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引领,合力突“研”
2024-09-27王蓉萍
【摘要】教研是教学的主体,教研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成长。而有效教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一种民主、开放的教研机制,也是一种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它建立在教师的真实需求、真心参与、真诚交流的基础之上。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教研的主题、形式、方法,作了详细的梳理。如教研主题,包括理论性学习、专题性研讨等;教研形式包括独立式教研、联合式教研等;教研方法,包括多研磨课法、结对互助法等。
【关键词】教研;主题;形式;方法
教学实践,科研先行。在三十多年的办园实践中,我园始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拓性地走出了一条“以语言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特色之路。而以课题为引领,将问题发现、解决及提升融入幼儿园教研活动,也是实现教学、科研有效结合,推进有效教研的不竭动力与源泉。
下面以我园市级课题“基于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叙事性讲述的实践研究”为例,来谈谈开展教研活动的几点做法。
一、以真实需求提炼教研主题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教研的主题必须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继而提升。因此,每次学期结束,园所都会下发课题研究工作意见征询表,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从而制定下学期的课题计划,确定教研主题。
1.理论性学习
理论性学习指组织教师学习各类文件,领悟教学新信息,具体包括科研方法类、成果撰写类、理论前沿类等。
科研方法类:包括课题方案的设计、观察法、课例研究法的学习等。如可以结合幼儿叙事活动的表现,集中设计了观察表,并运用观察法进行分析。
成果撰写类:包括论文、经验总结、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学习;如邀请专家,针对如何撰写叙事性案例进行了梳理和提升。
读书交流会:每个学期推荐一本书,每个月推荐优秀文章,并开展读书交流。如2024年3月,组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八条主张”读书交流活动,此书由黄建初老师汇编,书籍内容以案例引出方法论,从案例归纳总结。教师们围绕书中的某个环节,某个点,谈了各自的体会。王燕老师感受到,校本研修要修在根基,研在根本,教师更要通过不断修炼和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提升。
2.专题性研讨
专题性教研是指围绕课题有序进行的教研活动,如以课题“基于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叙事性讲述的实践研究”为例,从制定学期课题实施推进表开始,对每月课题内容进行细化,包括时间、活动方式、研究内容方法和负责人等。还能从研究的最低处起步,先查询文献,并规范地写情报综述和参考文献。再调查研究,对问卷、访谈后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慢慢地,教师悟出了调查的必要性,也为后续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数据。
3.问题性解决
问题性解决,即在教研活动前收集课题困惑,然后针对困惑进行交流。如教师对于如何收集课题资料存在困惑。于是,园所开展了教研活动,具体讨论了如何整理课题管理档案,包括三个方面:文本资料(课题实施文献表、课题申报表、课题实施安排表、课题评估意见表等);过程积累(文献资料集,调查问卷、课题记录表等;成果呈现(研究报告、专题小结、案例等)。
再如,2023年3月,教师进行了课题实施质疑讨论活动。小班组根据幼儿叙事的年龄特点,重点梳理了叙事性讲述内容;中班组重在结合经验和体会,梳理出有效的指导策略;大班组着重于观察记录表的有效性设计,如轶事记录法,以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通过日常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了研究的实施,使课题研究得到持续深入发展。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只有作为主体的教师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教研。所以应赋予教师参与权和知情权,即从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并做好教研前的前期准备,才能使教研有条理有深度。
二、以真心参与丰富教研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为了让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有所收获,我园通过多形式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1.独立式教研
即分成大、中、小三个年龄组,每次在园级领导蹲点指导下展开的教研模式。每个学期,每个教研组都会制定相应的教研计划,包括课题实施和专题教研的内容,每次的教研,教师都会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有目的、有序地开展,并保持良好的教研状态。
2.跨组式教研
即跨越教研组的界限,邀请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共同分享,以拓展思维。如小班教研组要设计一个音乐欣赏活动的叙事性讲述活动,这个活动涉及了音乐领域。为了让这个素材更有价值,活动设计更加新颖,可以邀请在音乐教学上有特长的教师参与。
3.分层式教研
即根据教师的年龄差异、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研,如针对我园新教师居多,成立了新苗、繁花、青藤项目组。新苗组是1~5年新教师,主要围绕一日活动中的叙事性活动内容进行梳理;繁华组以骨干教师居多,主要围绕叙事性活动的观察进行分析;青藤组以成熟型教师居多,主要围绕叙事性案例的素材进行提炼。
4.联合式教研
即由全体教师参与的团队式分享,即大教研活动。每次的主题便是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集体分享。如2023年10月,教研的主题是“叙事性讲述活动的设计”,讨论中,有的老师提到“要充分挖掘活动中的时机性。”还有的老师说“设计活动时,要选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分组研讨,让每位老师有了言说的机会,让研修更精彩。
5.网络式教研
教学的问题随时可能出现,但交流的时间、参与的人员有限。网络为教师提供了随时交流的便捷。并通过幼儿园局域网、百度网盘等途径,定期上传跟课题相关的教学、教研视频,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使教研更为灵活。
通过以上不同的教研形式,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参研意识,拓宽了视野。但无论哪种形式的教研,教师都努力做到“实”、突出“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使每一位教师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三、以真诚交流突破教研方法
提炼了教研主题,丰富了教研形式,还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教研方法,让每位教师人人参与,真诚交流。
1.多研磨课法
为了使研究更日常,活动方案更优化,我园的园本研修立足一课多研模式,即教师针对同一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实践活动。
团队齐进:根据教师的需要,由2~3位老师组成团队,合力设计教学活动,进行实践、调整、再实践,使每一次的实践都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一课多研的目的性、实效性,凸显团队齐进。如小班组的“变色龙”、中班组的“劳动真快乐”、大班组的“朱家故事”等。
层层递进:主要是由同一教师,针对同一个绘本故事素材点,对同一教案反复教学、不断研讨,即设计教案—尝试实践—分析改进—再次实践—现场诊断—再次磨合—集体评课,使常规课成为优质课,使方案更优化。如范老师的“春天的花园”、张老师的“男孩与女孩”等。
2.轮流主评法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有其观点表达的选择权。因此,在教研活动中,主持人不能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教师自己去确定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因此,园所尝试了“轮流主评法”,即每一次教研轮流换主持人,并由这位主持人主评和串联。这样,每位教师都会有表现的机会,教研也会更灵活,更有挑战。
3.结对互动法
结对互动法是指在研讨中,新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如2023年12月,新苗、繁花组的老师联合教研,新苗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了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大家的取材不同,角度多元化,如曹老师结合绘本活动,谈了自己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了孩子的叙事能力;康老师介绍了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环节设计,给予孩子情境性;朱老师结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说说如何演绎经典故事……之后,繁花组老师进行了一对一点评,给了新教师很多启发。
总之,我园立足课题引领,合力突破教研主题、形式和方法,能让教师积极参与到互动研讨中,成为园本教研的“主角”。也相信,只有真正了解了教师的需求,让教师真心参与、真诚沟通了,才能使教研活动更有效,教师也会成长得更快!
【参考文献】
[1]肖燕萍.真爱教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俞芳.从“园本教研”到“园本研修”[J].今日教育,2020(08).