彩布挂在脖子上,一下子吸引了很多的孩子。茜茜看到大家都来买“五彩布”,突然把所有的布都藏了起来。奶奶耐心地说:“茜茜帮我保管物品真棒!现在来了这么多客人,快拿出来和我一起招待吧。”茜茜迟疑了一会儿,但依旧不动。奶奶又说:“今天把这些多分享了,等这个周末奶奶让妈妈和你做更多的布,好不好?”茜茜听后点点头,拿出了所有的布,并站在一旁成为了奶奶的小帮手,学着奶奶的样子,见到来看的孩子就说“要围巾吗,这是我和妈妈一起做的五彩布。”
在家长的协助下,每一次的赶集活动都是最热闹最让幼儿“哇”的时候。活动中,孩子会因为舍不得自己的作品被同伴买走而闷闷不乐,甚至是哭闹。但在同伴渴望的眼神中,在家长耐心的劝解下,孩子都能够慢慢学会理解,愿意和其他的伙伴进行分享。最后,孩子收获的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远远超过不舍的情绪。
3.讨论亲身体验,开展“小集市”活动分享交流,培养幼儿交往表达
(1)自我服务,越发自主。从需要帮忙、依赖大人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在分享时,孩子们会交流自己在“小集市”中做的事。通过教师的思维导图梳理,孩子们发现自己变得越发能干了。
如在立秋“小集市”摊位布置时,孩子会把自己所带来“蔬果”根据颜色、种类等进行摆放。虽然结果是分不清楚,还是会混乱。但是能够将布置摊位当作是自己的事,自己愿意自己分类摆放,认真地布置每一个的摊位,教师也会第一时间去肯定、鼓励他们,让孩子为自己动手做自己能够做的事而感到快乐。
(2)自主决定,越发自信。在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感受,当需要做选择或是有问题出现时,我们始终第一时间鼓励他们自主做决定,并最大程度地肯定他们的言语、支持他们的行动。如每一次“小集市”活动中,我们都会开展分享活动。孩子们会对摊位布置、出摊的材料选择、邀请对象、赶集情况等进行自己的发言。一声声“我想选的……”“我要用的……”“我决定邀请……”“我觉得……”“我认为……”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想法越多、发言越积极,同时也变得越发自信了。
(3)留有空间,相互尊重。在幼儿的语言、艺术欣赏、创作、分享等方面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能用多途径地去感受、去欣赏、去表现、去创造、去评价。他们对“小集市”所开展的各类活动都十分感兴趣,并且能够在交流中通过表情、动作、语言表达自己对活动的理解。当然,每一次的作品对于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活动中,孩子们收到了很多来自同伴、家长、教师的点赞,感受到了别人的对自己尊重,也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了尊重别人。
三、站稳立场,继续求索
在“小集市”活动中,教师始终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交往的经验需要。
期间,孩子能够在多元的环境中,找到共同话题,和他人有话聊,紧密人际关系,培养交往意愿;在动手赶集中,了解交往技能、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的交往方式,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在分享活动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感受自我服务、自主决定,更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往表达。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能够看到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去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在一次次交往中不断改变。孩子们也在交往中感受到了“小集市”活动下环境制作、赶集游戏、收获分享等活动的乐趣。教师在设计、组织、评价活动中,不断观察、认真倾听,总是以鼓励、肯定的眼光看待孩子,逐渐把孩子推向前,自己往后靠。让小班孩子逐渐愿意与他人交往;逐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逐渐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逐渐学会关心尊重他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